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另辟蹊径?北大教授碳基半导体取得突破,已与华为等厂商对接

 xwl340xwl 2020-05-27

2020 年 5 月 26 日,北京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宣布开发出全新的提纯和自组装方法,制备出高纯度高密度的半导体阵列碳纳米管材料。该方法可以在四英寸基底上,制备出密度高达 120 / 微米、半导体纯度超过 99.9999%、直径分布 1.45±0.23nm 的碳纳米管(以下简称“碳管”)平行阵列,并在此基础上,首次实现性能超越同等栅长的硅基 CMOS 技术的晶体管和电路

成果由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彭练矛院士和张志勇教授团队开发,并在《Science》杂志发表。

另辟蹊径?北大教授碳基半导体取得突破,已与华为等厂商对接

传统的硅半导体受硅材料本身的限制,CMOS晶体管单元存在短沟道效应,栅长10nm已经达到极限。实际上从16nm制程开始,就已经开始使用FinFET的立体结构来规避短沟道效应。而如果使用碳纳米管材料,可以将晶体管栅长压缩到5nm,这样不仅可以使用平面结构对应5nm制程,也可以大幅提升FinFET立体结构的极限能力,延缓摩尔定律的失效进度。

据了解,研发团队已经与华为公司对接交流,未来不排除与华为联合推动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当然,新的成果重点是材料方面的突破,极限性能远超硅材料。但是涉及到先进制程工艺当年,仍然需要光刻机来制作精密的纳米级图形。因此一方面新的材料的产业链技术远未成熟,另一方面成熟的硅半导体技术还未达到极限,两方面的原因导致这项新技术离产业化应用距离尚远。但是任何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实际应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硅半导体技术也是经过数十年发展才有如此成就。因为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重视新技术的积累和突破。

实际上《Science》杂志在同期还发表了另外一篇碳纳米管半导体的研究成果,未来有望取代光刻技术形成纳米图形。北京大学孙伟教授和厦门大学朱志教授研究团队发表了《DNA定向纳米制备高性能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成果,以DNA模板法制备的平行CNT阵列作为模型系统,开发了一种先固定后冲洗(rinsing-after-fixing)的方法将基于CNT阵列的效应晶体管关键传输性能指标提高了10倍以上。在高性能电子和生物分子自组装的界面上,这种方法可以使可伸缩的DNA生物模板来制作纳米级的电子图形。

另辟蹊径?北大教授碳基半导体取得突破,已与华为等厂商对接

在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首要威胁,并变本加厉限制中国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现代硅半导体技术发源于美国,在不封闭市场的前提下,我们很难跳脱美国技术限制。因此,我们更要另辟蹊径,加大对未来半导体技术的研发和支持,力争早日突破,更换赛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