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生化肝肾功能全套检测项目的意义!

 妙音禅韵 2020-05-26

其实已经有很多关于如何保肝的文章了,但当我们拿到生化报告单(肝肾功能)时,面对上上下下的箭头依然头大,看不懂,后悔我老公不是化验科医生....

指标更多意义简单说明:

1、谷丙转氨酶ALT(ALT或GPT)

谷丙转氨酶(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ALT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脏组织细胞中,当这些组织发生病变时,该酶活力增多只要有1%的肝细胞坏死,便可使血中酶活性增高1倍,因此转氨酶(尤其是ALT)是急性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标志。一般以ALT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2.5倍,持续异常超过半个月,作为诊断肝炎的标准。

2、谷草转氨酶(AST或GOT)

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临床也会将AST作为心肌酶的指标之一,一般常作为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正常情况下,AST可以高于ALT。肝炎时,肝细胞损伤以变性为主,细胞坏死并不严重时,此时ALT升高明显高于AST。但是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病时,肝细胞以坏死为主,这时测定的AST升高程度就明显大于ALT。

其原因是:肝细胞损伤早期,首先是大量ALT从肝细胞内流出到血液内,肝脏损伤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线粒体内的AST也会大量流入到血液内。如果多次检查发现AST数值都超过ALT,往往是肝病加重的标志,提示肝病慢性化和进展性。

注意:AST/ALT大于1时,提示有肝实质的广泛损害,预后不良。

但是有以下三种情况还要特别注意:

1.服用了双环醇、联苯双酯滴丸、五酯滴丸等降酶药物,会出现AST高于ALT的假象,所以我一般不建议口服降酶药影响对肝损实际判断。

2.合并酒精性肝炎或者药物性肝炎,AST数值往往超过ALT;

3.急性心肌或者骨骼肌损伤、肾脏损伤等,会造成血清中AST数值明显升高,超过ALT。

多数情况下,AST数值超过ALT提示肝病加重和进展,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建议做下面这种报告

这是一个普通肝肾功能报告,我们检查的时候如果可以查全套生化会更好

3、总蛋白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白蛋白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碱性磷酸酶(ALP)

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统活跃,可使ALP增高。

注意:当GGT和ALP同时升高。则多提示肝脏出现问题。

6、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

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前白蛋白(PA)

降低:诊断和监测营养不良,诊断肝病,诊断急性相反应。

8、总胆红素

增高:肝脏疾病肝外疾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溶血性黄疸 急性黄疸性肝炎 新生儿黄疸 慢性活动期肝炎 闭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 胆石症 阻塞性黄疸 胰头癌 肝硬化 输血错误。

9、直接胆红素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间接胆红素的临床意义:

升高最常见的原因是吉尔伯特综合征(肝功能不良、遗传性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

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

那么胆红素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直接胆红素偏高,若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不能正常转化为胆汁,或是胆汁排泄受阻,都会引起直接胆红素偏高,引起直接胆红素偏高的常见病因有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2、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都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

3、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4、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增高: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

5、红细胞破裂因素:肝脏的损伤,可导致乙肝患者肝脏内红细胞的大量死亡而发生破裂,当肝脏代谢功能不足以使得其转化为直接胆红素时,可引发溶血性黄疸症状。

6、肝细胞病变因素:当乙肝患者体内肝细胞发生病变,亦或者胆红素不能够转化为胆汁时,可导致肝脏肿大、肝内胆管受到压迫而造成胆汁排泄受损,引发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升高。

7、胆汁排泄受阻因素:譬如乙肝患者患有胆结石,胆结石可阻塞肝脏内胆汁的排泄,使得胆汁不能顺利排除肝脏,进而也可导致血液中胆红素的升高。

10、尿素(UREA)

升高:常见如高蛋白饮食、糖尿病、重症肝病、高血压、痛风、多发性骨髓瘤、尿路闭塞,指标升高严重时常提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11、肌酐(CRE)

升高:常见于严重肾功能不全、各种肾障碍、肢端肥大症等。

降低:常见于肌肉量减少(如营养不良、高龄者)、多尿。

12、尿酸(UA)

升高:常见于痛风、子痫、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重症肝病、铅及氯仿中毒等。

降低:常见于恶性贫血、乳糜泻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13、二氧化碳结合力

升高:显示代谢性碱中毒、或代偿后的呼吸性酸中毒。常见于幽门梗阻、剧烈呕吐、胃酸损失过多;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等呼吸中枢抑制疾患所致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降低:最常见于感染性休克,流行性出血热等病,降低越多,显示病情越重且预后不良。出血热休克期、少尿期。还常见于严重腹泻、肾功能衰竭、肠道瘘管等病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呼吸中枢兴奋,各种呼吸道疾患等呼吸性碱中毒。

靠谱的长期保肝药如下图:

简单的制作了常见几个生化报告指标

14、血氨

升高:重症肝损害,>117.8umol/L则发生肝昏迷。

肝昏迷前期、性活动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常升高、肝昏迷时最高。

下降:长期低蛋白饮食。

15、甘油三酯:

增高:可以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

降低:常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等。

16、总胆固醇

升高常见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或营养因素、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

当CHO值在5.17-6.47mmol/L时,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边缘;

6.47-7.76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水平;

>7.76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度危险水平;

<3.1mmol/L或<2.59mmol/L为低胆固醇血症。

17、高密度脂蛋白(HDL)

有利于动脉内膜胆固醇的清除,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呈负相关。

增高:可见于原发性高HDL血症、胰岛素、雌激素、运动、饮酒等。

降低:常见于高脂蛋白血症、脑梗塞、冠状动脉硬化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糖尿病、肥胖和长期吸烟等。

18、低密度脂蛋白(LDL)

增高:可见于1.低甲状腺素血症、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肝疾病和慢性肾衰竭等2.血卟啉症、神经性畏食以及妊娠3.肥胖及长期高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饮食。

降低:1.高甲状腺素血症、急性心肌梗死、骨髓瘤、创伤、严重肝疾病及Reye综合征等。2.营养不良及慢性贫血等。

19、载脂蛋白A1(ApoA1)

载脂蛋白AI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结构蛋白,它是反应HDL水平的最好指标。降低:冠心病、肝实质性病变、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糖尿病等。

ApoA1缺乏症、家族性低α脂蛋白血症、鱼眼病等血清中含量极低。

20、载脂蛋白B(ApoB)

载脂蛋白B是低密度脂蛋白的结构蛋白,主要代表LDL的水平,病理状态下APOB的变化往往比LDL明显。

增高:常见于肝炎、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及银屑病。

降低:常见于肝实质性病变。

21、脂蛋白a(Lp(a))

Lp(a)是公认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增高: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脑动脉硬化、急性时相反应等。

降低:见于严重肝病。

22、高脂蛋白

增高:原发性高HDL血症、胰岛素、雌激素、运动、饮酒等。

降低:常见于高脂蛋白血症、脑梗塞、冠状动脉硬化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糖尿病、肥胖等。

人们平时所说的“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中所含的胆固醇)之所以好,就是因为胆固醇搭上了载脂蛋白A1这趟车。与之相对应,“坏胆固醇”所指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之所以坏,是因为胆固醇搭上了载脂蛋白B这趟车。因此,载脂蛋白B的临床含义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似。

23、同型半胱氨酸(HCY)

增高:可刺激血管壁引起动脉血管的损伤,导致炎症和管壁斑块的形成

24、胆碱酯酶(CHE)

增高:主见于甲亢、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肥胖、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

降低:肝疾患、遗传性血清CHE异常症、饥饿、感染及贫血等。

25、总胆汁酸(TBA)

增高:主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肝外梗阻性黄疸等。

26、肌酸激酶(CK)

升高:心肌梗塞4-6小时开始升高,18-36小时可达正常值的20-30倍,为最高峰,2-4天恢复正常。另外,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肌肉损伤、肌营养不良、心包炎、脑血管意外及心脏手术等都可以使CK增高。

27、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约为心肌总CK的14%,血清CK-MB上升,先于总活力的升高,24小时达峰值,36小时内其波动曲线与总活力相平行,至48小时消失。

28、肌红蛋白(Mb或MYO)

到目前为止肌红蛋白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后最早的可测心肌损伤标志物。AMI发作后2h即升高,6~9h达高峰,24~36h恢复至正常水平。其阴性预测价值为100%。

29、a-羟丁酸脱氢酶(HBDH)

升高:与LDH大致相同,在急性心肌梗塞时此酶在血液中维持高值可达到2倍左右。

30、总二氧化碳(TCO2)

增高:代谢性碱中毒:幽门梗塞(胃酸大量丢失),小肠上部梗阻,缺钾,服碱性药物过量(或中毒)。(2) 呼吸性酸中毒:呼吸道阻塞,重症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气胸,肺气肿,肺性脑病肺实变,肺纤维化,呼吸肌麻痹,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3) 高热,呼出二氧化碳过多。(4)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

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脱水,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期和少尿期),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服用酸性药物过量。(2) 呼吸性碱中毒: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增快,换气过度,吸入二氧化碳过多)。(3) 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盂肾炎,肾结核。

轻度酸中毒:CO2CP 23-18mmol/L

中度酸中毒:CO2CP 18-14mmol/L

重度酸中毒:CO2CP <14mmol/L

极度酸中毒:CO2CP <7mmol/L。

31、阴离子间隙(AG)

反映代谢性酸碱中毒的重要指标之一。

32、胱抑素C(Cys-C)

可作为早期肾损伤的标志。

33、β2-微球蛋白(β2-MG)

是诊断近曲小管受损的灵敏指标。

34、钾(K)

升高:

钾流入细胞外液严重溶血及感染烧伤,组织破坏、胰岛素缺乏。

缺氧 心功能不全,呼吸障碍、休克。

尿排泄障碍 肾功能衰竭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毛地黄素大量服用。

降低:

钾移入细胞内液碱中毒及使用胰岛素后、IRI分泌增加。

消化道钾丢失 频繁呕吐腹泻。

尿钾丧失 肾小管性酸中毒。

我们常见低钾会出现脚踝浮肿、心率快、排尿异常

尿钾的临床意义:

当使用利尿剂时尿钾排泄增多。

原发性醛固酮增高症病人尿中的钠与钾的比降到0.6:1。

醛甾酮分泌增加时,尿钾排泄增加。

35、钠(NA)

升高:(1)、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烧、烧伤、糖尿病性多尿。(2)、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降低:(1)、肾脏失钠 如肾皮质功能不全、重症肾盂肾炎、糖尿病。(2)、胃肠失钠 如胃肠道引流、呕吐及腹泻。(3)、抗利尿激素过多。

小细胞肺癌低钠很常见,症状考虑口感发甜、恶心呕吐等。

尿液钠测定的临床意义:

尿液钠测定的重要临床意义是了解是否有大量盐的损失,确定摄入量是否足够,并且协助监护低盐饮食及术后电解质的监督,协助判断呕吐、严重腹泻、热衰歇患者的电解质平衡。还用于对缺盐性缺水与缺水性缺水患者的确定性诊断;前者尿中的氯化钠相当低,后者尿中的氯化钠为正常或升高。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炎症、肿瘤、爱迪逊氏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小管严重损伤、支气管肺癌患者等,尿中的钠化物出现增多。

36、氯(CL)

升高:常见于高钠血症、呼吸性碱中毒、高渗性脱水、肾炎少尿及尿道梗塞。

降低:常见于低钠血症、严重呕吐、腹泻、胃液胰液胆汁液大量丢失、肾功能减退及阿狄森氏病等。

尿中氯测定的临床意义:一般情况下尿液中钠和氯保持相对平衡。但两者并不是永远平衡的。例如;连续服用氯化钠或氯化钾后,尿氯比尿钠高、相反连续服用大量碱性钠盐时,尿中钠比氯高。另外,尿液呈碱性很可能是尿钠含量高于氯。

37、磷(P)

升高:常见于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

降低:常见于甲亢、代谢性酸中毒、佝偻病、肾功能衰竭、长期腹泻及吸收不良。

38、镁(Mg)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阿狄森氏病、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及糖尿病昏迷。

降低:常见于先天家族性低镁血症、甲亢、长期腹泻、呕吐、吸收不良、糖尿病酸中毒、原发性醛固酮症、以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后。

39、升高:常见于骨肿瘤、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急性骨萎缩、肾上腺皮脂功能减退及维生素D摄入过量等。

降低: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软骨病、小儿手足抽搐症、老年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炎、尿毒症、低钙饮食及吸收不良。

40、铁(FE)

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急性肝炎及铅中毒等。

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月经过多、妊娠、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

41、总铁结合力(TIBC)

血清中转铁蛋白结合的最大铁量称为总铁结合力(TIBC),它等于血清铁与不饱和铁结合力之和。总铁结和力的测定有利于对多种疾病的诊断。

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和肝细胞坏死。

降低:见于遗传性铁蛋白缺乏症、肾病、尿毒症、肝硬化、溶血性贫血、慢性感染及白血病等。

42、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

通常血清中只有1/3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其余转铁蛋白结合铁的潜力称为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

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中毒,肾炎等。

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慢性感染性贫血,恶性肿瘤贫血等。

43、补体C1q

增高见于骨髓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管炎、硬皮病、痛风、活动性过敏性紫癜。

降低见于活动性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44、葡萄糖(GLU)

升高:某些生理因素(如情绪紧张,饭后1-2小时)及静注射肾上腺素后可引起血糖增高。病理性增高常见于各种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肌梗塞、肢端巨大症,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腺瘤、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机能亢进症、肾上腺机能亢进症等。颅内出血,颅外伤等也引起血糖增高。

降低:糖代谢异常、胰岛细胞瘤、胰腺瘤、严重肝病、新生儿低血糖症、妊娠、哺乳等都可造成低血糖。

45、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评定糖尿病的控制程度,反应测定前1-2月平均血糖水平。当任何原因引起红细胞生存期缩短,HbA1c%会降低,即使这一时间血糖水平可能是升高的

46、α-L岩藻糖苷酶(AFU)

增高:提示肝细胞发生病变,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

降低:见于遗传性AFU缺乏引起的岩藻糖贮积症,患儿多在5、6岁死亡。

47、淀粉酶(AMY)

诊断急性胰腺炎。

在急性发作期淀粉酶活性显著增高。

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也会升高。

某些慢性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以及流行腮腺炎、唾液腺化脓或腺管堵塞时,血清淀粉酶也会有所升高,而对于各种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癌及胆囊炎等,则淀粉酶活力下降。

48、脂肪酶(LIPA或LPS)

用于反映胰腺的失调。

在急性胰腺炎时,在腹痛4-8小时内脂肪酶活力较参考上限高2-50倍,24小时达峰值,8-14天内下降。慢性胰腺炎和胰管堵塞时脂肪酶活力也会升高。

47和48一般肝肾功能不会安排检查,比如出现严重腹痛才会特别安排。

所有的抗肿瘤治疗对肝肾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用药之前请多看说明书。另外,想特别说明乐伐替尼(E7080),由于药物对多种肿瘤治疗均有一定效果,早在2016年初国内就有不少患者使用原料治疗。乐伐替尼服药后1-4小时血药浓度即达到峰值,所以,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请一定注意监控血压,淘宝买个鱼跃测压仪还可以监测心率。我们副作用总结也有文章【干货】化疗/靶向药副作用处理大全,最新总结!如果不明白,可以添加下方二维码交流。也有一少部分患者用于24小时内出现发热担心感冒,发热可能是药品少见的不良反应,对喝水同时观察,如出现其他不适及时就医。这种抗血管药物对心率、血压、手足综合症,胃肠道肾功能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常情况下建议一个月查一次全生化、血常规、尿常规,有突发随时检查。尿蛋白2+时,需要进行24小时尿蛋白检测,如果监测指标大于2克/24H,停止使用靶向药,肾综合性病变考虑永久停药。

可以扫下方二维码备注病理添加交流

全生化包括

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总蛋白  、白蛋白  、A/G、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胆碱酯酶、总胆汁酸、腺苷脱氨酶  、前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α-L岩藻糖苷酶、
血糖
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
血脂
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载脂蛋白A1  、载脂蛋白B  、载脂蛋白a
肾功能  
肌酐  、尿素、尿酸  、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  、总二氧化碳、阴离子间隙
电解质
钾  、钠  、氯、磷、钙、镁
贫血四项
铁、不饱和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心肌酶
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
风湿三项
抗链O、类风湿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
胰腺两项
淀粉酶、脂肪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