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写下一诗平平无奇,刘禹锡删掉2句后,却成了一首千古绝唱

 羲皇上人同故人 2020-05-26

诗歌是浓缩的艺术,最讲究的就是语言的精炼,比如李白写了两首《望庐山瀑布》,五言古诗的版本名不见经传:“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一样的内容改成了七言绝句的版本后却达到了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短短四句,气势豪迈,气象万千,成了众口传颂的千古绝唱。

白居易写下一诗平平无奇,刘禹锡删掉2句后,却成了一首千古绝唱

这是出自同一位诗人的两首诗歌达到的不同效果,在唐代时还有一首白居易写下的诗歌,本来平平无奇,被刘禹锡删减了两句之后,却成了一首经典之作,堪称诗歌史上的一桩美谈。

白居易的原诗名为《板桥路》,而刘禹锡删改后的诗名是《柳枝词》。

板桥路

唐 白居易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柳枝词

唐 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白居易写下一诗平平无奇,刘禹锡删掉2句后,却成了一首千古绝唱

白居易的诗歌是6句,刘禹锡的诗歌是4句,删掉了白居易诗中的第一句、第三句,保留了第二句、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然后做了一些细微字词上的修改。

白居易的诗歌直接删掉两句后的版本是:“一渠春水柳千条,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之后刘禹锡又将“一渠春水”改成了“清江一曲”,“十五年前”改成了“二十年前”,“曾共玉颜”改成了“曾与美人”,最后一句“恨无消息到今朝”没有任何变化。

白居易和刘禹锡是一生知己,经常有诗歌酬和往来,因为刘禹锡在家族的同辈人中以长幼排序是第二十八位,白居易称刘禹锡为“刘二十八”,还送了他一个“诗豪”的外号。

白居易写下一诗平平无奇,刘禹锡删掉2句后,却成了一首千古绝唱

白居易的原诗确实稍显繁琐,经过刘禹锡的巧妙裁剪之后,便如脱胎换骨,从平平无奇变得精彩动人,从重复拖沓变得朗朗上口,这前后的变化也更加显示了一首好诗对语言精炼度的高要求。

分析一下刘禹锡的删减原因,开篇四句“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都是在写重游故地梁苑一件事,有点累赘,因此刘禹锡直接删掉了两句。

诗歌不是游记,不需要太多记实的内容,而是要营造出一种韵味和境界,“梁苑城西二十里”,开篇非常直接地写明地点和距离,太过写实,“一渠春水”太过平铺直叙,删掉第一句后,将“一渠春水”改成了倒装句“清江一曲”,瞬间诗歌境界就提升了几个档次,读起来也更加有节奏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自古以来就是代表离别的意象,曲折的清江更是离别之人要走的水路,用杨柳和清江营造出一种和美人离别的意境,开篇就能引人入胜,在离别的氛围中,接下来自然而然就过渡到了二十年前在板桥分别的往事记叙上。

白居易写下一诗平平无奇,刘禹锡删掉2句后,却成了一首千古绝唱

“十五年前”改为整数“二十年前”,读起来更加顺口,“十五年前旧板桥”已经包含了旧地重游的意思,上一句“若为此路今重过”一句就显得重复多余。删掉实实在在的地点描写后,以“清江一曲柳千条”的写景之句开篇,融情于景,不再写实,更具意蕴和内涵,让整首诗歌都笼罩在一层如梦似幻的怀旧情绪当中。

“曾共玉颜”改为“曾与美人”,“玉颜”只是指美丽的容貌,而“美人”一词包含的内涵远比“玉颜”更为丰富,从屈原开始中国诗歌就有着香草美人的传统,“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美人不仅是美丽的女子,更可以指代理想的君王。如此理解后,与美人分别二十年再无消息,又带有一种胸怀壮志的士子不受君王赏识的苦闷在其中。

刘禹锡非常擅长民歌的创作,被王夫之称赞为“小诗之圣”,同样是中唐名动一时的大诗人,“诗豪”刘禹锡对“诗王”白居易这首诗歌的巧妙删改裁剪,非常能看出他工于写小诗的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