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明拒绝了三顾茅庐会怎样?看了姜太公的做法就知道:九死一生!

 乇三千 2020-05-25

如果刘备三顾茅庐,而诸葛亮还是不出山,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结果就是:九死一生!如果刘备真是明君,那诸葛亮一定会被杀,他唯一免死的机会,就是刘备是个庸君。

大道理先不讲,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姜子牙因为辅佐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于齐。

齐大家都知道,就是现在的山东,据考证始封地是潍坊昌乐,后来才慢慢扩张。

话说齐国有个人叫华士,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为人桀骜不驯。他对外宣称不对周王称臣,也不为各个诸侯国效力,所以当地人都很敬重他,说他不图名利,是个世外高人。

姜子牙是个求贤若渴的人,知道了这个人后,派人求见了他三次,但是无论以什么理由,他都没有同意。

于是,姜子牙派人把他杀了。

姜子牙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他,不是个会法术的封神道士,而是个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后世诸子百家,都以他为宗师,是“百家宗师”。

对于他为什么杀华士,众人都想不通,尤其是周公。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也是人尽皆知的贤臣。传说只要有人求见他,他都是赶紧召见,吃着饭,也要吐出来;洗了一半澡,也湿着身子围块布出来待客。所以,他一直是后人求贤若渴的典范,也有后人曹操的赞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问:华士这样的高人,你为什么要杀他呢?他虽桀骜不驯,但是不会有谋反之心,让他安安稳稳生活就是了,杀了他,不怕天下人非议吗?

姜子牙说:“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可见太公考虑的还是比较深远。这样一个人,虽然表面对国家没危害,但是潜在的危害是巨大的。如果对待这样的人,国家以礼相待,那岂不是所有人都要学他了?那以后什么人建设国家?什么人还会听从国家的安排?如果不处理他,那他岂不是成了这样一波人的精神领袖?说是不危害国家,实际上成了潜移默化的反叛者。

还有一句话更能说明真相:不会成为朋友的人,迟早会成为敌人。

正如太公说的: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

这样的道理,被“三顾茅庐”的诸葛亮是最懂的,所以才有了他后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虽然说自己“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他又是怎么被世人知道有才能的呢?

所以,那些自称无欲无求的高人,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无求。他们求的是周围人的赞许,不是表面的利益,而是潜在的名声。

真正的无欲无求是大隐隐于市的,是有才,但没人知道。你既然让自己名声在外了,就要担负起这样的光环。

故事参考自明代《智囊》一书。

每天读点历史,日积月累,能通古今!看完记得点赞关注一下再走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