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于09年9月1日,儿子高一报到后的一些碎思。昨天是一中新生开学的日子,和老婆一起把儿子送到了学校。学校入学通知书上说,7:30开始办理入学手续,考虑到到学校不过10分钟路程,决定7点出发,感觉应该晚不了。谁知还是晚了一些。进入宝通街,前面已是车的海洋。一中门口,车已停了好几趟,并迅速向两边延伸,一下排出了几里地;交警们在费劲地疏导交通,东西入口开始管制,不是送学生的车子已经禁止驶入;车子走在路上,只能一点点地往前挪。挪到一中门口附近,让老婆、儿子先下车去办手续,我又挪了近半个小时才在3公里外找到停车的地方。来送孩子入学的大都是父母双双,有的还是一家多口,男女老幼多人。一中原本敞亮的校园开始显得有些拥挤,人声鼎沸,甚是热闹!进入宿舍,家长们都在忙活,抹床铺、铺被褥、挂蚊帐,千叮咛、万嘱咐......。此情此境,让我不仅想起了当年,我到县一中报到的旧事。老家离县城大约50里地,当时也是父亲和我一起去的。不过当初父亲是用自行车驮着我去的,还带着简单的铺盖和能吃一个周的煎饼咸菜。后来了解,几个杨集山区的同学是背着行李翻山越岭走着去报的到,有个同学为了不费鞋,一路打着赤脚,进入益都城才把鞋穿上。很多同学到一中前基本没离开过村子。第一个周,大家都想家想得厉害,恨不得立即回家。那时从益都城往农村老家方向的班车一天一趟,下车还要步行5里地。票是相当的紧张,我们班有位同学父亲是汽运公司的领导,通过他我顺利地买到了回家的票。同村的几个同学却没那么幸运。没买到票的他们眼泪汪汪地把煎饼包袱塞给我,托我带回去给他们带饭。回家后,我玩到晚上去给他们送煎饼包袱,意外发现这帮家伙竟然都回来了。问了一下,是结伙走回来的。有时侯,忍不住会对儿子说,“想当年......”。说的次数多了,儿子便很是不屑,回应道:“此一时,彼一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