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牛春明:太极拳比“拳架子”更重要的是这个

 吕剑藏书 2020-05-27
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牛春明:太极拳比“拳架子”更重要的是这个

太极拳享誉全世界,但真正懂得太极拳的人恐怕只在少数。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武术的精髓又在于懂劲。所以拳论云:“拳法之妙,在于运劲。”王宗岳也讲过:“懂劲而后,方可阶及神明。”

所以,懂劲是精通此拳的关键环节。你只有把规矩的外形与精细的内劲,融会贯通,使二者完美统一之后,方可以达到较高的境界。

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牛春明:太极拳比“拳架子”更重要的是这个

依稀童年推手影 相伴阶前滴雨声

十多年前,去孟宪民家那天,天空下着凌乱的雨。一杯雨前清茶,雾气蒸腾着挂着的书有“国际太极拳大师”的证书,孟宪民望着窗外的雨滴,说:“虽然我被誉为大师,但比起外公来,连皮毛都还没有学到,我们这一辈人继承先辈的武学都还来不及啊。”

透过雨帘,孟宪民似乎又看见60年前与外公在天井里推手的情景。

孟宪民的外公牛春明,是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牛春明:太极拳比“拳架子”更重要的是这个

牛春明

1881年,牛春明在北京的皇城边上出生,那是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牛春明小时候的身体也一样“飘摇”,体弱多病的他在21岁学医的同时,开始拜杨健侯为师,杨健侯便是打遍京城无敌手的独孤求败“杨无敌”杨禄禅的儿子,太极拳宗师杨澄甫的父亲。

杨健侯见牛春明这小孩子勤奋好学、老实听话,就破例收他为徒,对他非常器重,牛春明练拳非常刻苦,每天清晨三四点便起来打拳,杨健侯便倾囊相授。牛春明师从杨健侯、杨澄甫父子学习太极拳达17年,成为在杨澄甫之后第四代传人,是杨氏太极拳第一位外姓弟子。

1917年杨健侯去世前说,希望太极拳向江南发展。

当时太极拳主要在北方流传,南方很少,为了继承师父的遗愿,杨澄甫、牛春明离开北京的家,一路跨过黄河,经过南京、上海,最后来到了杭州。

南方各地有各地的拳种,十分保守封闭,许多都是家族单传,一个外来的拳师要想在异乡站稳脚跟,如果没有真正镇得住人的实力,是无法立足的,更别说在当地推广了。

“如果像现在练的那些太极拳慢腾腾的,怎么打?牛春明是有真功夫的,这个真功夫就是推手与拳架子的结合。” 太极拳是体、用的完美结合

太极拳如果只作为健身,速度太慢,爬山、跑步,任何运动都可以健身;作为技击,不如摔跤、拳击来得威力巨大,如果不是体与用的完美结合,是无法流传下来的。体,就是练拳架子,练套路;用,就是推手,练“劲”,劲,不是力,力是天生的,劲是后天培养的。

1946年孟宪民8岁,抗战时期在兰溪避难的外公回到杭州来,住在孟宪民家,孟宪民就开始跟着外公学习太极拳。

牛春明每天练完拳,才把孟宪民从被窝里叫起来,开始练拳。

“外公教我非常严格,练拳架子,一个动作没学好,决不让学第二个动作,不像现在一套拳几天就可以学会,那时没有半年时间是学不会太极拳的。”在一个个动作的重复练习中,其实已经练习了比如站桩、蹲马步等基本功。

孟宪民拿出一根近三米长的白蜡杆,这是牛春明传下来的,那时候,牛春明在远处点一柱香,便运起白蜡杆扎杆子,每一枪出去,都是对准香顶小小的亮点,呼呼风声起处,那白蜡杆每一击都快速又准确。“这是练听劲,就是学会将劲力集中在一点,一枪刺去,决不偏离方向。”

除了扎杆子,牛春明就与孟宪民互相推手练劲。牛春明告诉孟宪民,学习太极,就是要学习如何用劲,“对方有力就借力打力,对方无力要引出他的力再反打回去。”孟宪民回忆说,与外公推了这么多年的手,一次都没赢过他,记得一次练到酣处,外公双眼精光一闪,嘴中闷哼一声,自己身子往后跌去,伸出的手臂竟然收不回来,劲力都被引了出去,“这种高深的武学,实在是现代人体会不到的,我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学会。”

1956年牛春明代表浙江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当时就告诉孟宪民:“这种比赛,强中自有强中手。”果然去参加比赛时,一位人高马大的猛汉向牛春明下了挑战书,牛春明答应下来,说:“可以,明早在花园里互相推手切磋,你不要告诉别人。”第二天五点,二人在花园里互相切磋起来,那汉子推着推着就下重手,往牛春明胯下按去,誓要将牛春明压趴下,牛春明见他来真的,化解了对方的大力,趁他回手,双掌推去,只见那大汉往花坛后飘去,这时花园周围钻出不少脑袋来鼓掌喝彩,原来那汉子另有图谋,觉得能够打败牛春明,自己便能声名远扬,所以早就通知大家来观看。

事后,新体育杂志、新民晚报的记者便赶来采访牛春明,要“大力士”介绍经验,那是牛春明已经76岁高龄,说:“我连半桶水都提不起,怎么是大力士?太极拳是借人之力,顺人之势,我只是借他的力,是他自己把自己打出去的。

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牛春明:太极拳比“拳架子”更重要的是这个

练劲力是太极拳的重要功课

莺歌流婉啼太极 渊远基因一脉承

杨家太极拳尊奉元末明初的张三丰为太极拳集大成者,孟宪民介绍,北宋有张三峰(关于此张三峰,可参考我写的武痴陈天申一文),南宋也有张三丰,这两人都对太极拳有贡献,但后者是集大成者。

唐朝时的吴道子、许宣平是道教人物,那时有“三十七式”,虽然还不叫“太极拳”,但已经有“白鹤亮翅”等名字了。说明太极拳早已在民间非常普及。太极拳不是一个人创建的,因为它太博大精深,在张三丰后,太极拳传给黄宗岳、蒋发,而后传给陈家沟的陈长兴,后杨禄禅在陈长兴处学了18年太极,便开始在北京教拳,外号“杨无敌”。他便是杨氏太极拳第一代,所以,杨氏太极拳的精髓便是与最早的太极拳一脉相承,同一个“基因”。

虽然后世太极拳分出许多不同种类,虽然套路有所区别,但拳理相同,“太极的原理,就是阴阳平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平衡,也就是儒家的中庸。”解放后,太极拳在牛春明、杨振铎、杨振基等武师的带领下,将相对比较保守的太极拳公开出来,积极向社会推广。

孟宪民从小练拳,在解放后的武术比赛中多次得到太极拳的第一名,1961年外公去世后,孟宪民就开始单独教拳,40多年来(至2006年),教过的学生有1万多人。

90年代开始,孟宪民开始积极与外省交流,将杨氏太极拳在全国推广。牛春明当年与杨澄甫一起将太极拳传播到江南,杨澄甫早逝,牛春明在浙江特别在杭州居住的时间最长,所教的学生也很多,杨氏太极拳成为江南比较普遍被民众接受的太极拳种。

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牛春明:太极拳比“拳架子”更重要的是这个

牛春明太极拳纪录片截图

门户洞开轻拍去 厉喝一声似惊雷

在孟宪民心里,外公牛春明对自己的一生影响最大,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也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每天重复的扎杆、推手中,孟宪民慢慢接近外公所达到的武学境界。

孟宪民说自己一生从未动过手与人真打过,也不会轻易显示武功,因为功夫不是用来打人的,武术是用来提升自己境界的,武学是“学到老,学不了”,永无止境,自己继承先辈的武学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去争强好胜?“功夫越高深,就越虚怀若谷,这也许就是现在说的武德吧,外公那时候从不教我们什么是武德,但他全做到了。”

孟宪民开始教拳以后,一天在西湖边教几个浙江大学的学生推手,他与学生互相推手,那学生双手忽然散开,胸口大开,孟宪民就向他胸口推去,虽然他只是做个动作,但孟宪民已经懂得用劲力,在旁一直一声不响的牛春明,突然喝止他们,走上几步声色严厉地指责孟宪民:“你怎么能做出这种动作?这是危险动作,若是用劲,会伤及他人的!”牛春明决不允许孟宪民在教导中作出危险动作,哪怕只是摆个样子。

外公牛春明不常与人动手,但很多时候也有不能拒绝的时候,但无论与有功夫的,或者没功夫的人推手,他只让对方推出一步远,并拱手致礼。这种武功境界和武德的境界,都是孟宪民自叹不如的。

万年松下转太极 音容不改传后世

孟宪民从邮局退休后,一直从事太极拳的教学工作,一生平平淡淡地过,“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杨氏太极拳发扬下去,我们这一代已经比不上先辈了,感觉非常对不起他们,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将先辈的遗迹保存下来。”

牛春明在1956年全国武术比赛之后,写了本太极拳的书,在60年代完成,他亲自请摄影师将一个个分解动作拍下来,收录在书中。但由于一系列的原因,书一直未能出版。到了90年代,孟宪民重新拿出书稿,加以整理,终于出版发行,这也了了牛春明未完成的一个心愿。

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牛春明:太极拳比“拳架子”更重要的是这个
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牛春明:太极拳比“拳架子”更重要的是这个

书中的分解动作均为牛春明示范

“在60年代,牛春明拍过一部电影,这是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唯一一个拍过电影的人。”

孟宪民记得在1960年,陈云在杭州想把杨氏太极拳推广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就指示浙江电影厂拍摄一部记录片。牛春明拍完名为《万年青》的纪录片后,电影在全国各地公映,文革之后,孟宪民为了寻找电影的拷贝,跑遍全国,但始终找不到,后来在一位浙江中医学院的学生帮助下,终于在浙江电影制片厂找到了一盘素材带,最后在上海将拷贝翻成了录象带。

“外公还活着,他的武学还活着,他的身影还活着,他的武德我也希望能够传承下去,流传给下一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