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杭州人位列“晚清书法四大家”,连日本王子也慕名求教

 真友书屋 2020-05-27

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颍,号山舟,晚自署不翁、新吾长,钱塘(今杭州)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梁同书从小聪颖异常,品性端重,梁诗正把他过继给其兄梁启心作嗣子。乾隆十七年(1752)参加会试,落第,在乾隆帝的特许下,以举人身份参加殿试,特赐进士并入翰林院。后来以编修的官衔先后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会试同考官,参预政府衡文选士的阅卷工作。乾隆二十三年,升任侍讲。不久,又担任日讲起居注官。


梁同书

梁同书生性重孝。乾隆二十三年,嗣父梁启心去世。他一路跣足而奔,由于过于悲伤,不小心跌入河中,几乎丧生。他在家守孝三年后,就以脚有病为借口不再出仕为官。生父梁诗正在京邸宅中逝世后,他又特地从浙江赶到北京。由于梁诗正逝世时身边没有子侄在,所以家里的许多财物都被下人偷去。当梁同书到后,有人劝他清查一下财物。梁同书说:“现在是什么时候?还要考虑财产问题?”他的这种孝行博得当时人一致好评。梁同书治家严谨,平时不作佛事。每次祭祀祖先时,他往往不顾自己年老,都要亲自到场主持。梁同书经常教育其子孙要遵守长幼之序,做到敬老爱幼。他律己很严,不摆宴席,也不接受别人的馈赠。

梁同书以书法著名,十二岁时就能书写擘窠大字。起初学习颜真卿、柳公权的字贴,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七十岁以后更是融会贯通,纯任自然。他擅长楷书、行书,到晚年还能写蝇头小楷。他的书法特点是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他对书法有独到理解,曾说:“笔要软,软则遒;笔要长,长则灵,笔要饱,饱则腴,落笔重快,快则意出。”又说:“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有势。”作品《董其昌语》就是用羊毫软笔书写的,字体典雅酒脱,魄力沉雄,颇具神采。他反对当时人一味的临摹古人字帖,认为:“帖教人看,不教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书摹画如小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他主张在学习前人的书法作品时,不能单纯的全盘接受,这样充其量就是“形似”,并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因而他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自己的创造精神。


梁同书作品

梁同书习书六十余年,久负盛名,所书碑刻极多。他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晚清书法四大家”,曾奉命与庄培因等人负责缮录《昭明文选》。据说日本国的王子也曾通过商船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带来,让他品评。在国子监学习的琉球国学生,回国前还曾向他要求过赠送书法作品。可见梁同书在当时书坛上的影响之巨大。

梁同书对诗文也颇有造诣。只是由于书法名声太大,其诗文反而不为人重视了。他为诗妙合自然,作文清峭拔俗,著有《频罗庵遗集》《梁山舟楹帖》。


《频罗庵遗集》内页

作者系杭州文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