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名著大隋唐,老乐歪批道短长。看到“唐太宗欠债3笔,2笔还清,1笔难还,只能减寿10年,改生死簿没用”这样一个标题,喜欢隋唐故事的朋友,能猜想出来这所谓的三笔债是什么意思吗?当然,老乐需要声明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些故事都是神话传说范围,并非真实的历史,但也绝不是老乐信口开河,只是老乐在综合了与隋唐故事有关的诸多名著后,综合分析出来的结论。主要参考作品为《隋唐演义》和《西游记》,接下来就跟大家简单分析一下唐太宗李世民所谓的减寿10年是怎么回事。 因为在《西游记》和《隋唐演义》里,都有唐太宗魂游地府的情节,而且通过两部小说相关内容的对比,完全可以认为,《隋唐演义》大量照搬了《西游记》的内容,都是说唐太宗在贞观十三年的时候,阳寿已尽,来到了酆都城。但是,这里的判官崔珏,生前是魏征的好朋友,所以魏征一封信,让崔珏帮着作弊,给唐太宗增加些寿命。所以,当唐太宗见到十殿阎君后,要拿生死簿对照,崔珏在递上生死簿以前,直接将“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当中的“一”字加了两横,变成了三十三年,这才让十殿阎君认为,李世民不过是“下来考察”的。 既然如此,他们在寒暄一番过后,顺手处理一些官司,这一情节在《西游记》中很重要,因为魏征斩了泾河龙王,泾河龙王在酆都城告了唐太宗一状,这才引发了唐僧取经的一系列缘由。而在《隋唐演义》中,对于泾河龙王的告状只是一笔带过,反而又介绍了写隋炀帝杨广的前世今生。然后就是唐太宗还阳离去,临走前看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曾经被大唐消灭的天下诸侯势力,为了超度他们,唐太宗在阴间借了一大笔金银,这才成功还阳。 在简单介绍了这两部小说大同小异的内容后,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明明是崔珏改了生死簿,给李世民增加了20年阳寿,怎么说他减寿10年呢?这就是《隋唐演义》抄袭不严谨导致的。因为西游记的主角并非大唐君臣,所以无需严谨考据唐太宗究竟活到贞观多少年。可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只活到了贞观二十三年,这样跟所谓的“贞观三十三年”相比,不正好少了10年吗?而《隋唐演义》的不严谨就在于,他介绍到唐太宗离世的时候,明确写下了时间,正是贞观二十三年五月(第七十回)!如此前后矛盾,我们如果不说《隋唐演义》没“抄”明白的话,就只能说是崔珏改生死簿并不成功,依旧让唐太宗减寿10年。 在摆清楚了唐太宗寿命的“疑点”后,我们接下来就要分析原因了,也就是老乐说的三笔债,还两笔,欠一笔的问题。因为如果这个解释成立的话,这可能就是唐太宗减寿的唯一原因了。那么,这三笔债分别是什么呢?先说还清的那两笔,也就是刚才提到的,唐太宗在酆都城借下的金银,《西游记》说是向民间的一个靠卖水为生的老实人,相良借的身后“预存”的功德钱,等到唐太宗“复活”后,让尉迟恭给相良送钱还债,相良诚实善良,说自己无功不受禄,没收这笔钱,唐太宗只能让尉迟恭监造了相国寺,以示还债。而在《隋唐演义》中,直接就是向尉迟恭的“预存”借来的,在李世民还阳后,直接就还他了。 这样一算,正好是两借两还,互不相欠。可是,那笔没还清的债是怎么回事儿呢?这还要追溯到《隋唐演义》一开始的内容,也就是秦琼楂树岗救下李渊后,李渊的妻子窦夫人由于身怀有孕,又受到了惊吓,只能临时借助在永福寺里歇脚,赶巧又在寺中生下了李世民。而在古代,在寺中分娩是“污秽清净修行”的事儿,所以李渊当即表态,等自己到了太原上任后,立刻给永福寺施舍一万两白银,作为重修费用。李渊当然会兑现承诺,可问题是,这笔钱是由李世民的降生引起的,当然可以理解成李世民欠永福寺一万两白银,可最终还债的是他的父亲。因此可以说,李世民或者是欠永福寺的,或者是欠李渊的,总之不管欠谁的,这笔债他都没法还了。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李世民的生死簿被改了以后,依旧减寿10年的原因所在吧。 以上内容,并不是老乐在较真一个什么荒诞不经的迷信故事,其实想写本文,说这些内容的一个最直接原因就在于,当老乐读到《隋唐演义》相关的情节时,发现了这个明显前后矛盾的“纰漏”,如果单纯就说小说作者褚人获水平方面的问题,老乐实在是不敢妄言,毕竟作为一部传统小说,老先生的能力水平要强过我们数倍——而老乐本人又最受不了那种,抓住别人无心之失,便自以为是的行径,所以才本着“为尊者讳”的目的,从作品的本身寻找些有趣的答案,顺便娱乐一番文字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