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清明,我们为何要哀悼一群陌生人?

 公众号_好教师 2020-05-27

4月4日,正值2020的清明。所谓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春意正浓,年年岁岁花相似,而人的生命却逝去不复。

往年的清明,我们更多的是祭扫先祖、逝去的亲人,而今年的清明,哀思格外的沉重。

4月4日十时,正行驶在路上,汽车、火车、轮船鸣笛,全国和驻外使馆降半旗向逝世同胞和抗疫牺牲的烈士致以哀思。

耳畔萦绕着汽车响亮悠长的声响,心中顿时升腾起巨大的哀愁。

全国三千多例的死亡数字中,对大部分的我们来说,他们都是陌生人。对于涉事未深的孩子们来说,这种集体性的悼念正是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课。

今年清明,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何要向一群陌生人志哀?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全国三千多例的死亡数字中,芸芸众生倒在新冠肺炎的肆虐下,无数正值年轻热血的生命义无反顾地奔赴最危险的地方,有的却一去不回。

从全球疫情来看,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五万多人。

无论你风华正茂、垂垂老矣,抑或身轻言微、位高权重,病毒在挑选宿主时并不吝啬,直至把人带向死亡的墓地。

病毒面前人人平等,它的威力正是一传十、十传百的连锁效应。

这场灾难面前,没有人能够脱离人类的群体协作而自保,整个社会就是互相牵连的一台机器。

历史的洪流下,每一次战争爆发,个体的命运都轻如鸿毛和飘忽不定,在难以掌控个人命运的情况下,顽强的抵抗使渺小的人变得格外强大。

疫情的战役没有硝烟,病毒在看不见的地方侵袭着我们。同处于危机中,总有人需要成为负重前行的逆行者。

他们是医生、护士、警察,还有无数自愿加入队伍的志愿者……除了这一社会身份,他们也是爸爸、妈妈,是儿子、女儿,是家庭的希望和栋梁,是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

和他们相比,大多数的我们是幸运的。

与我们而言,他们是一群陌生人,他们在这场疫情的席卷下,化为了病逝者和牺牲者的符号,但是放置在一个个家庭下,我们又何尝知道这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有着各自怎样的故事?再隆重的悼念也不能代替他们在各自亲人心中的份量。

“没有人是一座独立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主体的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死亡,因为我与人类一体。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这场疫情让我们更为清晰地看到我们与他人息息相关的联系,人类的命运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共同体。

如果没有这群人无私、勇敢的挺身而出,我们还将深陷更深重和漫长的灾难。

哀悼是为了更好的生

死亡让一切化为了虚无,是黑暗的沼泽,吞噬着生的光芒。

尽管死亡每天都在发生,但这一短暂时期大规模生命的逝去还是让人触目惊心,让人意识到近在咫尺的恐惧。

在这些死亡数字中的许多人,成全了我们的生,谈论死亡,其实是为了更好的生。

既然人终有一死,我们又为何而生?与死亡之漫漫无涯相比,生之有涯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自出生起,随着与社会的联结越来越多,我们在群体中的角色也越来多,但是所有人都需要独自面对死亡,没有人能与你携手并进。

也正因为此,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是抵抗死亡带来的虚无的唯一方法。

人天生是一种需要别人照顾的动物,而刚落地的小羊、小鹿在短时间内就要学会站立、奔跑,否则就会遭到敌人的袭击。

需要别人是一种本能,被人需要则是一种价值。

那些与病毒抗争的勇士们,在同时需要别人的时刻,他们用奉献和牺牲来丈量自己生命的厚度。

他们需要被铭记,我们也需要哀悼他们中逝去的生命。

在沉甸甸的追思中,你是否拷问过自己的内心,你将怎样擦亮生命的镜子,让它照射出什么样的光芒?

其实在人走向个体生命消逝的路途中,我们已经目睹了许多其他形式的告别。

小到一朵花的凋零、一片叶子的的飘落、一只小蚂蚁的不幸殒命,大到耳闻相识人的离去、亲人的逝世,包括每一次旅途的返程、晚霞给每一天结束拉上的幕布……

每每哀悼这些逝去的生命和结束的时光,都是在一遍遍彩排我们自己生命消逝的那一幕。哀悼也赋予了我们面对行将结束和终究消亡一切的力量。

每一年的清明祭扫,当拂拭墓碑时,又何尝不是在拂拭我们手中生命的这张单程票,将走向何方、遇见什么样的人、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终的结局。

面对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情不自禁地就会想起《寻梦环游记》这部动画电影,它用温情的方式重新阐释了死亡的定义,想要消除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最大的死亡不是肉身的死亡,而是没有人再能记得你。

留在世间的每一个物件、每一个足迹,都是生的印证,而被人记住、让人记住你的价值是对自己生命意义最美丽的谱写。

春光灿烂,逝者已去,我们更愿相信那群并不相识却每一个值得铭记的陌生名字印在了百花深处。

春天的花朵开出的幸福与希望,是这群陌生人送给我们的礼物。面对恐惧的勇气、对于弱者无私的援助……这些礼物,将长久地留在人间。

孩子们,热情地拥抱当下的每一天吧,纵然那不可知的生命末日终究会到来,纵然我们要独自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也不意味着需要惶惶不可终日。

当我们年老回想往事时,我们愿往日不负青春,后生仍可追忆。

认同观点,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