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名人火出圈了。 这次不是爱豆,不是明星,甚至不是个现代人。 一部纪录片。 直接让“过气网红”成了国际网红—— 身为唐代著名诗人,“全文背诵天团”人气选手。 一个靠实力承包小初高阶段所有语文课本的男人。 杜甫不止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也不是第一次成为网红。 影视剧里有他; 网络段子里有他; 就连高分综艺《国家宝藏》第二季,一个介绍历史文物的正经节目,都不忘调侃两句杜甫李白的兄弟情。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白天手拉着手,晚上盖同一床被子。 啧啧啧,不愧是诗圣,诗一念脑子立马有画面了...... 大名谁都听说过,诗歌谁都能背两句,一张平平无奇的画像,都能激发无数人的创作欲。 就冲这国民度,翻红有啥稀奇的? 真正让十点君意外的,是片子的出品方—— BBC。 BBC纪录片向来以大气高级著称。 无论拍自然风光还是人文历史,往往选取宏观视角。 之前许多中国相关的片子也都是“大”主题。 《美丽中国》《丝绸之路》《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中国老师在英国》…… 关注点也是很潮 可这次不一样。 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BBC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 竟试图用短短59分钟,将一位年代久远的东方诗人,介绍给对中国历史知之甚少的西方观众。 而且一上来就给到杜甫极高的评价,把他与但丁、莎士比亚并列。 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没有之一。 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 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的一个书香世家。 自小天赋异禀,“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 七岁就能成诗,老天爷赏饭吃没错了。 成长于开元盛世,家境殷实,又饱读诗书。 杜甫和当时的大多数文人一样,年轻气盛,天然有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使命感。 可偏巧这辈子仕途不顺。 去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还没尝过人间疾苦的公子哥也不在乎。 照样到处飞鹰走狗,打猎游玩,过得豪放肆意。 之后四处游历的几年里,他还结识了仰慕已久的李白。 此时李白刚被玄宗赐金放还,在洛阳遇到自己的迷弟杜甫,两人搭伙玩过几次。 即便后来分别,杜甫还是会常常梦见李白。 据统计,杜甫一生给李白写了15首诗,迷弟程度可见一斑。 看似潇洒快意,但杜甫一直放不下入仕的梦想。 长安。 曾经唐朝的都城,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少年杜甫心驰神往,却最终成为了他郁郁不得志的伤心之地。 ![]() 时任奉天县令的父亲去世后,三十好几的杜甫终于要自己混社会了。 来到长安,他原本想凭借自己的才华,肯定大有一番作为。 谁知“长漂”10年,辗转权贵门下,也只混成个小县尉。 听起来好像不错,大小是个官嘛。 可这份工作,穷到他连幼子都养不活。 ![]() 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及衰。 杜甫更是彻底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成为千千万万命如草芥的流民中的一个。 失业后,他带着妻儿四处流浪。 从长安到奉先县、到成都,再一路顺江而下...… ![]() 战争和苦难的经历,不仅是他人生的转折,也使他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更加凸显。 目睹家国飘零、百姓流离失所,他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漂泊江上,以船为家的日子,让他感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自己颠沛流离时,依旧怀揣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美好愿望。 他以诗为剑,记录下了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百姓的血泪。 ![]()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一论断,但片子对杜甫的评价还是相当到位: “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 在精神支持上,杜甫对中国人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一个诗人的范畴。 甚至他诗中描绘的爱、友谊、家庭、战争、痛苦,传达出了全人类共通的体会和精神。 这是他能够被称之为“伟大”的理由。 ![]() 可以看出,为了最大程度上让观众了解人物,制作团队花了不少心思。 例如实地重访杜甫的人生轨迹。 巩义、西安、成都、白帝城、宜昌、长沙...... ![]() 杜甫一生经过的地方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杜甫居然打卡过这么多地方。 带着对他个人经历的好奇和思考,我们对杜甫作诗时的感受,也更为切身。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介绍的部分。 ![]() 片子邀请了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学刘陶陶博士等专业学者,带来多种视角的优质解析。 许多知识点十点君也是第一次get到。 ![]() 此外,还有英国国宝级演员甘道夫,啊不,是伊恩·麦克莱恩献声朗读。 听莎士比亚戏剧腔读杜甫的诗是种什么体验? 放个片段大家自行感受下↓ 尽管许多观众吐槽片子选的翻译版本太过直白,只表达出了原意,但中国古诗特有的韵味、高雅的意境却大打折扣。 但碍于不同文化、语言之间的差异,想要将诗歌翻译得原汁原味质感上没有一点损毁,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 片子想要突出杜甫诗歌着眼于现实、关怀人性的部分,因此选择了更贴近原意而非更还原形式的译作,也算情理之中吧。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译句 或许是因为BBC主要针对西方观众。 对于从小熟读唐诗的中国观众来说,《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内容比较浅显。 作为人物纪录片,质量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不算惊艳。 ![]() 7.4分还是比较中肯 那为什么还会从国外火到国内呢? 老实讲,这里面肯定有一点点虚荣心。 疫情肆虐全球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想要传递出鼓舞全人类的精神力量。 主人公不是莎士比亚,不是雪莱,而是杜甫。 就像中纪委网站发文评论的那样:
能在外网收获如此高的评价。 作为国人,与有荣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