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经八脉病症及用药

 济宁大狮子 2020-05-27

灸友会第179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导 读 

奇经八脉辩证临床使用是一个难点,当今中医能熟练使用十二经络辩证指导的已非常少见,能熟知奇经辩证的更是凤毛麟角。然而在临床上很多疑难杂症都需要用到奇经辩证。奇经八脉辩证在临床上很有实用价值,认真总结和探讨其用药规律,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生理作用:

1. 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奇经八脉在其循行的过程中,同十二经脉的某些经脉交叉衔接,从而紧密地沟通了各条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

2. 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
奇经八脉错综分布,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当十二经脉的气血旺盛而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人体生理功能活动需要或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渗灌和供应于全身组织,予以补充。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将奇经喻为“湖泽”,即指其有调节气血作用而言。《灵枢·逆顺肥瘦篇》指出,冲脉上行能“渗诸阳”“灌诸经”,下行则“渗三阴”“注诸络”,亦是说明奇经有渗灌、溢蓄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功能。

3. 与肝、肾等脏及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其中女子胞和脑髓主要与奇经直接联系,相互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一定的影响,如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都起于胞中,带脉则环腰一周,使它们互相沟通,成为一个相互联络调节的系统,其与肝经相通,又和盆腔内的生殖器官相联系,故与女子的经、带、胎、产等密切相关。

二、病证
《灵枢·经脉篇》对奇经病的辨证,简要分为虚、实两型。因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各种致病因素,而疾病的发展则凭人体正气与邪气的强弱和它们之间的转化程度为根据。

从奇经八脉的病候分析,实证多因外感六淫,饮食不慎,跌仆损伤以及痰瘀等原因导致奇经气血阻滞不得畅通而病;虚证多数由于七情内伤,先天不充,后天失调或大病、久病致精血内耗,脏腑功能衰退而成。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虚实夹杂之证。奇经八脉的病证在相关章节有详细论述,在此仅简单地归纳,使大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督脉病
实证:腰背脊膂疼痛,头痛,颈项强直,中风,角弓反张,癫癎,癫狂,手足拘挛,癃闭等。
虚证:头重,眩晕,摇头,振颤,伛偻,肢体痿废,呵欠频多,健忘,智力低下等。

2. 任脉病
实证:阴部或阴茎疼痛,血尿,痢疾,呃逆,男子疝气,妇女盆腔肿块等。
虚证:妇女子宫虚寒不孕,滑胎,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等,男子阳痿,早泄,遗精等。

3. 冲脉病
实证:胸腹疼痛,胃肠痉挛,腹胀气逆上冲,胎衣不下等。
虚证:妇女月经不调,滑胎,不孕症,崩漏等,男子阳痿,无精子或精子量少不育症,无须等。

4. 带脉病
实证:腰脊痛,腹股痛,带状疱疹,带下等。
虚证:下肢麻痹,腰腹肌肉松弛无力,疝气及妇女白带淋漓等。

5. 阳跷脉病
实证:腰背强直痛,下肢痉挛,足外翻,目赤痛,头痛等。
虚证:失眠,眉棱骨痛,癫癎,手足麻木等。

6. 阴跷脉病
实证:癫癎,下肢痉挛,足内翻,便秘,下腹部痛等。
虚证:嗜睡,梅核气,肠鸣,小便淋漓。

7. 阳维脉病
实证:恶寒发热,肢节肿痛,头项疼痛,目赤肿痛等。
虚证:盗汗,眉棱骨痛,手足心热,麻木,跟骨痛,膝部畏冷等。

8. 阴维脉病
实证:胸脘胀闷而痛,胁肋攻痛,带状疱疹,反胃噎膈等。
虚证:心痛,肠鸣泄泻,脱肛等。

三、病证特点与用药要点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由此可见,十二经脉被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联系在一起,使三阴三阳各脏腑经络之气融会贯通,也使一身元气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了“脏腑经络之气互藏”生理功能正常的状态。

(一)虚证居多,以补为体
从生理上,奇经具有沟通正经、储运气血、联络脏腑、通行上下、调节气机作用。奇经之气血由十二正经气血蓄溢后流入,又涵养十二经,对人体阴阳气血起调节作用。《难经·二十八难》云:“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

《奇经八脉考》进一步明确指出十二正经“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

因此,各种原因导致奇经八脉病证,经气耗损,以虚损不足者居多,或虚实夹杂为主,纯实证较少,这是由奇经之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在病理上脏腑之病,久虚不复,精血亏损,必然奇经无养,脏腑不得温,腠理不得濡,终成痿弱虚损之病。

“八脉隶属肝肾”,肝肾虚损,精血耗乏,必然累及奇经,即“下元之损,必累及八脉”“肝血肾精受戕,致奇经脉中乏运用之力”“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

大凡久病、频发之病,多为“八脉失调”“奇脉不固”“八脉空虚”。治以宣通奇脉,镇固奇脉,填补下焦等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奇经病证多形气不足,精亏髓减。常药治疗难取奇效。

正如叶天士所说:“医人不晓八脉之理,但指其虚,刚如桂附,柔如地味,皆非奇经治法”,“草木药饵,总属无情,不能治精血之惫”,“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

叶氏基于前人“奇经八脉皆隶于下”及“填精血务在有情”理论启发,治疗奇经病证主张以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直入下焦,以补奇经有形精血。血肉有情之物,皆通灵含秀,不但善于培本,对奇经病证常能取得奇效。

在奇经病证中的应用血肉有情之物,应补而不滞,寓通于补。血肉有情之品中以龟、鹿之物最常入药。《本草纲目》指出:“龟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脉,故取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

鹿鼻常反向尾,能通督脉,故取其角以补命、补精、补气,皆以养阳也。”常用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等治疗督脉病变,“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角胶配鹿茸,一补督脉之血,一壮督脉之阳,治督虚背寒脊酸腰坠;

言补则寓之以通,拟通则假之以补,方合阴阳开阖之理”。正如李时珍所云:“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叶天士深明奇经贵通之奥妙,以苦辛相合,能通能降,结合芳香达窍走窜,通经达络,疏理奇经之实。

他认为“奇脉之结实者,古人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他具体运用通法时重视柔剂阳药及辛甘温补,使奇经病证用药能寓补于通,通补兼施,以防滥通而耗散正气。

叶天士提出“柔剂阳药,通奇经不滞”“冲任奇脉内怯,宜固补实下兼通奇经之法”。强调在补之同时重视通畅气血,“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通络之品常选用川楝子、延胡索、当归尾、香附、郁金、乌药、降香、三棱、莪术等。

四、叶天士奇经用药规律
叶天士对奇经论治的阐发,最富代表性,其治病每多讲究奇经,以通补为法,扩大了奇经证治的范畴,有学者将叶氏奇经用药规律总结如下。督脉:为阳脉之海,起着总督、统摄作用。

督脉治在少阴,故历来对督脉病的调治多从填精补髓着眼,明清以降多注意及此。李时珍《本草纲目》谓鹿乃“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尤推重鹿茸和脊髓“生精补髓、养血养阳、强筋健骨”之功。

叶天士说:“鹿性阳,入督脉。”鹿茸、鹿、鹿角霜为其主药,其他如紫河车、羊肉、猪骨髓、骨髓、羊骨髓、枸杞子、肉桂、黄芪、羊肾等。任脉:为阴脉之海,起担任作用,任脉主病治在厥阴。龟甲为其主药。

李时珍称“龟性阴,走任脉”“能通任脉”。叶天士则更力主“血肉填阴”。并将鳖甲、阿胶、鱼胶、淡菜等归属之,且喜在用药时辅以紫河车、艾叶、紫石英等暖宫之品;滋肾降火,药如知柏、生地黄、大补阴丸等。

其他如阿胶、鳖甲、鱼胶、淡菜、覆盆子、丹参、紫河车、艾叶等。冲脉:为血海,叶天士说:“病在冲脉;从厥阴阳明两治”,“石英收镇冲脉。”紫石英为其主药。

其他如熟地黄、枸杞子、沙苑子、五味子、赭石、肉苁蓉、当归、紫河车、鳖甲、杜仲、山药、丹参、巴戟天、白术、莲子、川芎、附子、香附、木香、吴茱萸、黄芩、黄柏等。

带脉:起约束作用,叶氏说:“脉遂气散不收必引之收固之,震灵丹意,通则达下,涩则固下,惟其不受偏寒偏热,是法效灵也。”震灵丹由禹余粮、赤石脂、紫石英、赭石、乳香、没药、朱砂、五灵脂组成。

其他药如当归、乌贼骨、龙骨、牡蛎、熟地黄、白芍、五味子、莲子、黄柏、黄芩、艾叶等。维脉:起维系作用,分阳维和阴维两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