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年前的vlog,AI揭秘真实的老北京

 印客美学 2020-10-31

          懂美学的人,连颜值都会变高  

  

#百年前的老北京,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大家的脑海里应该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画面。不过如果凑近仔细瞧瞧,这画面里头甭管是胡同四合院里的街坊邻居,还是茶馆戏园子的看客群众,是不是都灰扑扑,暗蒙蒙,叫人很难看清?

咳,没办法,谁叫我们对那时候的了解只有黑白影像呢?

不过倒也不必为此感到沮丧,当下的先进科技,正在一步步填补历史的缺憾。

这个五月初,B站up主@大谷Spitzer就利用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上世纪20年代初黑白镜头下的北京,给还原成了本真的模样。

你的好奇心此刻有没有蠢蠢欲动?来,跟随小印的步伐,让我们一起探秘百年前的北京城。


看发型

 
在一个寻常的日子里,人们在集市上闲逛。

诶,你不是说已经二十年代初了吗,这咋还那么多人留大辫子?

这段历史我们都知道,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国民政府建立。在未爆发强烈武力冲突的情况下,清廷以一份简称为《清室优待条件》的协议,保留了自己的形式。

电影《末代皇帝》里的少年溥仪依旧享受着养尊处优的皇室生活
 
所以当时有很多人他们费尽心思,把辫子盘在头顶,藏在胸前,迟迟不愿剪去。

《闯关东》的故事就是在二十世纪初期,里面也有一段剪头发的故事,可见当时人对于剪头发还是相当的抗拒的。
 
这编发我给满分
 
因此,那时的北京城内依旧呈现出一派浓厚的晚清气象。
 


看生活
 
说到这儿,不妨再来看看京派oldmoney们的生活?

 

「 逗 狗 」

  
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这俩人逗狗逗得那么出神入化,让人严重怀疑他们是有钱有闲的“老顽主”。

这些人,也就是传说中的“八旗子弟”,祖上跟着皇帝打天下,从此后代衣食无忧,月月有俸禄,闲来无事,只好每天研究“玩”,这倒腾来倒腾去,倒也成了一种文化。
 
提笼架鸟斗蝈蝈,有时还玩玩鹰,这样的日子我也想拥有好吧!
 

「 礼 节 」

既然玩能玩的那么好,礼仪自然不能放松。清宫戏里的种种礼数,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依旧能看见。
 
视频里呈现了这样一段场景:
首先,大少爷出门买炭,遇到一位穿的很帅的,不知道提溜了个啥的朋友,俩人行了个满人专用的“打千礼”。
 

这时路上又来了个戴小毡帽的朋友。

这个新朋友应该是个城里的汉人富商,为表尊敬,两位对他行汉礼。

简单寒暄过后路过的彼此告辞,于是他们又相互行了告别礼。


此时一位女士出场,向打了个照面的男士行了个“万福礼”。

 
清末礼仪小剧场到此完结,有没有感受到头大!
 

🕯

「 出 殡 」

除了礼仪,这个宝藏视频里还通过一个极其别致的角度,表达了有钱人家的气派。
 
 
对你理解的没有错,就是办葬礼。
 
来,感受一下这样的排面。
 
 
这一套流程,精密、完善、气派,后面则有一整个行业的支撑。北京的“杠房业”是出了名的回报率高,素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行话。

就这得创造多少就业人口啊!
 
遇到一般的葬礼,杠房往往会承担所有流程的安排,杠夫这门职业也日益精进,涌现出一大批专业人才。他们有多年的传统技术,抬起棺材来四平八稳,妥善安全,因之在全国有"京杠房"之美誉。

外市人在遇到特大丧事之时,都会专门派人来京,聘请北京专业人士前去出殡。(怎么感觉怪怪的…?




看街景


「 庙 会 」

 
在这一百年前的vlog里,出现最多的就是老北京街拍了。

首先,咱来看看这香火缭绕的佛寺,这“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的场面,不难联想老北京人对神佛的崇拜程度。

据考,北京城郊区种类不同,规模各异的寺庙,一共就有超过840座。
 
 
有庙,就意味着有佛事,有佛事就有逛庙烧香的人,有逛庙烧香的就有商贩来做买卖。年复一年,北京城最有名的风俗之一,“逛庙会”便因此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庙会与宗教的联系已经大不如前了,逛庙会的目的,也从祭拜神佛,变成了快乐地逛吃逛吃。
 
 

「 茶馆 」

看过了神庙,再看看街头的茶馆如何?

在过去,茶馆可是北京城市文化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上面这种露天经营的被称作“野茶馆”,是路边渴了喝个大碗茶,歇歇脚的好去处。

除此之外,还分大茶馆、清茶馆、餐茶馆、清音桌茶馆和书茶馆五种。

 
大茶馆类似现在的高级茶餐厅,讲究雅致格调,供应茶水的同时也卖点心。店里的“红炉”,就是是专门为月饼、元宵、芙蓉糕、萨其马等糕点的烤制准备的。

 大茶馆
 
而清茶馆类似于咖啡厅,不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里面只经营茶水,是为工匠,手艺及中介人事洽谈买卖之地,个别的清茶馆甚至是珠宝钻翠的集散地。
 
清茶馆
 
餐茶馆相比之下就没那么小资了。它别名“二荤铺”,既卖茶水,也出售荤菜,并且还欢迎你来料加工(莫名联想到学校旁边卖奶茶的小吃店噢)。
 
餐茶馆(二荤铺)
 
书茶馆和清音桌茶馆呢,有点类似现在有Live演出的酒吧。前者主打特色是传统脱口秀——评书,后者则是为京剧爱好者举办的迷你演唱会。
 
这两种茶馆一般上午接待饮茶的客人,下午和晚上则约请说评书、唱鼓词的艺人来说唱,茶客们边昕书听戏,边喝茶,还能社交,想一想就美滋滋。
 
书茶馆
 
清音桌茶馆
 
「 前门大街 」

离开茶馆,咱再看看曾经的前门大街?一个全远景下来,坐马车的骑驴子的,走路的搭人力车的,甚至还有赶骆驼的尽收眼底,热闹程度简直堪比今天的北二环。
 
 
在当时,平民百姓出行主要还是步行,稍微阔绰一点可以搭“驴车”。这驴车是可以雇佣的,近似于现在的出租车,速度比人力轿子要快不少。
 
1912年,北京昌平南口镇附近的驴车。
 
倘若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小姐,出门常常会坐马车。城中的贵族,富商、郊区的地主家中一般自备私人用车。在车的款式上,因车主的身份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分。
 

高头大马,箱箧满藏,有财有权的人,生活讲求的就是个气派。


 
看众生
 
Anyway!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样的排场表面气派,实际上更像是虚有其表的招摇。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哪能有什么真正的祥和?在视频里,我们也不难发现种种蛛丝马迹。
 
在熙熙攘攘的集市里,面前摆了一溜瓷器的摊主,似乎是哪个变卖家产的八旗子弟;
 
 
街上奔驰的人力车,风里来雨里去,在诉说着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欢欢喜喜讨到点食物的孩子,坐在大户人家的门廊边正准备吃,却被主人毫不留情地挥手赶走;

 
而在人来人往的城门下,一位老伯显然是发现了摄影机的镜头。他愣了愣神,之后慌忙逃开,似乎在躲避可怕的恶魔。
 
 


🧭


细想起来,这一切是多么令人感慨。

当时的大洋彼岸,工业文明历程已经迈向新的高峰;但在这里,一切看起来都与数十年,甚至半个世纪之前无甚差别。这些被拍摄下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怎样的未来。
 
而现在坐在屏幕前观看这一切的我们,就敢说自己知道我们将迎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吗?
 
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正如同没有人,能避开时代的洪流。
 
最要紧的,也许是反思。得明白,在我们凝视历史的时候,历史也在看着我们。


看一场艺术的展览   访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个美好的物品  办一场文艺活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