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 | 孩子儿时的模样,藏着未来的样子

 城北十五里666 2020-05-27

老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孩子儿时的模样,藏着未来的样子。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过:“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等长到7岁,孩子的主要性格和习惯,该形成的已基本定型了。

所以说,7岁前帮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是多么必要。有4个好习惯孩子能在7岁前养成,将一生受益良多。

阅读的好习惯

女儿今年6岁半,她每天都会做的事就是随手摸过一册绘本或儿童杂志,津津有味地读一会儿。对她来说,拿起书翻看就像拿起玩具玩儿一样自然,阅读已然成了她的习惯。

大约6年的时间里,我们亲子共读了一两千册绘本,可以说她是个用童话喂大的孩子。而阅读的好处也在女儿身上体现出来。她能在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就抱着一本书给老师和同学们讲故事;初上小学,她能把看图写话写得生动有趣……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曾对二百多名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儿童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从小就在父母的影响下养成了爱听书、读书的习惯。

阅读力也是一种学习力。一个从小喜欢阅读、亲近书籍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成绩是不会差到哪儿去的。

如果从小就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养成阅读习惯就会很容易。其实,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是贵在日积月累地坚持。

斯宾塞建议:具体在每天的什么时间读书并不重要,只要每天让孩子坚持在同一个时间读上15分钟,你就会看到效果。

父母送给孩子最有益的礼物,便是送他一个书香童年,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生活自理和

心理独立的好习惯

前不久看到一条新闻,湖北襄阳有位刘女士在朋友圈发招聘启事,为上大一的女儿聘请保姆,照顾女儿在学校的生活起居,如洗衣做饭、收拾房间等。

刘妈妈称女儿从小没做过这些事,连衣服都不会洗。而他们夫妻俩工作又忙,没办法到学校照顾女儿,所以才想到请保姆。

此事引发了一场热议,有人称“真千金”,认为妈妈太娇惯女儿。的确,妈妈担心女儿不会照顾自己而为她请保姆,又为何不教会女儿生活自理呢?无论是父母还是保姆,都无法照顾她一辈子。这样的孩子,恐怕在心理上也处于“非断乳期”。

而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心理独立能力都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7岁前,就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学着照料自己的吃穿,洗洗自己的袜子等小衣物,自己将房间收拾整齐……等到上大学时,孩子完全能独当一面,料理好自己的生活。当然也能坦然离开父母的庇护。

散文家张晓风讲过当年儿子上小学的一件事。她原本可以送儿子去上学,但最终只是在阳台上挥手目送了儿子。

为此,她还写过一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想大声告诉整个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道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把他交给马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能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孩子总会长大,离开父母和生他养他的家;我们总要将孩子交出去,交给世界。这时候父母凭什么放心呢?就凭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心理独立性。

所以,请从小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独立性。这是孩子独自走出去,闯荡小世界的底气和资本。

做事坚持的好习惯

有一次,我在商场的儿童乐园看到一对母子在拼乐高玩具。小男孩约摸四五岁的样子,他正在努力地拼一艘轮船。这对他来说有难度,期间有几次拼错了,他几度恼怒地想放弃,带着哭腔喊:“我不会拼!我拼不成……”

旁边,男孩妈妈非常有耐心,她每次都温柔而坚定地鼓励他:“你可以的。看看你都拼了这么多了,再努力一点点就大功告成了。”

就这样,小男孩最终拼好了轮船,一脸自豪地欢呼:“妈妈!我拼成功啦!”妈妈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很多孩子都容易3分钟热度,一遇到困难就想退缩,想放弃。这看似是小事,其实决定着孩子将来做事是否勇于坚持。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过一个心理学概念——

“自我效能”,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要的能力的信心和信念。这决定了一个人是否相信自己能够做成某件事,达成某个目标,对于社会适应和取得社会成就有着直接影响。”

无论是玩游戏还是做事,当孩子相信自己能完成时,就会信心百倍、全力以赴地去做,那他做成的机率就更大。从小培养孩子做事坚持、不轻易放弃的习惯,就等于在塑造孩子的“自我效能”。

父母可以这样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坚定的鼓励。相信孩子能做到,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才更有信心做到。

爱丁堡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马丁做过一项调查表明:几乎90%在品质、意志、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在童年或少年时期都受到过来自亲人的积极暗示。

所以,父母的鼓励和积极暗示,能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培养孩子懂得坚持,不轻易放弃的做事习惯。

宽容的好习惯

宽容是种品德,也是一种能力。白岩松给儿子写过一封信,提到了对儿子的三条期望。首要一条就是期望儿子“学会宽容”。他写道: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选,那孩子,就先把宽容挑出吧!

无论是孩童时期还是长大成人后,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对人、遇事能够习惯用宽容的心态面对,那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事,也没有什么事和什么人能真正打垮自己。

就像白岩松说的:

“宽容能松弛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万不得已才动用恨的武器;宽容会使你随和,让你把一些人看得很重的事情看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至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里过夜。于是每个清晨,你都会在希望中醒来。”

父母培养孩子宽容的胸怀和习惯,可以引导孩子对人对事不斤斤计较;跟同伴闹了矛盾学会释怀,懂得道歉也能豁达原谅;全力以赴做事,对结果坦然接受;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对人有恰当的要求等等。

当宽容成了一种习惯,笑容便能经常在脸上浮现。

叶圣陶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7岁前,最重要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的习惯。正所谓“家庭是习惯的学校,家长是习惯的教师”。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英国哲人查尔斯·里德告诉我们,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重大而深远!

童年期形成的坏习惯,可能终其一生都难改掉;而童年期养成的好习惯,则一定能终生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