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夺取益州的策略方法,是跟袁绍学的2

 时拾史事 2020-05-27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上一篇《刘备夺取益州的策略方法,是跟袁绍学的1》谈到,刘备取益州和袁绍取冀州,采用的是套路十分相似的策略和方法。这种相似之处,除了作为策略对象的冀州与益州、韩馥与刘璋相似之外,还有作为外部压力来源的公孙瓒与张鲁、马超相似,作为主要出谋划策者的逢纪和庞统相似。

三、公孙瓒与张鲁、马超相似

韩馥之所以愿意让位交权给袁绍,重要的动因在于他遇到了他无法解决的危机。此时韩馥遇到的最大危机,莫过于公孙瓒的入侵。

公孙瓒是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人,他本是家世二千石的士族出身,曾拜大学者卢植为师学习儒家经学,但后来却转型为武职,历任辽东属国长史、降虏校尉、奋武将军,长期统率幽州突骑兵与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势力作战,组织了一支数量庞大而战斗力强悍的骑兵部队,号称“白马义从”。鲜卑、乌桓人对公孙瓒十分忌惮,称之为“白马长史”、“白马将军”,纷纷传言“当避白马长史”。

值得注意的是,公孙瓒虽是儒生,但他历任的职务多为武官职务,他从未当过幽州刺史或幽州牧。当时的幽州牧是刘虞,刘虞对付鲜卑、乌桓的策略与公孙瓒不同,他主要采用安抚绥靖的政策,也取得一定效果。但公孙瓒战功显赫,风头明显盖过了刘虞,更重要的是公孙瓒手握强兵,军事实力完全压倒刘虞,公孙瓒不但实际控制着幽州,而且还能够举幽州之力南下争夺冀、青、兖州,成为称霸一方的乱世枭雄。以至于当时以及后世的人在谈论时局的时候都是说“幽州公孙瓒”,没有哪个说“幽州刘虞”的。

刘虞

公孙瓒以讨伐董卓为名,率兵南下进入冀州,攻克了高阳县,继而在安平县与韩馥军主力遭遇,双方一战,高下立判,韩馥根本不是公孙瓒的对手。

在公孙瓒的强势打击下,冀州各方政治势力的平衡立即被打破。原本支持韩馥的豫州士人和不支持韩馥的冀州本土士人都抛弃了明显不是理想君主的韩馥,转而支持袁绍。

说起来,公孙瓒觊觎冀州已久,只是没找到合适的出兵时机。公孙瓒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突然向冀州发起大举进攻呢?《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以及《后汉书·袁绍传》都认为,是袁绍叫公孙瓒来的。

《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载:“(逢)纪曰:‘可与公孙瓒相闻,导使来南,击取冀州。公孙必至而(韩)馥惧矣,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馥必逊让。於此之际,可据其位。’(袁)绍从其言而瓒果来。”《后汉书·袁绍传》也采纳了《英雄记》的记载:“(袁)绍然之,益亲(逢)纪,即以书与(公孙)瓒。瓒遂引兵而至。”《英雄记》是王粲在归曹前所作,当时人记当时事,而且王粲和袁绍没有任何恩怨交集,他的记载应该是相对比较可靠的。

据此,公孙瓒南下,是袁绍夺取冀州的基本策略的一部分,目的是给韩馥制造危机和压力,迫使韩馥交出权力。

不过,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袁绍不是活雷锋,他请公孙瓒出兵冀州,不是为了将冀州送给公孙瓒,而是为自己制造一个火中取栗的机会。在得到冀州之后,袁绍还得再想办法把公孙瓒请回去。

在袁绍虎口夺食,抢先占据冀州之后,公孙瓒这才知道被袁绍利用了,他大为光火,将军队挺进至巨鹿、清河两郡交界的界桥附近,准备攻打冀州的州治魏郡邺县。

此时袁绍新得冀州,百事待举,还不具备与公孙瓒全面开战的条件。于是,袁绍采取了三条措施,试图争取公孙瓒撤兵:

一是请出公孙瓒的老师卢植居中调解。卢植出自范阳卢氏,与同为顶级世家大族的汝南袁氏关系密切,卢植的老师马融是袁绍的叔叔袁隗的岳父。两汉时期社会上很重视师生关系,公孙瓒也是家世二千石的士大夫家族出身,很遵守读书人的规矩,卢植一旦出面干预,公孙瓒不得不买老师的一个面子。

卢植

二是把渤海太守的位子让给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渤海郡地属冀州,与幽州交界,袁绍把渤海太守一职让给公孙范,也就是相当于把渤海郡割让给公孙瓒。

三是整顿冀州内部事务,起用冀州士人,稳定冀州人心,剿灭冀州的黄巾军残部以及打着黄巾旗号的各路土匪,通过实战练兵,打造强大军队。针对公孙瓒部队以骑兵为主力的特点,袁绍在冀州的剿匪战争中开发出集中使用强弩以克制骑兵冲锋的战术,可以说是在为与公孙瓒全面开战做准备。

袁绍三管齐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卢植面子很大,公孙瓒也很讲江湖规矩,有卢植在,这一仗暂时打不起来了。公孙范接管渤海郡后,掉头南下攻打青州的黄巾军去了,暂时也放过了袁绍一马。利用这一段喘息之机,袁绍迅速平灭各路悍匪,稳定了冀州的政治局面。经过实战训练出来的强弩兵战力爆表,袁绍手持利器,马上心里不慌了。

与公孙瓒的正式开战,来得比袁绍想象的要早一些。袁绍无法预料到的是,卢植在成功调停两家冲突的一年之后就死了,没有人再能阻止公孙瓒。另一方面,公孙范南下青州打败了青州黄巾军,势力大增,这刺激了公孙瓒的野心,仅仅一个渤海郡已经无法满足公孙瓒的胃口,他要吞下整个冀州。于是,袁绍对付公孙瓒的三个办法,最后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打一仗。

界桥之战,袁绍用强弩黑科技打败了公孙瓒,总算保住了夺取冀州政权的果实。袁绍引公孙瓒进入冀州的做法,是一记狠招,也是一步险棋,万一打不过公孙瓒,那就弄巧成拙了,最后袁绍虽然取胜,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相比之下,刘备选择利用张鲁和马超来向刘璋施压,就稳妥得多了。

张鲁本是刘焉部下的督义司马,他奉刘焉之命平定汉中后,在汉中割据自立,背叛了刘焉。刘璋继位后,张鲁对刘璋更加不恭顺,刘璋杀掉了张鲁在成都的母亲和弟弟,两家结下大仇。但刘璋统军无方,与张鲁的战争屡战屡败,不得不寻求外援,这就为刘备入蜀提供了一个契机。

不过,张鲁的军事实力比公孙瓒可差得远了,他对刘璋的威胁是被夸大的。刘璋虽然一时攻不下汉中,但始终居于战略进攻的地位,而张鲁从未有过主动进攻刘璋的举动。因此,张鲁对刘璋的威胁,是被张松等人夸大渲染的,目的是让刘璋以为除了引刘备入蜀之外就再也没有对付张鲁的办法了。

在刘备的策划中,向刘璋施加的军事压力,除了张鲁,还有马超。其实马超对刘璋的威胁更加不靠谱。马超在被曹操打败之后就已是强弩之末了,逃到汉中后,马超怕被张鲁及其部将加害,从武都逃入氐中,又辗转逃往益州。就这么一支残兵败将的队伍,对刘璋本应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威胁。但刘备暗中把部队编入马超麾下,让马超的军队看起来军容庞大,同时利用马超的威名,为马超造势,在成都制造出“城中震怖”的效果,顺利击溃了刘璋的自信心,使其下定决心投降。

看来,刘备的政治运作手段并不输于袁绍,甚至更高一筹。他只通过一波操作,就能让刘璋误判本来不是很强的张鲁、马超为强大的威胁,这样刘备就能避免像袁绍那样要冒与公孙瓒决战的风险,妥妥地拿下益州。刘备不愧是老司机,稳!

四、逢纪与庞统相似

袁绍虽然早就打算以冀州为根据地来施展平定天下的宏图,但是在他原先的计划里,他是利用韩馥这个看起来似乎比较老实听话的袁氏故吏当冀州牧,从而控制冀州。这从袁绍起兵时自称行车骑将军也可以看出来,袁绍的眼光非常高,他一开始就瞄准了中央级别的职务,无意出任州牧、刺史之类的地方官。

但韩馥的背叛打乱了袁绍的计划,袁绍感到,还是自己亲手控制冀州比较靠谱,为此他不得不放低一点目标。可是,在韩馥已经坐稳冀州牧一职的情况下,袁绍如何实现自己亲手控制冀州?这个问题,袁绍暂时还没有想好。

这时,逢纪找到袁绍,向袁绍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

逢纪很谨慎,他先小心地确认袁绍是否有自据一州的打算:“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

袁绍回答:“冀州兵强,吾士饥乏,设不能办,无所容立。”请注意,逢纪的话里说的是“一州”,而袁绍回答的是“冀州”,这就非常清楚的表明,袁绍已有占据冀州的想法,所以默认了逢纪说的“一州”就是“冀州”,只是此时袁绍的兵力还不够强,无从下手罢了。

确认过眼神后,逢纪知道袁绍是对的人,于是从容地说出自己的计划:“可与公孙瓒相闻,导使来南,击取冀州。公孙必至而(韩)馥惧矣,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馥必逊让。于此之际,可据其位。”

这个计划脑洞很大,风险也很大,袁绍听了想必也会大吃一惊。不过袁绍想想好像说的很有道理,再想想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冒险试试,大不了让公孙瓒捡个便宜,也比束手无策要强一些。

从逢纪所献的这条奇计来看,逢纪是个有谋略、有胆识的人物。郭嘉在谈到袁绍死后袁谭和袁尚的关系时曾说:“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这虽然是说逢纪一定会和郭图斗起来,但也肯定了逢纪作为“谋臣”的地位。

孔融曾经称赞逢纪,把他和审配同列:“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后来的历史表明,审配确实是袁氏忠臣,逢纪能有与审配并列的名声,说明他对袁绍的忠心是得到众人认可的。逢纪是最早跟随袁绍的元老重臣,袁绍还在洛阳隐居的时候,就和逢纪有密切往来了,在袁绍出奔至冀州时,紧跟袁绍左右的就是逢纪和许攸二人。

但逢纪这人的缺点也很突出。逢纪至少有两个缺点:

一是荀彧说他“果而自用”,也就是自视甚高,看不起其他人,容易和人闹矛盾。由于逢纪跟随袁绍时间很早,又得到袁绍信任,可以想象逢纪平时在同僚面前总是以首席军师自居,一副趾高气扬、逮着谁怼谁的嘴脸。

二是逢纪特别爱搞地图炮。袁绍集团分为冀州派和豫州(颍川)派,虽然史书没有记载逢纪的籍贯,但从他很早就跟随袁绍并且深得信任来看,逢纪为豫州人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逢纪先是和同为豫州派的郭图、淳于琼一起排挤冀州派的田丰,利用田丰反对袁绍南征的机会,怂恿袁绍将田丰“械系”下狱。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后,逢纪又耍弄小聪明诬陷田丰、刺激袁绍,促使袁绍杀掉田丰。但接下来,逢纪又和郭图闹翻了,他转而和冀州派的审配接近,联合审配拥立袁尚,与豫州派拥立的袁谭对抗,搞得袁氏集团乌烟瘴气、四分五裂。

逢纪人品太差,他支持审配,审配却时时提防着他。在曹操进攻袁谭时,袁谭被迫向袁尚求救,审配让逢纪去和袁谭谈判,但实际上按兵不动,袁谭误以为被逢纪骗了,便将逢纪杀掉。这显然是审配的借刀杀人之计。一生爱算计别人的逢纪,最终也死于别人的算计。

所以说,地图炮搞不得,害人又害己。

不过话又说回来,逢纪虽然喜欢搞地图炮、窝里斗,但他仍然是忠于袁绍的,他拥立袁尚也是执行袁绍生前的意图,至少,他从未做过背叛袁绍的事情。逢纪在袁绍尚未得势的时候就一直扈从袁绍,后来又首建夺州奇谋,这些功劳也不可抹杀。逢纪属于智商很高而情商很低的刺头型人才,可惜袁绍识人用人的水平有限,只能用其长而不能制其短,这已埋下了袁氏集团覆灭的隐患。

与袁绍类似,刘备也有一名奇士为他夺人之州出谋划策。那就是庞统。

刘备觊觎益州也很久了,早在诸葛亮作《隆中对》的时候,就已建议刘备“跨有荆益”,但诸葛亮没有提出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步骤,因为当时只是提出战略设想,至于如何操作还需要等待时机。

时机是法正带来的。刘璋派法正来联络刘备,商量一起去打张鲁,没想到被法正出卖了。法正偷偷建议刘备:“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但法正对刘备来说毕竟是一介外人,此前刘备只和法正见过一次面,这第二次见面法正就带来这么一个大礼包,让刘备觉得有点不真实。

这时庞统向刘备进言:“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但刘备仍有思想顾虑:“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这话看似有点矫情,其实刘备很善于政治造势,他非常介意公共舆论对自己的评价,有此顾虑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刘备的顾虑,庞统耐心解释:“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大意是说,事成之后给刘璋一些补偿,也不算违背信义,总比让曹操抢先夺走的好。

这个理由刘备能接受,他一拍大腿:干!

刘备进入益州后,庞统又为刘备策划具体的夺权计划,一提出来就是上中下三计。最后大家都知道了,刘备采纳其中计,杀杨怀、高沛,兼并其白水兵,进而攻下成都。

其实庞统的情商也不太高,这从他在宴会上公开顶撞刘备可以看出来。刘备在得意之际,说了一句轻狂的话,本来也无伤大局,但庞统偏要跟刘备抬杠。不过刘备待人接物的方式比袁绍要高明多了,他在大骂庞统让他滚出会场后,又主动放低姿态,恭恭敬敬把庞统请了回来。庞统得理不饶人,还在摆谱,他“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这时刘备再次放低姿态,问庞统:“向者之论,阿谁为失?”这时庞统再不给面子就不识抬举了,他回答:“君臣俱失。”最后两人以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结束了这场闹剧。

庞统和逢纪一样都是有胆有识有智谋的人物但庞统不搞地图炮,他作为荆州人,和豫州人司马徽、徐州人诸葛亮、扬州人陆绩、三辅人法正关系都处得很好,不像逢纪那样小肚鸡肠,到处算计、排挤人。

而且刘备识人用人、管理团队的水平也高于袁绍,所以刘备能够用庞统之长处而避其短处,不至于像逢纪那样把团队内部关系搞得鸡飞狗跳。这大概是刘备吸取袁绍集团失败的教训之后的一种改进吧。

(未完待续)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作者简介

赖正直,男,80后,南蛮,刑事法官,法学博士。原本爱读史书,为稻粱谋选择了法律专业。法学和史学其实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都重视证据,都是在利用残缺的不完整信息拼接还原已经过去的事实真相,因而在写文章时常常会有把历史事件当作悬案来查的感觉。著有《机能主义刑法理论研究》、《毒品犯罪案件证据认定的理论与实务》等书。目前的小目标是写一部历史小说。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读书,让房玄龄不仅怕老婆,还怕女儿

98版《水浒传》最好的四处改编

一段关于8小时的斗争史,劳动节你到底在纪念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