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 《泪》

 yxft 2020-05-27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其中有一首,被称作李商隐最悲伤的一首诗,说尽人间七大悲事,正文无一“泪”字,却句句催泪,诗的名字就叫作《泪》:

               永巷长年怨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yǒng xiàng zhǎng nián yuàn qǐ luó ,lí qíng zhōng rì sī fēng bō 。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xiāng jiāng zhú shàng hén wú xiàn ,xiàn shǒu bēi qián sǎ jǐ duō 。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rén qù zǐ tái qiū rù sāi ,bīng cán chǔ zhàng yè wén gē 。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cháo lái bà shuǐ qiáo biān wèn ,wèi dǐ qīng páo sòng yù kē 。

(xiàn):①小而高的山岭。②山名,在中国湖北省。也称“首山”。苕递陟陉。——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玉珂(yù kē1):马络头上的装饰物。多为玉制,也有用贝制的。

李商隐简介

  •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十七岁时就受到牛僧孺党令孤楚的赏识,被任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时,受到令孤楚的儿子令孤绹的赞誉,中进士。次年受到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的宠爱,任为书记,并娶他女儿为妻。唐朝中叶后期,朝政腐败,宦官弄权,朋党斗争十分激烈。李商隐和牛李两派的人都有交往,但不因某一方得势而趋附。所以他常常遭到攻击,一生不得志,没有任过重要官职,只是在四川、广西、广东和徐州等地做些幕僚的工作。四十五岁时死于郑州。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这首诗是李商隐感怀身世之作,有学者考证这是诗人为李德裕遭贬时所作。

以《泪》为题,八句诗说了七件人生伤心事,可谓全文无一“泪”字,却句句令人洒泪。

第一件伤心事:宫妃被囚禁永巷,长年累月,哭湿了衣衫。永巷:汉代幽禁妃嫔、宫女的地方,戚夫人就曾被囚禁在永巷。

第二件伤心事:闺中独居的思妇思念游子,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

第三件伤心事: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

这是湘妃的典故,舜病死在苍梧,舜的妃子蛾皇、女英,闻讯前往,一路失声痛哭,她们的眼泪洒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丽的斑纹,世人称之为“斑竹”。她们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阵后,居然飞身跃入湘江,为伟大的夫君殉情而死。

第四件伤心事: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此句诗是讲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伤心。

西晋名士羊祜登岘首山时,曾感慨地说:自古以来的贤达高士,登上此山眺望游乐的不知有多少,但都淹没无闻了,想来令人悲伤。后人多以这个典故表达没有美德流传于世的悲伤。

第五件伤心事:昭君远嫁塞外,永离故国。

第六件伤心事: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六件伤心事,有宫怨之愤,思妇之忧,丧夫之痛,遗爱之怅,远嫁之苦,英雄末路之泪,确是人间最伤心的几件事。

可在这首《泪》诗中,重点是最后一句: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什么意思?

这六件事确实让我落泪,可是,当我清晨时,来到灞水桥边看到青袍寒士相送达官贵人,才知道,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原来,这首诗的前六句“泪语”都是为最后一句服务的,极言最后一句的伤情。

有的人可能会说,李商隐最后的离别之悲并不算这其中最悲痛的。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中曾评价:作者把身世之感融进诗中,表现地位低微的读书人的精神痛苦。义山是个卑官,经常要送迎贵客……此外对令狐綯(táo绳索。令狐绹,唐朝宰相,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太尉令狐楚之子。性懦,精文学。唐文宗李昂太和四年进士,开始从政。前后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户部员外郎、右司郎中。)低声下气,恳切陈情,还是被冷遇,被排斥。这种强烈的屈辱感,好比牙齿被打折了,还得和血吞在肚里,不能作声。……前六句是正面咏泪,用了六个有关泪的伤心典故,以衬托出末句。

而末句所写的却是流不出的泪,那是滴在心灵的创口上的苦涩的泪啊!

有的时候,我们看别人的悲伤,不觉得悲,是因为没有处在同样的境遇。

关联知识

刘蜕:出身寒微,“为文奇诡岸杰,自成一家”,唐宣宗大中四年,中进士。刘蜕之前,荆南当地没人中过进士,人称“天荒”,当地考生(解元)称“天荒解”。 [2]  刘蜕打破“天荒解”,故称为“破天荒”。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赠给刘蜕“破天荒”钱七十万,刘蜕不受。曰:“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官至左拾遗。咸通四年(863年),刘蜕上书指责淮南节度使令狐绹之子干预政事,以“布衣行卿相之权”,被黜为华阴令。

令狐绹:唐朝宰相,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太尉令狐楚之子。性懦,精文学。唐文宗李昂太和四年(830年)进士,开始从政。前后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户部员外郎、右司郎中。令狐绹执政的时代,已经是唐代的晚期,政权已经缺乏振作的生命力。他没有良好的政绩记录也并不奇怪。唐宣宗晚唐最后一个比较强势的皇帝,而令狐绹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处理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旧唐书》上说他的性格胆小迟缓。这也许是他身居相位达10年之久的原因之一。  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也曾经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担任过宰相。根据《资治通鉴》上的记载,令狐绹能够升任宰相,在某种程度上是宣宗感动于令狐楚对宪宗的忠诚。令狐绹之子令狐滈骄纵不法,受贿卖官,人称“白衣宰相”。令狐绹还有几个儿子:令狐澄、令狐专、中书舍人令狐涣

李商隐与令狐绹二人关系出现过问题是共识,但裂痕之缘起究竟为何,一说因为李商隐娶王茂元女儿并入其幕府之结果,二说在过程中的失礼,令狐楚父子有大恩于李商隐,李商隐回长安后亦没去看望令狐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