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QDLF888 2020-05-26

        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大意是,孔子说:“自我膨胀则致妄为,自我约束或显保守。与其妄为,宁可保守”。

          我的母亲没去过学堂,丁字不识。新中国成立后,开了农村夜校,她在田间地头识了几个字。更多的是会唱一些红歌,歌词记得很准。若说读书,她唯一读过的是那本《***语录》上面还有她用铅笔,歪歪扭扭注解的读法。

  有时我想,读圣贤书者,多知俭以养德,更通勤俭持家的道理。但母亲这种丁字不识,少懂书理的人,何以领悟并践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一生。

  的确致此一生,她没有一次性整一百的花过钱,整五十地也没有。她也没让她的孩子挨过饿,也没让她的孩子觉得有什么吃的不好,穿的不好的感觉。她有作为农民的两样法宝,坚持种养,会做针线。一样手艺让我们吃的舒心,健壮成长,一样手艺让家里人穿得“洋气”,嬉笑乐和。千层底,煤油灯下,十二三岁时,她还为自己的父母做过不少。

  关于勤俭,她没系统学过理论,但的确做到了。

  我想着,是因为她经历过物质的匮乏,或者她的祖辈是这样耳濡目染与她的。

  唯一可以从文字中找到理论依据的,是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如果一个人一天浪费一粒米,一年就要浪费掉365粒米。这样,八亿人民一年浪费的粮食积累起来,就能救济很多灾民。如果八亿人民每人每天再节约一粒米,其数量不就可观了吗?实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能够使我们的国家富强了再富强,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再提高。”

  这话看似朴素,但站位高,看得远。显然不是我母亲这样,没有“文化”的人所能说出的。

  我特意查阅了这话的出处,发现说话的人,也不简单,他一生也践行了勤俭持国几个字。

  母亲在田间地头学习,能把这一段话记得清清楚楚,显然不是为让自己铭记,而是觉得好,想说给子女,或身边有浪费的人。

  若真评品这一代,和我母亲一样都身处农村的非“文化人”,没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那你就大错特错。真学问能大爱无声,能润物无声。

  冬夜绵长,小的时候,我们和母亲在温暖的大炕上,急切地听她讲“古经”,夜灯下她一边做针线活,一边讲故事。这每一个故事,却是正真的引经据典,孝悌、和睦、仁爱、勤俭、友善、尊重食物,这些很深的道理,都在那妙趣横生的“古经”里。这些都是这些“非文化人”,一代一代完整流传下来的。

  再看《弟子规》上讲,“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意思是我们跟人家争的是德行、学问还有才艺,如果不如人,我们要自己自励,要努力上进;如果是说衣服、饮食、我们的享受不如人,那有什么所谓?

  还有《朱子治家格言》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意思是我们有一口饭吃的时候,我们有衣服穿的时候,知道来之不易,这里头凝聚著多少人的血汗,我们怀著感恩心去受用,更不能去浪费。

  这是“有文化人”讲的道理,的确很好,读着也朗朗上口,孩子也背的瓜滚烂熟,但哪一个人因为学了这些经典而做到了勤俭?

  因此,我汗颜,也惭愧于在学生面前,讲授一些,自己根本没有做到的道理。 

  是因为我们的时代好了,生活富裕了,就可以不讲究这些了吗?

  也不是,我们还没有富裕到,不心疼财物,可以让下一代任意糟蹋的份上。

  我们还在为物业费、为油价、为多点收入、为一点小利益便能点起面红耳赤的火。

  我们还在大声感喟物价,菜呀,米面油呀,肉呀,衣服呀,用度品呀,怎么这么贵呀。

  如此来说,我们自身传递给下一代的所谓“文化人的勤俭”,没有灵性,没有生命,没有原力。

  因此,为人父母者,当传承自己父母的勤俭之法。为人师长者,当先行立于躬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