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暑就是夏天的湿热,阴暑就是夏天的寒湿,暑邪又分阴和阳,细说仁丹十滴水

 沧海一滴水8uba 2020-05-26

藿香正气是夏季常用药,这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那大家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这不废话么,中暑呀!

我要说藿香正气其实不用来治疗中暑,您是不是以为我没学过中医,在这给你开玩笑呢?

暑有两种:一为阳暑,一为阴暑。这都是啥和啥,字我都认识,放一起都整不明白了呢?

何为阴阳?阴阳最原本的含义是“日光的向背”,冲着太阳的一面叫阳,背着太阳的一面叫阴,由此引申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即寒热。

什么是暑?

首先,暑是夏天独有的,春、秋、冬没听过中暑吧?什么,您说东北那嘎达冬天被暖气热到中暑了?那叫温热病,只是夸张的说法,并非中暑。您想想暖气那热度能跟太阳比么。

其次,暑只有外来的,没有内生的。比如,经常熬夜、吃辣椒、爱生气,口腔溃疡了,这是内火(热);时常眼皮跳动、嘴角抽搐、手指震颤,这是内风;手脚冰凉拉肚子,这是内寒;头身困重嗜睡大便不成形,这是内湿。这也和上面的“暑湿夏天独有的”呼应,风、寒、火(热)、湿在其他季节都可以见到,唯独暑没有,因为此时的“大气”没有。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统一,这是正道。那我们反过来,什么叫邪道?“内外合邪”,意思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然界有我就吸收点,吸多了超过自己代谢的能力就病了。邪自外来为“中”,邪自内来为“生”。所以叫“中”暑,有生风、中风,生热、中热,生寒、中寒,生湿、中湿,没有生暑。

最后,夏季气温高,土壤中的水都被蒸发出来,我们叫“地气上为云”,云就是水蒸气啊,所以空气中弥漫着水。所以有句话叫“暑多夹湿”。

说到这您应该明白了!阳暑就是夏天的湿热,阴暑就是夏天的寒湿。

阳暑怎么发生的?简单的说就是产热>散热,身体热量蓄积,然后昏过去了。

三种常见情况:

①环境温度高导致产热增加;

②通风不良导致散热减少;

③老年人、怀孕妇女体质差对热的适应能力下降,类似于流感季节别人都不感冒就你感冒。

阴暑怎么发生的?简单的说就是贪凉饮冷,内伤脾胃。开空调、打地铺、睡凉席,还不盖被子,吃西瓜、喝凉水、食凉菜,最好是从冰箱拿出来的。

说到这,您可能反应过来了!原来我平时说的中暑,指的是阳暑,是湿热!

反应快的又会有另一个问题,我感觉“阴暑”好像不是中暑呀!对的,不仅您这么认为,古代很多医家都这么认为。比如清代有名的温病学家薛雪就说过:“(阴暑)此由避暑而感受寒湿之邪,虽病于暑月实非暑病,昔人不曰暑月伤寒而曰阴暑,以致后人混淆,贻误匪轻,今特正之。”

阴暑这个病,古代不常见。一是没有冰,没法作妖。二是交通不发达,避暑胜地等你到了,可能都秋天了,浪不起来。三是古代的的经济条件,没有医保、也没社保、更没有失业救济,天天得干活,手停口停,想去避暑也没那个客观条件嘛。所以这个病,以前怎么也得算是个“富贵病”,跟普通群众无关。

 了解更多中医养生中药本草基础知识

现在科技进步了,夏天得这种病的人多了,于是就得“今特正之”。

阴暑=暑=中暑,这么简单一等于,就会出大问题。

上面啰嗦这么一大堆,是想让您充分理解。阳暑才是根正苗红的中暑,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暑。阴暑,不仅普通老百姓压根没想过,就是很多大夫也不大承认。如果用错了药,就是火上浇油或者雪上加霜,会出麻烦的。

阳暑,是热病,要用凉药;含有湿,要利湿渗湿,就是利尿,利小便的同时还可以带走热量;是外来的,怎么来的怎么回去,就是散出去,中医叫“芳香透络”,前面介绍过清络饮,多用于预防中暑或暑热轻证。

都看到这了,不能让您白看,这里再介绍个十滴水和仁丹,用于中暑或暑热重证。

药性四分,叫四性,为寒凉温热。在冷的程度上寒药>凉药,在热的程度上热药>温药。

药味五分,叫五味,为酸苦甘辛咸。辛,向上行、往外透;苦,向下走、往外排。透我们可以理解为发汗,排我们可以理解为利小便、通大便。

十滴水药物组成

桉油、樟脑、干姜、小茴香、辣椒、肉桂、大黄

桉油类似樟脑,有的用薄荷油,味辛性凉,这个感觉就好像吃一大口芥末,就两个字“通透”,出一身冷汗。樟脑、干姜、小茴香、肉桂、辣椒,都是味辛发散,但性温热,这感觉就是吃麻辣火锅,出一身热汗。

出一身汗头目清爽就不头晕了,因为毛孔打开汗出湿去,而且出汗带走热量。

夏天的湿气进来了,会伤害人体的脾胃,叫“湿邪困脾”“痰浊阻胃”,脾胃就是人体的“气机升降的枢纽”,枢纽就是中间的核心部位呀!气机升降失常,就好比电梯不动了,停在上面就恶心呕吐,停在中间就腹胀腹痛,停在下面就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胃肠不适)。去掉湿气,气机通畅,这些症状自然就消除。

干姜、小茴香、肉桂、辣椒,这不是平时做饭用的调料么?您想想一般什么时候放?炖肉的时候!意思就是可以促进消化,不然清淡饮食为什么喝粥吃蔬菜,没有说天天大鱼大肉养病的吧?促进消化,用中医术语就是“和中化湿”。

有辛散发汗的,有和中化湿的,这不就够了么,而且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都能治,要大黄干嘛的,多此一举!

您别忘了,这是“中暑”引起的,是热病,用的却都是辛热药,热病用热药,就俩字“完蛋”。

大黄是苦寒药,清热力量杠杠的。

功效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下攻积。

火不往外发,就要往下泻,苦寒泻火,表明立场。

热的厉害叫热入血分,热的严重会变生火毒,凉血解毒对阳暑恰如其分。顺便一提,打成粉外用还可以用于“痈肿疔疖”,《医宗金鉴》说过“痈疽原是火毒聚”;再进一步,还可以用于烫伤,这就是纯粹的“火毒”啊!不信你看看烧伤膏、烫伤膏,里面好多都有大黄呢。

促进排便,普通的叫泻下药;厉害的叫攻下药、峻下药。人家普通的叫泻下通便,大黄这是泻下攻积。攻,专治不服;积,钉子户。这种清热泻火的方法叫“上病下治”、“釜底抽薪”。中暑引起头晕,这是“热扰清窍”;中暑导致昏厥,这是“热闭心窍”,那就开窍,上窍有病泻下解,是“上病下治”。大便堵在下水道里日久发酵越来越臭,在人体就会越来越热,把你老家一锅端,大便没了就没有“热源”了,是“釜底抽薪”。

《药品化义》中说大黄“推陈致新,走而不守,如斩关夺门之势,故有将军之号。”一骑当千,所以就用个大黄,扭转了方子寒热基调。

提醒三点:

①十滴水之所以叫十滴水,就是因为药量就是“十滴”,化入水中服用。

②药里有酒(乙醇),一是入脾胃引经药,二是酒入血分,三是酒性善走起效迅速。如果有酒精过敏不宜服用;因为有酒,儿童、体质弱酌情减;还是因为有酒,从事某些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工作,慎用。

③阳暑是热量蓄积,如果不能缓解,及时就医。

仁丹药物组成

藿香、薄荷脑、檀香、木香、丁香、陈皮、砂仁、豆蔻、肉桂、儿茶、甘草、冰片、朱砂

都是治疗中暑的,组方原理都一样。我们对比一下就明白了。

藿香、薄荷、檀香、木香、丁香,芳香清暑,热往外散,“通透”之力更强。

藿香、檀香、木香、丁香之芳香除了透热清暑,还可以醒脾行气化湿,再加上陈皮、砂仁、豆蔻、肉桂、儿茶、甘草,“和中化湿”之力更强。

冰片、朱砂是“开窍药”,所以主治里直接是“清暑开窍”。十滴水是“健胃祛暑”,因为大黄是泻下药,开窍其实是“间接的”,所以叫上病下治、釜底抽薪。仁丹直接用开窍药,入心经,重镇安神,清心解毒,“开窍”之力更强。

我们这粗略一看,感觉仁丹各方面都吊打十滴水啊!那还用十滴水干嘛?

每个药都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才有不同药覆盖不同的人群,不然还要大夫干嘛。仁丹的缺陷:

①朱砂有毒,肝肾功能代谢不全慎用;孕妇可能会造成胎儿畸形不宜使用;就是健全人也不能超量服用(一次10~20粒),超量服用汞中毒(朱砂)。

②这是丸药,试想一个昏过去的人如何服用?那为什么没有仁丹水?因为冰片、朱砂适合入丸剂,冰片加热有效成分损失、朱砂加热变成剧毒。

③十滴水症状不缓解及时就医的“及时”可以是“3天内”。仁丹药力强,所以它的“及时”是“一天内”。

还有个叫人丹的,看着挺像的。我们一看少了个“亻”,那肯定药效差;再一看,这不是做凉茶的么,那看来药效肯定一般呀。

药物组成

樟脑、薄荷脑、丁香罗勒油、肉桂、儿茶、木香、桔梗、小茴香、草豆蔻、甘草、冰片

樟脑、薄荷脑,“通透”功同十滴水、远不及仁丹。

丁香罗勒油、肉桂、儿茶、木香、桔梗、小茴香、草豆蔻、甘草,“和中化湿”功超十滴水、不及仁丹。

冰片,“开窍”功同十滴水、远不及仁丹。

这么一说,那人丹可以代替十滴水?

第一,人丹的功效是“祛风健胃”,健胃倒是一样,而仁丹的“清暑开窍”、十滴水的“祛暑”,明显看出清热力量远远不及,“祛风”一看就弱爆了。

第二,人丹依然是丸剂,使用有局限性,而且没有酒,起效也没十滴水快。

所以人丹适合于消化不良的恶心呕吐,晕船,“轻度”中暑。

总结一下

1.人丹适于夏季外出旅游胃肠不适,药物较安全、适应人群广。不过人丹只有一个厂家生产,不知道您买不买得着。

2.十滴水适用于暑湿,化湿能力一般,胜在祛暑,含有酒精是主要限制。现在开发了十滴水胶丸、十滴水胶囊,不含酒精,但是也只有一个厂家生产。

3.仁丹功效最强、副作用也最大,谨慎使用。

学以致用,期待您的反馈!

推   荐

产品名称:岐黄之古方驱湿茶

产品规格:150g(5g X 30包)

主要成分:

鱼腥草、荷叶、栀子、干姜、茯苓、薏苡仁、芡实、赤小豆、橘皮、大枣

保质期限:18个月

贮藏方法:干燥、低温、密封、防异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