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杨文广?谁是穆桂英?

 时拾史事 2020-05-27

杨文广

生于公元999,卒于1074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他出身北宋将门杨氏,其祖父杨业、父亲杨延昭都是北宋名将。

早年频频出现在大众视线中多是在百姓脑补爱国大戏《杨家将》《杨门女将》各版本电视剧电影中,多以年轻有为、好出风头的小帅哥形象为大众熟知。

最近一次出现则是在电视剧《将军在上》中,然则虽袍服冠带、正气凛然,却已是满头白发,肃立朝堂,不苟言笑,引群众纷纷迷惑:杨文广怎么了???我好像不认识他了。

事实是,正史中的老杨到了偌大年纪,并没机会上朝站班了。他一直活跃在宋夏、宋辽边防第一线,是北宋边境安宁的定海神针,老而弥坚,坚而弥辣,令敌人不敢小觑。

今日话题:谁是杨文广

杨业虽曾是北汉将领,但降宋后一直忠心为国,浴血沙场,让辽兵闻之丧敌,呼为“杨无敌”,可惜,因被主将潘美和监军王侁所误,兵败被擒,绝食殉国。(科普冤案:潘美是大宋忠臣名将,一生勇敢善战,多次建功,“平南汉、收南唐、灭北汉,所向披靡,功勋彪炳。”他曾拥立宋太祖上位,因此是开国元勋。他对大宋的功劳,肯定是比杨业多的,陈家谷之败,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污点。

其长子杨延昭继承父志,终身与辽为敌,辽军惧其声威,每每绕关通行,不敢直面。因辽人敬畏天狼星,又名六郎星,故以六郎视之,后世遂称“杨六郎”。

与评书《杨家将》不同的是,杨业有子七人,除长期随其征战的一子阵亡外,其他诸子皆因父荫为官,但名声不显,唯长子杨延昭名动中外。杨业之妻折(佘)赛花也是将门出身,颇有胆略,但却没有过挂帅出征经历,所谓的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杨门女将更是子虚乌有,算是后世人对北宋军事上无能的一种变相嘲讽,与花蕊夫人(孟昶妃子)在诗中愤怒谴责蜀主孟昶“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在评书《杨家将》中多出来的一代人杨宗保,其实和杨文广是两位一体的,之所以多出来,不过是为了让评书情节更加曲折,亦是人们希望护佑国家的杨氏将门能够子孙绵延、长盛不衰。基于此理,评书中的杨文广更是荣升太平王,一下子娶了十九个老婆。只可惜,多妻不多子,这位艳福不浅的玉面虎只生了四个儿子。

戏说也好,评书也罢。终究不过是世人对历史的意淫,做不得数,充其量只是老百姓最朴素善恶观的曲折反映,不必赘述。我们还是来看看真实的杨文广的人生履历吧。

很多人都说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上面有两个哥哥叫传永、德征,但以其字“仲容”来看,其排行第二的可能性较大,“仲”字在古人排行中可是老二的代名词。当然,不管他是老二、还是老三,既然不是老大,就决定了他能够从父祖创下的基业中承受的恩荫不会太多。

小帅哥杨文广靠着父荫入仕,当了一名侍卫亲军龙卫,类似于皇城警卫,属于低级武官,唯一的好处是在皇帝身边,发展的空间较大。因为陕西暴发了饥民起义,杨帅哥所在部队“班行讨贼”,终于有了上战场的机会。虽然不知道他在战场上出了啥风头,但回京叙功,他第一次不用靠父荫,而是凭军功升任殿直。虽然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武官,但却是靠自己拼杀出来的,而且这个武官在皇帝面前露脸的机会越来越多。

北宋官家虽然重文轻武,但并不代表他们就不注意选拔武将苗子。杨帅哥不知何时就被宋仁宗瞄上了。不用给朕站岗了,到前线去历练成长吧。

此后,杨文广奔向抗击西夏第一线,像他的父祖一样,真刀真枪地在战场上搏取功名。杨帅哥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了,先是担任了神卫(步军)四厢都指挥使,后又升领防御使。可惜,天高皇帝远,虽然杨文广很勤奋,但始终缺少一个伯乐能够让他尽展自己的才华。

幸运的是,一直在前线苦熬的这匹杨家千里驹在不惑之年终于遇上自己的伯乐――范仲淹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罢相后的范仲淹出任邠州(今陕西彬县)知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期间,范仲淹和杨文广有过交集,对这位将门虎孙的军事才能非常欣赏,便将其召到麾下。

可惜,就在此前,宋朝再次“背币”乞和,打累了的西夏捞了好处也趁机休整。宋夏暂时休战,让杨文广杀敌报国的梦想胎死腹中。(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范仲淹的奖掖还是有用的,至少让那些几乎将杨文广忘记的人又想起了还有这样一位杀将。当行伍出身的狄青总督大军征讨盘据邕州(今广西南宁)的蛮族首领侬智高发起的叛乱时,一纸调令,让时任顺德军(今宁夏隆德)知军的杨文广又有了用武之地。他接替战败被杀的陈曙担任广西钤辖,率领自己麾下的百战精兵加入了平叛行列。

不过,后世史书中满眼的都是狄青的出奇制胜,似乎没人关注杨文广的战绩。我们只能从杨文广官职的变化看出,他一直冲杀在平叛的第一线。先是宣州(今广西宜山县)知州、后是邕州知州,这些地方都叛乱的重灾区。杨文广和他的陕西军就这样在老上司狄青率领下犁庭扫闾,干净利落地结束了这场蛮族上演的叛乱闹剧。

平定侬智高叛乱让北宋朝廷见识了西军的强悍战力。杨文广这位军中宿将也因功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这些虽然都是武官的荣誉性官阶,并无实权,但也足见宋廷对其战功的肯定。

此后的杨文广亦如功高震主的面涅将军狄青一样,鸟尽弓藏,被挂了起来,在朝廷里闲得发慌。他虽然没功夫学狄(胡)青附庸风雅、吟赏烟霞,但是也在此后久不临边,以致髀肉复生了。

好在,西夏不是个安生的主。他们在对宋室献上的币帛吃干抹净后,又忍不住龇出了獠牙,逼得宋廷又要选将御边了。

宋英宗赵曙细细地拔拉了一遍朝中武将后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意思很明显,朝廷有事了,别人不行,还是让文广出征吧。这时的杨文广早已经由小帅哥变成老伯伯了,但是一闻金鼓之声,六十多岁的杨文广便挺身而出,重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战场。

杨文广升任兴州(今陕西略阳)防御使、秦凤路(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部、宁夏南部和甘肃中部及南部)副都总管,成为一方主将。有了这个老神在在的杨门虎将,蠢蠢欲动的西夏人老实了许多。

一转眼,宋神宗赵顼即位。这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不满前线的被动局面,同意了陕西方面军总司令(陕西经略使)韩琦的奏请,决定派兵主动前出修建城堡,御敌于国门之外。韩琦二话不说就将修城的重任交给了杨文广,派他到离秦州(今甘肃天水市)西北大约185里的地方修筑筚篥城。

此前宋军也曾想修建城堡,以便利用城堡抵御西夏的骑战优势。西夏人也不傻,一发现宋军筑城,就立刻出兵破坏。在没有混凝土的年代,要想筑起一座坚城,所需时间较长,足够夏军闻讯后赶去破坏了。所以宋军的筑城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损兵折将。

不过杨文广老将出马,一个顶两。对前线局势了如指掌的杨文广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迷惑敌人争取御敌和筑城时间。

他首先扬言要到某地修建喷珠城,等到夏军闻讯前去破坏时,杨文广立即率部急奔筚篥,全面部署好了防务,静待疲于奔命的夏军。发现上当的夏军急忙调头赶往筚篥。然而,他们却无奈地发现,以逸待劳的宋军防守严密,无懈可击。更兼听闻宋军的指挥官是令人畏惧的老杨,担心讨不到便宜的夏军只好退兵,却又有些不甘心,就让人下书,称要回去奏请国主带数万骑兵来驱逐宋军。对于夏军虚张声势的威胁,杨文广直接派兵遣将将其打回了原形。宋军乘敌惰归之际,冲出阵营,追杀夏军。结果夏兵大败,宋军斩获颇多。

有人问杨文广为何要主动追击敌人,杨文广豪迈地说:“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俺就是要在这宋夏必争之地好好敲打一下夏军,省得夏军以后再来,老子看着烦。经此一击,夏军果然不敢再来捣乱。

当年九月,甘谷、筚篥等三个城堡陆续修成,宋军赢得了先机,扳回了一局。宋神宗不仅通令嘉奖杨文广,还将筚篥城赐名通渭堡(今甘肃陇西东北五十里)。此后,杨文广历任泾州(今甘肃泾川)知州、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知军,俨然宋夏前线的消防员,哪里着火哪里救急,一点儿也没有人之将老的疲态,而是越老越拉风,活脱儿一个评书中的老正太版佘太君。

杨文广在宋夏前线又干了两年,眼见得形势一片大好。宋廷决定将其由西北边防调至河北边防,任定州路(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副都总管,并升侍卫步军都虞候。杨文广转战了大半个中国,终于在古稀之年回到了当年父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沉寂了大约三十年的辽宋边境再起争端。辽国认为宋朝困于西北边患,久战不胜,就乘机要挟,企图逼迫宋朝割让晋阳及瓦桥关以南十县之地(今疑“晋阳”应为“高阳”,在今河北雄安以南,正是宋朝河北边关所在地)。宋朝舍不得放弃这些边关重镇,只得再增岁币换取和平。哪知,契丹人的胃口很大,消化了那些平白多出的岁币后,又遣使来争河东地界。

是可忍孰不可忍。虽已年迈气衰的杨文广不甘心朝廷一味乞和,就拖着病体献上阵图及重夺幽燕十六州的方略。彼时,烈士暮年的杨文广在夫人慕容氏的扶持下,沥血上陈,尽瘁王事,场面何其悲壮感人。这位慕容氏也是位有见识的女子,她就是评书中曾经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的原型(穆姓正是慕容氏的一语音转)。

这位巾帼英雄的身上据说还有明末女英雄秦良玉的影子。

朝廷还没有来得及回复,当年的十一月,杨文广就因病去世了,享年75岁。这位毕生戎马、矢志报国的一代名将再也见不到王师北定幽燕日了。

在他死后,宋廷追赠其为同州观察使。

可惜,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杨文广之后,杨家再无将才。这或许是此后北宋与辽、夏间进入相对平静期,抑或是文恬武嬉的太平岁月腐化了好战的杨家男儿。和俗同光的杨家,直至北宋末年,才在演义小说《水浒传》中冒出来个诨号“青面兽”的杨志,自诩杨家后代,可惜却郁郁不得“志”,竟至要将祖传宝刀卖掉。如此演绎,亦是施耐庵辈对宋朝重文轻武国策的辛辣讽刺罢了。

 评论说说你对杨家将的误解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