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细胞技术在治疗视网膜疾病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疾病技术全分析(一)

 夜黑心明 2020-05-27

本文转载于公众号:青少年黄斑变性患者交流自救之家

  近日,医学专业杂志《视网膜和眼科研究进展》刊载了一篇全面分析“干细胞技术在治疗视网膜疾病方面的研究与探索”的论文。

     我们详细阅读了该论文,认为该篇文章站在一个客观且极具行业知识的角度,彻底的阐述了干细胞移植治疗眼底视网膜疾病的来龙去脉。

  好文不能独享,这里面的知识,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所以,我们花费了些时间,进行了翻译和整理,分享给大家。

   本文篇幅较长,约三万五千字,请耐心阅读。相信在阅读完毕后,会给您对在干细胞移植方面带来一个全新的认识。

该论文刊登于《视网膜和眼科研究进展》医学专业杂志2020年第75卷中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论文作者:MandeepS.Singha  Susanna S.Parkb  Thomas A.Albinic  M. ValeriaCanto-Solerd  HenryKlassene Robert E.MacLarenf  MasayoTakahashig  AaronNagielhi Steven D.Schwartzjk  KapilBhartil

翻译/整理:Quaker

概述:

干细胞移植有望作为治疗目前无法治愈的导致视力和失明的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潜在疗法。最近,从视网膜干细胞移植的一些I/ II期临床试验中获得了安全性数据。这些临床试验通常与正规的学术机构合作进行,基于可靠的临床前研究,并且侧重于患者安全。然而,在其他管理不善的某些无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里,已经出现了因细胞疗法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的报道。尽管患者,科学家,医生和行业人士都对干细胞的治疗性研究取得了极大的热情,但这些不良事件引起了人们对视网膜干细胞移植安全性以及是否真正保护患者免受过度伤害的担忧。本篇文章的目的是总结和评估人类视网膜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安全性,并进行相关信息的扩展。因为该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共包含九大内容:

一、眼睛的优势:

二、干细胞治疗策略:

三、各种治疗方案和临床前数据:

四、干细胞的种类和区别:

五、免疫因素:

六、安全监管框架:

七、细胞移植的手术安全性方面:

八、当前部分公司的临床试验数据:

九、未来发展方向:

遗传性和年龄相关性视网膜变性,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无法治愈的失明的主要原因。全世界有超过3000万人受到各种形式的视网膜变性的影响。遗传性视网膜变性通常始于儿童期,而年龄相关黄斑变性(湿性AMD与干性AMD)是一种获得性视网膜变性疾病,通常会影响老年人。遗传性和获得性视网膜变性均可严重损害视力,并最终在许多受影响的个体中出现严重的视力丧失或完全失明。

Luxturna™(voretigene neparvovec-rzyl)基因疗法最近被批准用于治疗由RPE65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这为至少治愈这种隐性遗传形式的疾病提供了希望。不幸的是,该药物仅针对这一种基因进行靶向治疗,可能仅对较少的患者有效。此外,目前尚无FDA批准的基于基因或干细胞针对其它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方案。

因此,针对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细胞替代疗法形式的再生医学具有广阔的前景,因为无论潜在的遗传或后天原因,均可使用相同的治疗剂。现代干细胞技术已经产生了临床级别的细胞疗法,目前正在研究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治疗视网膜变性。合法干细胞疗法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功,不仅在眼科领域,而且在其他医学专科领域,让对患有多种不同疾病的患者产生了希望,并且同时提高了民众对相关技术的认识。

然而,可悲的是,有些人通过利用公众(患者)对干细胞治疗的热情,进行炒作。并且使用了几乎没有科学验证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产生了严重的不可逆的后果。2014年,欧洲一群骨科医师和科学家发布了有关骨科再生医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广而感到担忧:“由于对行业利润的追求以及研究人员对为解决目前难以治疗的疾病提供明确治疗方法的高度期望所致。在没有事先进行适当研究的情况下,过早商业化推广会带来严重后果。”

本篇文章的目的是总结和评估人类视网膜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安全性,并进行相关信息的扩展。因为该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一、眼睛的优势:

出于多种原因,眼睛(尤其是视网膜)是细胞替代疗法的理想场所。首先,可以通过临床检查和高分辨率视网膜成像设备直接监测移植部位和细胞。视觉功能的临床测量也很多,包括视敏度,对比敏感度,显微视野,电生理学和暗适应。其次,与其他身体器官相比,眼内组织具备小尺寸的特性,允许使用更小体积和数量的替换细胞。第三,眼部和视网膜的手术可及性允许细胞以悬浮液形式或作为支架材料上的薄片递送,从而促进移植细胞的存活。最后,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不同,视网膜包含一个非突触层——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与感光细胞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相比,其需要突触连接到邻近细胞。

二、干细胞治疗策略:

基于干细胞的疗法被认为是目前几种不可治愈的视网膜变性的潜在治疗方法,正在开发的基于干细胞疗法有两种不同方案:

1、使用以非极化方式递送的多能干细胞或眼祖细胞的瞬时给药方案,以提供非选择性的神经保护和(或)免疫调节因子,从而可能提供受生存力限制的治疗效果以及移植细胞的分泌能力;

2、使用多能干细胞衍生的视网膜感光细胞和(或)RPE细胞的永久植入方案,旨在替代同一类萎缩细胞。根据给定疾病状态下造成的损害类型,正在针对不同的疾病适应症和不同的疾病阶段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测试。

在此,我们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概述,以讨论视网膜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

瞬时剂量方案:

使用短暂剂量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物作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潜在治疗方法的想法源自对眼中神经保护因子的早期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因其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而被广泛研究,特别是感光细胞。注射CNTF和其他神经保护因子(例如神经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或GDNF)在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中表现出光感受器保护作用。在患有色素性视网膜炎,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和干性AMD的地理萎缩的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中,封装的CNTF植入物被认为是安全的,目前正在II期临床试验中进行测试。对于RP,短期(12个月)给予CNTF就视敏度或视野敏感性而言无治疗益处。长期观察表明,经过整整42个月,治疗眼的视野损失更大。在60-96个月内,尚无证据表明CNTF给予治疗对象的视力,视野敏感性或视网膜结构有治疗益处。

这项工作还得出了这样的假设,即由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分泌的神经保护因子的更广泛的亚类可能在眼中具有更强的治疗作用。先前和当前的努力已经在临床前动物模型和I/ IIa期试验中测试了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脐带来源的干细胞和胎儿脑来源的神经祖细胞已在I和II期试验中针对干性AMD进行了测试。尽管在这些早期试验中都认为这两种移植是安全的,但两项研究现已终止。终止这两项试验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细胞类型都不是眼来源的。此外,对于这种细胞疗法,年龄相关黄斑变性可能不是理想的靶标。

在该领域的最新努力是利用眼来源的细胞类型(即从胎儿人眼分离的视网膜祖细胞(RPC))靶向RP的遗传形式。位于加州的JCyte公司,正在测试的RPC的玻璃体内递送,而一个位于波士顿的公司——Reneuron,正在测试的类似细胞为RP视网膜下递送。与骨髓衍生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相比,RPC移植作为视网膜变性的潜在治疗方法可能在治疗机理上更具特异性。临床前证据表明,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已移植的RPC保留了分化为某些视网膜细胞类型的能力,尽管效率很低。因此,视网膜下RPC移植可通过实际的感光细胞再生产生永久的组织修复效果。

移植的RPCs随机分化为视网膜的不同细胞类型提出了另外两个挑战:患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和幅度可能不一致,在这些试验中测试的同种异体条件下,视网膜细胞类型与RPCs有所区别与幼稚的RPC相比,可能会受到不同的免疫监视。数据表明,即使是自体组织也可能很少遭受免疫介导的损害。这两种细胞类型的实际治疗窗口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如果同种异体RPC在患者中显示出疗效,它们可能会为各种形式的视网膜变性提供“现成的”疗法。

永久植入方案:

该方法旨在替换视网膜中受损或萎缩的组织。除了提供类似于干细胞悬浮移植的营养支持外,这些替代性眼组织还可以恢复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在疾病晚期阶段丧失的组织功能。永久移植的想法得到了自体RPE-脉络膜移位手术的早期临床研究的支持。在此过程中,将从AMD患者眼的视网膜周边分离出的一小块RPE脉络膜移位到黄斑中,并定位在RPE萎缩区域。在少数接受此手术且融合了移植物的患者中,视力稳定了几年。此外,这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原理证明数据,认为可以开发RPE补丁作为AMD的潜在疗法。

随着这些外科手术的进展,将RPE移植到眼后,干细胞科学家正在开发区分RPE和干细胞的方法。总之,这两个进展使当今的RPE移植对于AMD患者成为可行。从Klimanskaya等人2004年工作开始(在ESCs自发分化为较新的发展指导方案的过程中分离并鉴定了色素细胞),研究人员已再现了可再生的成熟和功能性RPE细胞来自iPSC和ESC。在ESC和iPSC的定向分化中,细胞通过视神经外胚层,眼场阶段,成熟的RPE祖细胞,未成熟的RPE到成熟的RPE,遵循与RPE正常胚胎发育相似的发育路径。这种定向分化可能促进精确表观遗传标记的建立,从而促进多能干细胞向成熟和功能性RPE细胞的转化。

与ESC和iPSC相比,成年RPE干细胞(RPESC)为衍生RPE细胞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谱系来源。最近的工作表明,从尸体人眼分离的RPE细胞培养物中存在RPESC。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这些干细胞可以再次分化成当前正在为AMD患者的细胞疗法开发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尽管成年RPESCs的谱系潜力有限,但其安全性可能优于ESC和iPSC衍生的RPE细胞,但成年RPESC衍生的RPE细胞可能会带来其他挑战。例如,最近的证据表明,尸体RPE细胞可能保留衰老和疾病的细胞内表型,这可能限制了其作为有效治疗底物的潜力。

正在开发多种方法来开发RPE移植,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有望使用源自这些不同干细胞类型的RPE移植完成一些试验。

三、各种治疗方案和临床前数据:

1、RPE移植:

正在为RPE移植测试两种不同的方法:注入大剂量的RPE细胞悬液和移植RPE细胞的单层贴片。在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在I/ IIa期试验中,针对患有AMD和Stargardt病的患者测试了ESC衍生的RPE细胞悬液。在对患者进行了两年的随访之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ESC-RPE细胞是安全的,不会引起任何严重的不良事件。然而,尚不清楚RPE细胞的悬浮液是否可以在移植区的视网膜下间隙中形成汇合的极化单层。实际上,已有证据表明,以悬浮液形式注射的细胞在移植时并不能始终形成RPE单层,与以单层贴片形式移植的RPE细胞相比,长期存活率很低。这样的观察在某些情况下促进了RPE修补方法的发展。

建议将RPE细胞贴片作为理想的治疗底物,因为RPE细胞必须是融合的单层细胞,才能最有效地执行其生理功能。相邻的RPE细胞之间必须形成紧密连接,才能使细胞通过根尖定位的基于肌动蛋白的过程完全极化,该过程与感光细胞外段相互作用,从而支持RPE细胞执行功能,包括吞噬感光细胞外段的功能,视觉色素的补充,视网膜下间隙的离子稳态维持以及感光器和脉络膜血液供应之间的水,营养物和代谢物的运输。如果RPE移植不能执行这些功能中的大多数功能,则不可能在眼中提供长期疗效。

迄今为止,已在三项独立研究中的一小部分患者中提供了有关三种RPE斑块的公开数据。在一名患有CNV不可治疗形式的患者中测试了不含任何其他底物的iPSC-RPE贴剂; 在两名患有急性形式的CNV的患者中测试了聚酯基底上的ESC-RPE贴片; 并在四名AMD患者中检测了聚对二甲苯底物上的ESC-RPE贴片。根据最新发表的报告,所有六名患者均保持了稳定或改善的视力,但在如此早期阶段以及如此少的患者中,很难确定RPE贴片的长期疗效。有关RPE移植的其他研究正在进行中,包括BioTimeInc.和CellCureNeurosciences Ltd.进行的一项研究,这些研究在美国和以色列均以hESC衍生的RPE作为混悬液在眼科平衡盐溶液Plus中进行管理。视网膜下空间的递送方法通过脉络膜上途径利用眼眶视网膜下递送系统(OrbitBiomedical Ltd. )。

2、感光细胞移植:

长期以来,视力恢复一直是视觉科学的目标。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在啮齿动物模型中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表明,将胎儿神经视网膜细胞移植作为再生感光细胞的潜在策略是可行的。这些研究表明,移植的细胞可能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整合到宿主视网膜中,包括形成突触连接。

这些发现促使一些研究小组采取类似的方法,使用胎儿来源的视网膜祖细胞(fRPC)作为供体来源来治疗人类患者。fRPC是在妊娠14到20周之间从人类胎儿的视网膜获得的,此时视网膜神经上皮细胞中的光感受器祖细胞退出细胞周期并经历相应的分化过程。已使用多种方法将fRPC移植到受色素性视网膜炎(RP)和AMD影响的患者中,包括移植fRPCs的微骨料悬浮液,由孤立的感光细胞层或完整视网膜成分组成的胎儿神经视网膜片,RPE片或神经视网膜相关RPE。

这些研究的关键结果是明显没有不良反应。此外,有关将胎儿视网膜/ RPE薄层移植到10例RP和AMD患者上的II期临床试验中所指出的那样,根据EDTRS评估,术后12个月的视力评分,这种治疗可带来一定程度的短期视觉改善。但是,未观察到长期获益,除非一名患者在六年的随访中保持了视力改善。改善是由于植入物的营养作用还是由于移植细胞的功能整合尚不确定。

 (同种异体胎儿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移植)

来自异体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研究对象的图像,该患者在异体视网膜和RPE移植的临床试验中接受了治疗。视网膜变性的视力改善通过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植入来治疗患者。这项研究包括十名患有RP或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的受试者。供体组织,包括2 mm 2 –5 mm 2可以从10至15周胎龄的人眼中获得神经视网膜和相邻的RPE层。术前视网膜图像显示在左栏中(从上至下:彩色眼底照片,早期荧光素血管造影,晚期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右侧相应的术后1年图像。移植区域(虚线框)中没有荧光素染料渗漏被认为是证据,尽管缺乏免疫抑制,但仍没有匹配的移植物临床排斥反应。四名患者的视力改善超过了未手术的同眼,其中一名患有20/800基准视力的受试者在手术后五年内维持20/200视力。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另一方面,目前正在进行关于视网膜下移植人fRPC在RP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的I/ II期,这属于前瞻性研究。这是一项剂量递增研究,其中RP参与者将接受单剂量的三眼fRPC悬浮液之一的单眼视网膜下植入,并在注射后1年进行随访。

多能干细胞的出现,最初是ESC,最近是iPSC,为尝试光感受器再生通过细胞移植提供了有希望的替代来源。在过去的十年中,在确定合适的培养条件以诱导ESC和iPSC遵循视网膜分化途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旨在模拟视网膜发育过程中胚胎发生的顺序诱导步骤的二维逐步分化方案证明,这些细胞能够分化为几种主要的视网膜细胞类型,包括感光细胞等。随后,研究表明,在适当的3D培养条件下,ESC和iPSC能够分化为自组织的3D视网膜组织,并在其适当的层中排列了不同的主要视网膜细胞类型。此外,在一项重要的突破中,证明了这些干细胞来源的3D视网膜组织中的感光细胞可以实现高级成熟度,包括外部片段的形成,光转导蛋白的表达以及对光的响应。

(3D培养中基于干细胞的光敏感光细胞的分化)

大量研究集中于将小鼠或人ESC / iPSC衍生的光感受器前体的悬浮液视网膜下移植到光感受器退化的啮齿动物模型中。在这些研究中,较早的研究显示出与用fRPC获得的结果相似的结果,这表明ESC/ iPSC衍生的感光受体前体能够整合到宿主视网膜中,实现与天然感光体相似的形态和功能分化,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视觉功能。

后来的里程碑式研究发现,移植细胞的比例可能较低,但可能与宿主感光细胞发生细胞间物质交换的机制。这种转移的发生与供体光感受器的来源无关,可以通过视杆和视锥细胞介导,并且在供体和宿主细胞之间是双向的。这些观察结果提出了重新评估和重新解释以前的感光受体移植研究的必要,以及在未来的研究中仔细表征材料转移和供体整合对功能恢复的相对贡献。

最近,利用ESC / iPSC衍生的3D视网膜组织的可用性,几个小组测试了移植ESC/ iPSC衍生的视网膜片的可行性,以原始移植的数据为基础。这些研究表明,小鼠和人类ESC/ iPSC衍生的视网膜移植物在最终阶段的感光细胞变性动物模型的视网膜下空间移植后能够存活不同的时间段(最多6个月)。

有趣的是,这些研究中的一些研究表明通过离体微视网膜电图(mERG)和神经节细胞记录使用多电极阵列系统(MEA)记录来自ESC / iPSC衍生的视网膜片的rd1小鼠的光反应的可行性。在这些报告中,虽然未获得一致的结果,但从移植区域获得了mERG记录,并且显示出不规则模式的a波和b波,其振幅比野生型视网膜小。类似地,从神经节细胞记录了ON应答,尽管仍然不一致。

但是,这些光响应的潜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尽管rd1小鼠表现出严重的视网膜变性并伴有视杆丧失,但视杆完全退化后视锥细胞仍保留很长一段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剩余的视锥细胞受到严重损害,也可以通过葡萄糖依赖性机制在视杆移植时从功能上抢救。自从rd1涉及ESC / iPSC移植物的研究以来小鼠并非旨在区分视杆刺激与视锥触发的光反应,因此无法排除移植物对宿主其余视锥的营救效果。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即使没有感光细胞驱动的成分,F / III波样反应和神经节细胞ON反应仍可从三阶神经元的未移植变性rd1视网膜中诱发。

在可能适合这种治疗的疾病的背景下,可以更好地理解在移植后追求功能性感光细胞再生方面的研究空白和挑战范围。感光细胞再生疗法最直接的靶标是AMD和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例如RP和Stargardt病。AMD是发达国家不可逆性失明的主要原因,干性AMD占受此病影响的患者近90%。AMD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此外,尚不清楚主要影响感光细胞/ RPE /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物中的哪个成分。AMD的早期特征是RPE功能受损,继而导致黄斑中央凹区域内杆状感光细胞死亡,随后视锥丧失。当前,尚无用于预防或治愈AMD的疗法。缺乏预防性治疗导致AMD晚期患者人数增加,这是一种称为地理萎缩(GA)的疾病,占所有法定失明病例的20%

RP是全世界遗传性失明的最常见原因,大约每3000人中就有 1到4000人受到影响。RP代表了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组,其中视杆细胞的主要丧失导致随后的视锥变性,并最终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通常,RP开始于周围边缘,并持续数年发展,最终也影响中央视力。完全失明可能会发生,受到RP影响的患者可能会受益于中央或周边视力的改善。Stargardt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的黄斑营养不良,估计患病率为8000至10000人中有1人。病理开始于黄斑的中心凹旁区域,逐渐累及黄斑中心凹区域,最终导致双眼中央视力丧失。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疾病导致感光细胞和RPE变性并伴有进行性视力丧失。

尽管AMD,RP和Stargardt病具有不同的根本原因和不同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但在其晚期阶段却表现出常见异常,包括感光细胞丢失和RPE功能障碍。在此框架内,我们将在此处讨论一些仍悬而未决的基本问题。

3、移植感光细胞 VS RPE  VS 同时移植两者:

如上所述,在AMD,RP和Stargardt等条件下,感光细胞和RPE细胞都受到损害。考虑到RPE在维持感光细胞的健康和功能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可以想象仅更换受影响的感光体不会带来长期的积极影响,因为再生的感光体仍将缺乏健康RPE的支持。另一方面,仅更换患病的RPE可能不足以完全挽救宿主视网膜中剩余但已经受损的感光细胞。这就增加了同时或顺序移植感光体和RPE的可能性,以便有效地恢复这些患者的视力。

解决这些重要问题将需要对替代方案进行系统分析,不仅要考虑正在移植的细胞类型,还要考虑到不同疾病的背景,甚至最重要的是疾病进展的阶段。可能没有一种方法会在所有条件下都成功,但根据疾病和进展阶段的不同,不同的移植方法可能最有效。

4、移植视杆细胞VS视锥细胞:

鉴于目前方法下供体组织或干细胞培养的视锥细胞占主导地位,而动物模型的数据表明视杆可能比视锥细胞整合更容易,因此短期内可能更容易进行视杆替换。通过移植再生视杆细胞的能力将主要适用于视网膜营养不良,例如RP,尤其是如果干预是在疾病的相对早期阶段进行的,此时移植的视杆细胞可能实现更好的整合和功能,同时对其余视锥细胞发挥保护作用。

然而,一个重要的警告是,RP和相关疾病的治疗将需要大面积视网膜的再生,其可行性尚待确定。另一方面,影响黄斑的退行性疾病(例如AMD和Stargardt)可能主要需要锥体感光细胞的移植。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集中在视锥细胞的再生上,这主要是由于产生大量此类细胞的挑战,到目前为止,它们的融合水平非常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移植物是在啮齿动物的富含视杆的视网膜中完成的,与具有黄斑状结构的富含视锥的视网膜相比,其对于视锥的功能整合可能不利。为了支持这种可能性,最近的研究表明,整合到Nrl -/-和Prph2 rd2 / rd2转基因小鼠的宿主视网膜中的供体视锥细胞数量相对较多,尽管仍不是最佳选择,而视网膜主要由视锥细胞组成。这表明需要更接近人眼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替代动物模型,包括黄斑状结构的存在,并能够模拟人类退行性疾病的关键方面,其紧迫性已得到强调。最近由NEI发起的研究重点是开发能翻译的动物模型,以评估感光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存活和整合。

考虑到锥体功能整合在移植后的可行性尚待确定,这种动物模型在评估黄斑内视杆移植和再生作为替代策略的可行性中也可能起关键作用。众所周知,黄斑包含两个具有明显不同的光感受器含量的子区域:一个小圆锥状的中央凹,直径仅为0.8mm,周围是一个杆状的副中央凹。在AMD和Stargardt病中,黄斑视杆受累比视锥细胞更早,更严重,视杆的丢失最终导致随后的视锥细胞丢失。然后可以想象,即使不足以恢复高敏视力,在黄斑内移植的视杆也可能实现功能整合并提供有意义的视觉改善。

5、移植细胞悬液与组织外植体:

在大多数情况下,迄今为止的临床前研究已经利用了离解的感光细胞的悬浮液。尽管这些研究已经显示出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如上所述,但移植的细胞通常无法存活或无法功能整合到实现有意义的视觉功能恢复所需的程度。随着源自干细胞的三维视网膜技术的出现,有机会解决将感光细胞移植为预先组织的组织而不是分离的单细胞的可行性。

一个合理的期望是,该方法可能为移植的感光细胞提供改善的物理和生理微环境,进而对其存活和功能整合产生积极影响。但是,该研究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上所述,迄今为止已发表的少量研究突显了该策略提出的一些新兴挑战和局限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