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遍全球!这「网红」真给中国长脸

 板桥胡同37号 2020-05-28

又一名人火出圈了。

这次不是爱豆,不是明星,甚至不是个现代人。

一部纪录片。

直接让“过气网红”成了国际网红——

身为唐代著名诗人,“全文背诵天团”人气选手。

一个靠实力承包小初高阶段所有语文课本的男人。

杜甫不止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也不是第一次成为网红。

影视剧里有他;

网络段子里有他;

就连高分综艺《国家宝藏》第二季,一个介绍历史文物的正经节目,都不忘调侃两句杜甫李白的兄弟情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白天手拉着手,晚上盖同一床被子。

啧啧啧,不愧是诗圣,诗一念脑子立马有画面了......

大名谁都听说过,诗歌谁都能背两句,一张平平无奇的画像,都能激发无数人的创作欲。

就冲这国民度,翻红有啥稀奇的?

真正让十点君意外的,是片子的出品方——

BBC。

BBC纪录片向来以大气高级著称。

无论拍自然风光还是人文历史,往往选取宏观视角

之前许多中国相关的片子也都是“大”主题。

《美丽中国》《丝绸之路》《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中国老师在英国》……

关注点也是很潮

可这次不一样。

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BBC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

竟试图用短短59分钟,将一位年代久远的东方诗人,介绍给对中国历史知之甚少的西方观众。

而且一上来就给到杜甫极高的评价,把他与但丁、莎士比亚并列。

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没有之一。

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

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的一个书香世家。

自小天赋异禀,“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

七岁就能成诗,老天爷赏饭吃没错了。

成长于开元盛世,家境殷实,又饱读诗书。

杜甫和当时的大多数文人一样,年轻气盛,天然有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使命感。

可偏巧这辈子仕途不顺

去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还没尝过人间疾苦的公子哥也不在乎。

照样到处飞鹰走狗,打猎游玩,过得豪放肆意。

之后四处游历的几年里,他还结识了仰慕已久的李白

此时李白刚被玄宗赐金放还,在洛阳遇到自己的迷弟杜甫,两人搭伙玩过几次。

即便后来分别,杜甫还是会常常梦见李白。

据统计,杜甫一生给李白写了15首诗,迷弟程度可见一斑。

看似潇洒快意,但杜甫一直放不下入仕的梦想。

长安。

曾经唐朝的都城,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少年杜甫心驰神往,却最终成为了他郁郁不得志的伤心之地

时任奉天县令的父亲去世后,三十好几的杜甫终于要自己混社会了。

来到长安,他原本想凭借自己的才华,肯定大有一番作为。

谁知“长漂”10年,辗转权贵门下,也只混成个小县尉。

听起来好像不错,大小是个官嘛。

可这份工作,穷到他连幼子都养不活。

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及衰。

杜甫更是彻底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成为千千万万命如草芥的流民中的一个。

失业后,他带着妻儿四处流浪。

从长安到奉先县、到成都,再一路顺江而下...…

战争和苦难的经历,不仅是他人生的转折,也使他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更加凸显。

目睹家国飘零、百姓流离失所,他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漂泊江上,以船为家的日子,让他感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自己颠沛流离时,依旧怀揣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美好愿望。

他以诗为剑,记录下了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百姓的血泪。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一论断,但片子对杜甫的评价还是相当到位:

“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

在精神支持上,杜甫对中国人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一个诗人的范畴。

甚至他诗中描绘的爱、友谊、家庭、战争、痛苦,传达出了全人类共通的体会和精神。

这是他能够被称之为“伟大”的理由。

可以看出,为了最大程度上让观众了解人物,制作团队花了不少心思。

例如实地重访杜甫的人生轨迹。

巩义、西安、成都、白帝城、宜昌、长沙......

杜甫一生经过的地方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杜甫居然打卡过这么多地方。

带着对他个人经历的好奇和思考,我们对杜甫作诗时的感受,也更为切身。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介绍的部分。

片子邀请了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学刘陶陶博士等专业学者,带来多种视角的优质解析。

许多知识点十点君也是第一次get到。

此外,还有英国国宝级演员甘道夫,啊不,是伊恩·麦克莱恩献声朗读。

听莎士比亚戏剧腔读杜甫的诗是种什么体验?

放个片段大家自行感受下↓

尽管许多观众吐槽片子选的翻译版本太过直白,只表达出了原意,但中国古诗特有的韵味、高雅的意境却大打折扣。

但碍于不同文化、语言之间的差异,想要将诗歌翻译得原汁原味质感上没有一点损毁,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

片子想要突出杜甫诗歌着眼于现实、关怀人性的部分,因此选择了更贴近原意而非更还原形式的译作,也算情理之中吧。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译句

或许是因为BBC主要针对西方观众。

对于从小熟读唐诗的中国观众来说,《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内容比较浅显。

作为人物纪录片,质量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不算惊艳。

7.4分还是比较中肯

那为什么还会从国外火到国内呢?

老实讲,这里面肯定有一点点虚荣心

疫情肆虐全球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想要传递出鼓舞全人类的精神力量。

主人公不是莎士比亚,不是雪莱,而是杜甫。

就像中纪委网站发文评论的那样:

它的播出让居家隔离抗疫、饱受疫情焦虑的民众产生了共鸣。杜甫诗词的美充满了慰藉人心的力量:

“如果有人想通过了解中国灿烂文明来摆脱病毒的恐惧,就看杜甫的纪录片吧!”

能在外网收获如此高的评价。

作为国人,与有荣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