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既要避免血糖过高(超过10.0mmol/L),又要避免血糖过低(低于3.9mmol/L),又要减少血糖波动,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境界。现实生活中,很多糖尿病的患者的血糖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具体什么原因呢,本文为您一一分析。
很多糖尿病患者因缺乏糖尿病知识而产生不良心理,如恐惧、焦虑、抱怨、依赖、失望等。在发病之初,出现这些心理变化是正常的,但长期存在则对血糖控制极为不利,例如:过分焦虑会造成心理应激而常导致血糖控制恶化;因未能迅速治愈疾病而对治疗失望,并从此放任自流,导致治疗失败。
缺乏知识也会影响治疗,会造成治疗无目标、滥用药物、放任、血糖控制不稳定或治疗无效。
患糖尿病以后一定要多学习糖尿病知识,克服无知带来的不良影响。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需要个体化。
若制定目标过高,一味追求严格控制,则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大;
若制定目标过低,则血糖不能得到应有的控制,血糖长期过高会导致并发症发生,另外目标过高而难以坚持做到,会影响信心,引发对治疗的失望情绪。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和医生一起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是必要的,需要均衡饮食。如果听信使用某些药物可以不用控制饮食,会导致血糖居高不下难以控制;有些病友对饮食控制过于严格,又会导致低血糖和营养不良的发生。
这些都是因为对饮食控制不了解的缘故。糖尿病患者应与医生配合,采取个体化的饮食治疗方案。
中等强度的运动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低血糖运动达不到运动治疗的目的,而高强度运动,可能因为过度消耗而引发低血糖,也可能因为引起应激反应而导致血糖升高。
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中等强度运动,每次运动30-40分钟,达到中等运动强度后继续保持至少20分钟。微微气喘,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强度就是中等运动强度。
当病情与药物种类和剂量不相称、药物配伍不当、中西药复方药滥用,都会导致血糖失控、波动过大或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请专业的糖尿病医生帮您制定用药方案,定期复诊调整。药物的使用不能照搬照抄。
血糖监测对于血糖控制非常重要,但操作方法不当和血糖仪本身的质量问题都会影响血糖监测的结果,一个不准确的结果会错误地指导治疗,导致血糖居高不下或低血糖的发生,进而影响治疗。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购买质量有保证的血糖仪,采取正确的血糖监测方法。
糖尿病患者按以上6个因素调整,距离血糖达标会更近一步。
作者: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