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 赶堆子(10)

 宜昌石头书屋 2020-05-26

  

“清明何处不生烟?郊外微风吹纸钱。人笑人哭荒草地,乍晴乍雨桃花天。”这是笔者五十多年前在宜昌四中(68届毕业)初一六班的同班同学、老帅哥权觉荣先生改过几个字的一首绝句,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宜昌当年清明时节的景象。前些年,他写过自己全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前“上坟”的印象,特摘抄如下,希望能勾起各位年长看官共同的回忆。

记得小时候给我爷爷上坟,都是奶奶亲自做清明吊,我们当孙阿子(注:孙子)的就做“马鞭子”(注:清明棍)。明明知道是去上坟,兄弟姊妹却毫无悲伤之情,只是很兴奋,晚上连觉也睡不着,只等着明天去赶堆子。

我爷爷的坟在镇镜山附近的那座矮山坡上。记得那座山上还有个抗战时期留下的碉堡正对着去小溪塔的公路。站在坟前看得见“三道桥”(注:宜昌老地名。是清末原川汉铁路上建造的三座木桥。其中“一道桥”在现在的宜昌市二十二中学处,“二道桥”在现在的东山大道与石子岭路交汇处的俗称‘330转盘’处;“三道桥”在现在的夜明珠沙河公路桥处)。

开始两年我奶奶还走得动,我们全家都是挑着篮子走着去的。后来1964年的时候,奶奶走不动了,又要抱我一岁多的表妹,就要我哥到环城南路和解放路拐角处、也就是解放日杂商店旁边的三轮车社去喊三轮车。当时三轮车包个来回只要一块钱的车费。

上坟的路上,我奶奶和妹妹们坐三轮车,其余的人跟着走,公路上有里程碑,我记得走过六个里程碑后就要往右拐弯了(原注:左拐下坡后是老二中,也就是最早的宜昌县高),记得拐弯处的小山顶上有座刷着白墙的小庙(原注:也许是道观)。

三轮车上放有蒸笼格子,格子里面装着各种凉菜。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也没什么晕菜,不过就是些卤菜之类,主打菜是馆子卖的不要计划的猪脑壳肉,炸刁子魚和炸藕夹,用的油是姨婆婆从乡下拿来的漆树油。还有卤豆腐干、卤鸡蛋、炒黄菜,以及二两粮票五分钱一个的大烧饼……

到了我爷爷的坟头,因为爷爷是基督徒,不准烧纸,所以插完青后也不磕头也不烧纸,就拿出在解放路日夜商店买的通化葡萄酒(原注:当时几毛钱一瓶),在祭祀用的小瓷杯里倒上一杯,在坟前点上一支我爷爷生前最爱抽的五毛钱一包的“火箭”牌香烟插在地下燃着,放上凉菜,再按照宜昌风俗叫爷爷喝酒吃烟。

仪式完成后,我们就在我爷爷的坟前空地上铺上准备好了的旧报纸,将那些带来的冷食拼盘都摆上,还有白酒和红酒,和跟着来的各位亲朋好友四邻围坐在一起开始分享。我们上坟时,三轮车师傅就在公路边坐在车上等,当然,那位师傅也有烧饼和卤猪脑壳肉吃的。这就是宜昌人的“赶堆子”。

当年人还小,能一家人出去玩,还有好吃的,好开心好快乐,哪有一点哀悼肃穆之情。现在上坟已没了这些风俗了,许多人家也不插青,只买一束黄菊放在坟头了事,没有一点“清明时节雨纷纷”怀念故人之情怀,完了以后直接去馆子吃饭喝酒。反正我觉得还是小时候上坟有意思、有传统、有仪式感,现在上坟只不过是行个过场了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