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未病”:治未来疾病

 岐黄之舟 2020-05-25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三个核心层面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上大放异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是疫情防控的“五早”原则和关键措施,也是“治未病”思想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实际运用和体现。过去,不少人对中医“治未病”不甚了解;如今,很多人通过此方法提高了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在全民健康理念下,承载着千年中医文化精神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该如何普及和推广?在新时代,“治未病”又有哪些创新之处?对此,《中国消费者报》进行了深度报道。

新冠肺炎疫情一战,“治未病”“防”重于“治”的思想广为人知。对于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有人表示,与服用保健品相比,非药物手段的“治未病”来得安全且系统。那么,“治未病”到底有何“大招”?《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近日实地探访了北京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对该中心主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方金副主任医师进行了专访。

啥是“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

“治胃病”“治末病”……这些听上去令人捧腹的叫法不绝于耳。方金表示,除了看病之外,他更像“推广大使”,用幽默、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解释何为“治未病”,其中讲得最多的是这样一个流传医界的故事:

魏文侯曾求教扁鹊,问他家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好。

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的医术最差。

魏文侯疑惑,为什么你自认医术最差,却能名扬天下,而你的两个哥哥却没什么名声?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在疾病还没发作之前就将病根铲除,所以他的医术高超但外人不知道;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初起时施治,虽然药到病除,但人们都以为他只会治小病;而我是在病人病情危重的时候予以施治,所以大家都以为我医术神奇,故而能名闻天下。”

在这个故事中,扁鹊的大哥、二哥就是典型的“治未病”。

故事总能深入人心,可将古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中医思想解释通透。

疫情期间,“治未病”思想得到高度关注。但日常生活中,人们又存在诸多不解。方金认为,“治未病”不止是治疗亚健康状态,不止是未病先防的养生保健,其涵盖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病)后防复”三个层面,贯穿人一生的所有阶段。

方金介绍,目前亚健康人群约占全球总人口的七成,这类人群经常会有些不舒服,但又查不出病。而持续发展下去,很可能衍变成疾病。及时“治未病”,阻断“未病”向疾病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就个人身体而言,“未病”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它不仅是指肌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以及未来可能表现出的状态。”方金如是说,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治未病”致力于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不生大病、带病延年,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幸福生活。

针药战瘟神
“治未病”防疫有大招

“隔离不隔爱,爱心持续在。”这是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隔离病区一位小患者和家长送给医护人员的锦旗上的赞语。作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的中医专家组成员,方金深入隔离病区一线。他对这位小患者印象深刻:“这孩子一直学舞蹈,腰部曾受过伤,在住院期间又犯了。”方金为孩子进行了拔罐、针灸、推拿等治疗,缓解了孩子腰痛症状。

▲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方金奋战在疫情一线。

据方金介绍,自1月31日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经过51天的奋战,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确诊和疑似患者全部治愈出院,中医药使用率100%,病例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收治的患者包括确诊、疑似和密接者,医院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独特优势,中医专家深入一线,察舌按脉,辨证施治,坚持“一人一策、一人一方、两日一调方”的原则,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不同方案,并运用拔罐、耳穴压丸、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增强疗效;对疑似和密接者,给每人送一个装满藿香、丁香、苍术、石菖蒲等多味中药制成的香囊,起到防疫作用;而对那些心理压力巨大的患者则时常给予宽慰、关怀及专业的心理干预。

方金表示,疫情期间中医药参与救治使关口前移,将轻症、疑似和密切接触者的临床症状及早进行中医治疗后,转化危重症的几率大大减少,这也凸显出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数据显示,截至5月17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593例,在院6例。中医药参与救治了绝大多数病例,治疗率为90%。在中医药治疗患者中,使用中药汤药比例为85%。中医药治疗总有效率,包括治愈出院和症状改善为97.7%。

“针药战瘟神”,很多媒体这样形容中医药治疗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运用。在今年2月份湖北省政府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表示,预防新冠肺炎的发生,初期吃中药以防止病症由轻转重;重症阶段要中西医结合救治,减少死亡;恢复期通过益气健脾、益气养阴、化痰通络等方法,以及火罐、针灸、刮痧、食疗、心理治疗等非药物疗法帮助病人恢复。“目前,很多民众对中医‘治未病’思想不是十分了解,有很多患者第一时间没有用上中药,应大力宣传。”仝小林表示。

推广“治未病”
未病先防建设健康中国

5月的北京,疫情已调至二级响应。一个周一的上午,刚刚9点半,北京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侧的治未病中心已经活跃起来,有多位患者前来治疗,他们中有患慢性病的耄耋老人,也有身体虚弱的9岁孩童,还有正值壮年的80后、90后青年。等待期间,患者之间聊得最多的话题是:疫情这一课让他们明白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性,有病不能拖,没病要预防。

对于“治未病”思想的普及和推广,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方金体会颇深。从2012年的单枪匹马,到现在10人的专业医师团队,治未病中心已经是首都“治未病”健康工程饮食调节专业服务团队之一,也是丰台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治未病”工作协作指导单位。

疫情让国人重新认识到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有调查显示,全国15-69岁人群中,具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人数超过了1.58亿。而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行“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系列文件中提到,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其中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策略上,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

传统中医药“治未病”拥有丰富的资源,方金表示,推广“治未病”思想、理念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降低基本医疗成本,缓解医疗难题,向全民健康目标迈进。

“‘治未病’核心就是一个‘防’字,并特别强调要达到‘防’的目的,关键是要保养身体、培育正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方金如是说。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庞建新

编辑/孙燕颖

监制/何永鹏 田珍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