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的音律-对《诗的格律》的解说(四)

 虹72 2020-05-26

转自:江淮文韵的博客

诗的音律-对《诗的格律》的解说(四)

  文/江淮文韵 

三,词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特色与特征。诗作为一种音乐,自然也拥有自己特别的节奏。前人对诗的节奏已有一定的研究。比如说,我们经常见提的2212、2221、221、212句型结构,这些也可以算是对节奏的一些简单的研究吧。不过,这些研究依然只能算是隔靴搔痒,未入深处,皮毛而已。它们只是节奏变化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外部现象,而不是节奏本身。它对我们研究诗歌的音乐美并没有真正的裨益。真正的节奏是指诗歌长短音在不断的变化中给人的或快或慢或缓或急的感觉。诗歌的节奏直接决定着诗歌音乐美的品质。要想成为一个诗人,它便是你首先要认识的东西。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诗歌的节奏。

能够影响诗歌节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人使用的节拍速度,一是长短音的排列。在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来认识一下这两个概念。所谓节拍速度,也就是指你在音乐表达时演绎一个正常的节拍|XXX|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问你演绎的这个时间是长是短。速度快则是指用的时间短,用时短能给人十分急促的感觉。相反,速度慢则用时长,能给人舒缓的感觉。而长短音则是指在相同的节拍速度下,你在节拍中演绎的是长音还是短音。比如说正常节拍|XXX|中X半拍,可以说是一个中等长度的音。如此长度的音在人的情感中则是一个相对舒缓的音。在如上的节拍形式中,X为1/4拍,是一个短音,在人的情感中则是一个相对急促的音。此外,我们的节拍还可以形成|XX|、|X—|、|X—|——|、|XX·|等等的形式。以上,X为半拍,X·为3/4拍,X—为全拍,|X—|——|为双拍,都是比较或相当舒缓的音长。在我们的语言中,吐字速度一般不会太慢,主要为1/4拍与1/2拍,再长的音则少有。象双拍的情况只有在诗朗诵中,说到“啊”之类的字眼时才会发生。这就是长短音,对于长短音下面还将说明,希望大家能明白长短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节拍是诗歌节奏的基础。从理论上说,节奏的快慢应首先来源于节拍速度的快慢。不一样的节拍速度能引发人不一样的情绪波动。不过诗歌与正品的音乐不同,由于诗是由人来读的。人在读的时候会很自然地运用自己最正常的节拍速度,按照自己固有的特色来读,能充分地反映自己的音乐本性。所以节拍速度在诗中是不用考虑的,它永远都与人本身的节拍速度完全一致。诗中真正影响人的还是节拍中的长短音的结构。至于长短音,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要想说清它,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办到的。还是让我从长短音的产生说起吧。

长短音是伴随着语言的产生一起产生的。汉语产生时,都是一字一音一义。从古书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种语言的特征,那是非常拗口的,而且是越古越拗口。我们可以找两句来看看:“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嚣讼可乎?’”这是《尚书·虞书·尧典》中的句子,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之书,历史已久,最最起码也可以追溯到西汉。其中“畴咨若时登庸?”等句,句中词的单字率较高,所以句子也极为不顺。单字词是很难入节拍的,两个以上的单字词在一起就会让人觉得没有办法进行最好的读法调节了,是故其极不顺口。如果有人不信,自己可以去验证。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词语的双字率已较高,这可以从当时遗留下来的文献中看出,《诗经》中则表现得更为明显。《诗经》中四言是主打,基本为两个双字词的组合。比如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人们的语言。这些语言大都源自于民间,这说明在当时,口语中词汇的发展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只是由于当时的书写的不便,才有了我们今天知道的古文的出现。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其中有许多是历史的沉淀,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当然了,更多的还是人们为了顺应人们说话流畅度的需要与表达现实意义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考究汉语的发展,我们应该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汉语最大的进步其实也就是词汇的极大丰富。词汇的出现将汉语提升到了极度顺畅的境界。只要细细地品味,你就会发现它的好。汉语的白话,其实也就是汉语言的词汇化。用白话文代替单音词句式的文言文,这是汉语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人的音乐美在语言中不断的完善。下面我们来具体地看一看。

词汇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拥有巨大的量,网上能找到的就有近四十万个。汉语中出现如此大量的词汇,这无疑不会是一个偶然。究其根源,还是人的节拍特性在作祟。它是为了适应人的生理节拍,适应人的音乐本性而大量产生的。是人潜在的音乐本性支配了语言的发展。汉语不象英语等其它一些语种。英语可以一个单词数个音,而汉语永远都是一字一音。由于英语一个单词多个音,一般都能超过形成节拍所需的最低的单音个数2,所以,它也就没有了需要与人节拍进行磨合的必要,一般都能自动磨合。象“I love you”这样的句子它生来就很顺口,原因就是英语的单词一个单词多个音。而汉语一字一词一音的句子则没那么的幸运,一般都十分的拗口,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不顺口的问题,根本不宜用于对话,只能作为书面的形式出现。这种句式之所以拗口,主要还是它不能入拍,人对一字一音一义这种语言形成没有足够的调节能力,没有办法让它变得很顺口。也正因此,人选择了用双字多字词来取代单字词的方法来顺应人的节拍,从而形成了汉语词汇丰富的特点。双字多字词一般都能很好地顺应人节拍的要求,这我们在白话文中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有了如上的原因,汉语的词汇那是不产生也不行了。词汇应节拍的需要而产生的,那么它与人的节拍又有些什么关系呢?请继续向下看。

我上面说了节拍的两个方面,既然诗歌中不存在节拍速度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语言的长短音问题。人的节拍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为XXX。其中,X代表一个1/2拍音长的音,在这个特定位置上它是一个能量相对较强的音。后半部分的XX则为两个1/4拍音长的音,速度较快,但这两个音相对较弱。1/2拍与1/4是汉语语音发音最基本的音长。当然了,在我们说话唱歌时,节拍往往只代表了一种速度,并没有一定的定格。它可以是XXX,可以是XXXX,也可以是XXX等等一系列的形式,音长也是变化多端。在音乐中不论出现哪一种节拍形式都是很正常的,那是音乐人刻意为之的,是追求音乐效果的一个必然。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诗歌。诗歌语言中的节拍形式主要还是由词语本身的节拍结构以及人的停顿而决定。只要你细细去品味,你就会发现,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的词汇,每一个词汇都有着自己的节拍结构。也正因为有这一结构的存在,才构成了汉语诗歌独特的节拍结构与诗歌语言的节奏。了解词汇本身的节拍结构,是我们解开诗歌节奏之迷的关键。下面就让我们仔仔细细地去品味词汇本身的节拍结构。知道了这一特别的结构,你也就基本能知道诗歌语言的美了。

在我们通常的话语中,两个字的词汇一般只占半个节拍,也就是XX的时间,约为半秒上下。比如说“很多”这个词就是这样,每个字都能达到1/4拍的速度,这个速度还是挺快的。我们可以把它放到语境中来体会一下,比如说“很多很多”、“有很多的人”、“很多年过去了”等等。象这样快节奏的词比比皆是,可以信手拈来。比如说:“这个”、“那个”、“突然”、“音乐”、“节拍”、“例子”等等等等。我们生活中的词汇分大部分都是快节奏或者是可以提升到较快节奏的,能达到较快的语速,能够适应人平常说话的需要。我们说出的话只要它能达到较快的速度,就说明它很流畅。反之,不顺畅的话语则很难达到较快的速度。说话也是一种艺术,它除了有诸多的达意技巧外,也有行云流水的章法。能否大量地使用我们生活中的词汇,并以双字数的词汇为主导,以“的、地、得”等轻音作为调剂,这是决定语言能否流畅的关键。汉语词汇在音律上的主要作用就是适应人的生理节拍,让语言拥有节拍,并与人的节拍合拍,从而让语言的节奏一如人的节奏,达到高度的流畅性。

词汇的节拍结构除了上面说的那种XX快节奏形式,还有其它形式。比如说:“明月”这个词,它就是一个慢节奏词,它的节拍形式为XX,比一般的词发音时间要长得多。不信你可以把:“明月”与其它词比较一下。如果用“明月”与“一般”来比较,你就会发现它们间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象“明月”这样的词,还是相当多的,比如说:“荷塘”、“渔歌”、“云水”“书本”、“电视”、“修篁”、“经书”、“晚秋”等等。在这些词中有一部分在特定的语境中是可以被加速的,比如说“电视”,在“电视机”这个特定词中它的语速就特别的快,这两个词语速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些词中还有一部分即使是到了特定的语境中也很难被加速,比如说“荷塘”、“修篁”等等。这些很难被加速的词,是诗歌的首选。只要能用上这些词,诗也就能脱去其俗气。诗俗也就俗在它的语言在不该快速的时候快了,在不该慢的时候的时候慢了。不信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一下。象“电视”、“突然”、“一般”、“出现”、“速度”等等这些词出现在诗中是很俗气的。俗便没有诗意,有诗意就需要不俗。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些长音的运用。从中你应该可以看出诗意的由来。当然,这只是诗意的一部分,且是长短音中的一部分。

这些不能被加速的双字词,以及在某些特定位置上不能被加速的词,在四字句中宜用于句首,四字句的后两字则宜用较快语速的词。下面我来举一些例子。首先来说,网名往往是最有诗意的,我可以举几个网名来让大家感受一下。比如说:“轻舞飞扬”、“庭月依依”、“轻舟一叶”、“清风杨柳”、“雪儿飘飘”、“春花秋月”“水玉佳音”“心如止水”、“娴雅若兰”、“香梅逸雪”、“倚栏听雨”、“暗香疏影”、“纵情诗酒”、“回眸不语”、“江南游子”、“墨影含香”……大家也可以看看自己身边的网友又是什么网名,可以去品味品味那些起得好的网名。四言也有出名的古诗,比如说《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再比如说《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上面的两首古诗,为什么第一首更出名,单从长短音这一点上,我们也应该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在五字句中,这些很难被加速的词宜用在三四字的位置上。比如说“晚秋”,我们可以这样用:推门寒入骨,又见晚秋霜。再比如说“夕阳”,历史上有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过这句远没有下句出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里的“无限”一词也是慢节奏的长音,加深了整句的诗意。当然了,五言中的东西虽不是太多,但也不是一两个词的快慢就能说清的,等说到五言诗时我们再详细说。

在六字诗句中,也需要有快慢词的搭配。通常的搭配形式为:快→慢→快。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结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快与慢的转换中诗意也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这就是长短音的魅力。

诗歌中最美的是七言句。不过,七言句比较复杂,它需要各种音长的音进行有序的配合。一两句也说不清,等级到说七言时再说。这里也就不说了。

词汇有自己的节拍形式,也即长短音结构形式,有一定的节奏。我们的语言是由一个个不同的词组成的。由于词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也就形成了自己不同的节奏。一句话说出了口,根据你的说法,你要能分辨它的长短音结构,这是每一个学诗的人首先要掌握的本领,它是培养的是我们在诗歌音乐美方面的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你才能学会运用。就比如说本段的第一句,它的长短音双是如何的呢?我们一同去看一看。“词汇|有自己的|节拍形|式—|有一定的|节奏|—”(如上X为1/4拍、X为1/2拍、X—为全拍)这应该算是一种比较正常的读法吧。这只是一个例子,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对你说过的每一句都进行长短音的分析,这样做对于你写诗非常有帮助。不过,话又说回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与理解,对于词的长短音结构不一定就有相同的感受。人不同,读法也自然会有所不同,但我认为大体应该是差得不太多的吧。

语言的节奏是由词汇的长短音结构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决定。节奏是诗歌不可分割的部分,想写诗你就必须了解诗歌的长短音结构。否则,你很难写出象样的诗,更甚者连诗的门都进不了。一个人要想写诗,那就从感受每词汇的长短音开始吧。什么词能入诗,什么词不能入诗,什么位置又需要什么样的词。这些都要我们好好地去感受。真正的好诗并不简单。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