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与药的“爱恨情仇”

 谷山居士 2020-05-26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高燕菁

       我国酒文化历史底蕴深厚,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专用的酒器。从古至今,大家在感情交流或生意来往的时候都离不开酒。然而醉酒伤身,喝酒开车更是对生命的漠视,有资料显示饮酒还会影响很多药物的疗效。随着年节的临近,爱酒的人会不由自主地问:吃药真的不可以喝酒吗?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历史上酒与药密切相关,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就称酒为“百药之长”。酒味苦、甘、辛,性热。具有散塞滞、开瘀结、消饮食、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肌肤的功用。作为药可以治疗关节酸痛、腿脚软弱、行动不利、肢寒体冷、肚腹冷痛等症。此外,米酒又可温养脾胃,米酒、黄酒有一定补益作用。但必须注意阴虚、失血及湿热甚者忌服。对大多数人来说,长期持续饮酒且不过量的话,会使人体机能得到调理,保持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神。

       慢慢地,人们发现酒也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中药的各种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药借酒力、酒助药势可充分发挥效力,提高疗效。于是药酒就逐渐流行起来,登上历史舞台。例如鹿茸酒和蛤蚧酒等可有效治疗腰膝酸冷、小腹不温、阳痿精冷、四肢怕冷、大便溏泻等症;当归酒、熟地酒、龙眼酒、丹参酒、鸡血藤酒和地黄酒等可有效治疗心悸失眠、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月经量少、舌淡脉细等病症;葡萄酒和枸杞酒、双耳酒等可有效治疗身体羸弱、视力模糊、虚烦不眠、潮热盗汗、便秘尿赤、口渴、舌红无苔等症;人参酒、参芪酒等可有效治疗体倦神疲、少气懒言、面黄肌瘦、饮食减少、四肢乏力、表虚自汗等病症;加味八珍酒和十全大补酒等可有效治疗气血两虚,如劳累倦怠、少气乏力、精神萎靡、心悸怔肿、头晕目眩、健忘失眠等症。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用酒浸药不仅能将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而且还使人易于吸收:酒性善行,能宣通血脉,借以引导药物的效能到达需要治疗的部位。中医所说的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另外药引子还常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佐使作用。酒性辛热善行,能够舒筋活络、发散风寒,用于送服治疗颈肩腰腿痛、血塞经闭、跌打损伤、疮痈初起等症的中成药,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与制约作用。



       然而酒太爱“交朋友”,影响力巨大:酒(主要成分酒精,亦叫乙醇)对肝药酶有双相作用,大剂量对药酶有抑制作用,可使药酶活性降低;少量乙醇对药酶起诱导作用,使药酶活性增强。且乙醇具有抑制中枢、扩张血管等作用,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时会涉及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两大问题。因此,酒类饮用不当或与某些药物并用,可干扰药效和增加毒性,甚至危及人的生命。

       饮酒后服药的危害是严重的,例如饮酒后服用抗生素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引发面部潮红、头痛、头晕、烦躁、低血压、心悸、频死感,严重者会发生呼吸困难、言语混乱、视物模糊、步态不稳、狂躁、谵妄、意识障碍、晕厥、休克等一系列可致死亡的临床症状,症状的程度与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不止头孢类抗生素,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奥硝唑等亦含有甲硫四氮唑基团,也会引发同样的症状。

注意:这些药也不能与酒同服!

1.不宜与水合氯醛合用。乙醇能与其生成有毒的醇合三氯乙醛,严重者可致死。

2.不宜与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吩噻嗪类药物合用。它们能抑制乙醇代谢,使其分解缓慢,并与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相加抑制作用,产生恶心、呕吐、头痛、颜面潮红等副作用。

3.不宜与优降宁、呋喃唑酮苯乙肼、异烟肼、灰黄霉素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用。这些抑制剂会导致乙醇氧化不全,产生乙醛, 导致高乙醛血症毒性反应,同时又能使去甲肾上腺素单胺类神经介质不被氧化破坏,增加机体对乙醇的敏感性,产生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头晕、低血压、运动失调、抽搐等中毒反应。

4.不宜与酶制剂同用。乙醇可使蛋白质变性,引起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制剂失效。

5.不宜与丙咪嗪、去甲丙咪嗪、阿密替林、多虑平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同用。乙醇的肝药酶诱导作用使这类药物代谢产物增加,不良反应加重。

6.不宜与降糖药同用。乙醇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降糖作用,使病人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和不可逆性神经系统病变。

7.不宜与降压药及利尿酸、噻嗪类利尿药同用。乙醇能使血管扩张,与胍乙啶、苄甲胍、戊双吡铵等降压药同用会加重体位性低血压。

8.不宜与洋地黄类强心苷合用。乙醇会降低血钾浓度,使机体对洋地黄类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导致中毒。

9.不宜与抗菌药利福平及抗代谢药甲氨蝶呤同服。合用则对肝损害加剧。

10.不宜与他汀类降脂药同服,以免增加横纹肌溶解和眼底出血等不良反应。

       日常饮用的各种酒含乙醇越高,吸收越快,可能带来的危险就越大。啤酒含乙醇3%~5%,黄酒含乙醇10%~20%,果酒含乙醇16%~28%,葡萄酒含乙醇18%~23%,白酒含乙醇40%~65%,低度白酒含乙醇24%~38%。大家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饮用。

       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均证实,一些中药确实有解酒的作用。例如葛花、乌梅汁、桑椹汁、五味子等。另外西瓜、莲藕汁、梨、甘蔗汁、白萝卜等水果、蔬菜也有解酒的作用。需要喝酒应酬的朋友,不妨多多参考。但千万不要以为有这些东西就可以放量尽情喝酒。酒是一种湿邪之物,过多摄入对身体绝对是有损伤的。用药物解酒其实是一种下策,因为此时酒精已经对人体造成了伤害,所能做的只是亡羊补牢罢了。

       总之,因酒和药物的关系十分复杂,为防止药物和酒同用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服用时应提高警惕。需要服药的患者为了安全起见,在饮酒前一定要咨询医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