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玫瑾:父母在这5方面“使劲管”,孩子不仅更独立,情商也更高

 昵称65625155 2020-05-27

GIF

在管孩子这件事上,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有些人讲究严加看管,从小就给孩子立规矩,而有些家长讲究快乐教育,让孩子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

面对如何管教孩子,父母之间存在非常大的争议,我们经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如何教育,直接影响了未来,在静香妈妈看来,孩子不但要管,还要“使劲管”

为什么孩子要“使劲管”

在英国,有一个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曾经对一千个3岁的孩子进行了调查研究:

将孩子的性格分为不同类型,几十年之后,这些孩子已经成年了,但是他们的性格和当时相比并没有什么差别。

由此可见,3岁看大不是空穴来风,另外,在蒙氏教育中,还提到了孩子的6岁,这个年龄也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阶段。

不过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大脑并没有发育完全,考虑问题还不是特别理智,如果任由孩子性格发展,他未来的人际交往能力可能很大,情商也不高。

各位父母要知道,大脑中不仅仅有左脑和右脑,还有基础脑、哺乳动物脑、高级理性脑等等。

另外,还有一个优先发育的情绪脑,在孩子的理智脑发育完全之前,孩子都是被情绪脑控制的,家长要想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可能是“天方夜谭”,而正确的做法就是利用监护孩子的权利,“使劲管”。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专家李玫瑾教授也曾说过: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孩子出现一些问题家长不尽兴管教,那么孩子12岁之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他听不进去。3岁的时候你管他,他可能会哭闹一场,等到15岁再想管他,他能跳楼、能服药自杀,因此3-6岁是管教孩子的最佳时期,尤其是这5个方面一定要“使劲管”。

父母在这5方面“使劲管”孩子,孩子不仅更独立,情商也更高

  • 乱发脾气

当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无非有两点原因,一是用发脾气来要挟父母,二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管发泄自己的臭脾气。

当孩子大哭大闹、扔东西的时候,父母应该冷静,不要用过激的情绪刺激孩子,否则他将会变本加厉,当然,也要做到不妥协,平静的等待着孩子发完脾气。

等到孩子真正平静下来之后,再抓准时机讲道理,告诉孩子发脾气不能解决问题,让他们明白错在哪里。

  • 从不做家务

可能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根本不会做家务,而且做家务这种小事,不足挂齿,实际上,做家务的孩子和不做家务的孩子,长大之后差距很大。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

做家务的孩子和不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是15:1,犯罪比例是1:10。

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懂得了劳动和收获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人以后才不会好吃懒做,更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孩子会因此培养动手能力、独立能力和责任感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从来不做家务,那家长就要管起来了,让他们从收拾自己的玩具开始,慢慢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得不到目的就威胁

经历过“可怕的2岁”之后,很多家长出于对宝宝坏脾气的无奈,对宝宝的发部分要求都会满足,这就导致了孩子3岁之后,提出的要求一旦被拒绝,便会威胁父母。

例如:“你不给我买玩具,我就不吃饭!”等等。

还有一种威胁方式,就是用哭闹威胁,面对这种威胁父母更是束手无策,尤其是在外面商场里时,孩子的哭闹还会引起周围人的围观,家长们为了面子一般都会抓紧满足孩子,孩子发现这招百试百灵,便会形成一种习惯。

  • 没有时间观念

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级,很容易迟到、赖床,写作业也拖拖拉拉的,未来步入社会,也会遭人嫌弃,让人信任不起来,久而久之,这样的人自尊心就会受挫。

所以父母要从当下开始,“使劲管”孩子的时间观念,调整作息规律,几点起床、几点写作业,最好精确到小时,制定计划之后,也要奖罚分明

  • 总是找借口

如果家长们发现,孩子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找很多借口,不想做,出现畏惧心理,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一蹶不振。

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注重给孩子讲述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故事,因为故事是孩子获取知识的捷径,通过故事告诉孩子,什么是好品质,什么是责任,当发现孩子找借口的时候,不要直接指责,要用幽默的方式化解,这样可以给孩子留足自尊心。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成功的一大因素,想要塑造孩子独立的意识,良好的品格,要抓住关键时期。

我是璐璐妈,一个女孩的妈妈,母婴行业培训师,多平台原创作者,专业育儿领域创作者,为上千家长提供育儿干货。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