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体观中医序言

 剡溪茗书馆 2020-05-28

中医有着简单而朴素的本质,所以学习和临床运用也是简单的。但是现在中医变成了极度复杂,几乎让人学不会的场面,令人唏嘘不已。

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宗”就是根本道理,从这入手就是简单的。如果着眼点在千变万化上,就成了复杂难明。


此文音频地址:

蜻蜓FM:http://www./channels/228415/programs/8123734

懒人听书:http://www./sound/1008104

喜马拉雅:http://www.ximalaya.com/jiankang/10903593/54636452

这套课程教材,目的就在于还中医的本来面目——简单而朴素。把握着根本的简单,可自行千变万化。只要是合乎于理、合乎于法,自行推演出的千变万化就是事实,就可以有实际效用,反映到临床就是能治病。如果推演出的千变万化不能用于实用,则要反思理论和思维的方法。


中医的理论是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理论”这个词是舶来品,按照咱们中国的传统说法叫“道”。翻译成白话比较接近的意思是天地的自然规律、身心的自然规律,这个称之为“道”。如果你的思想是源自于佛家或道家的修学,以这种思维方式来推演所学,那就可以做到闭门造车,天下合辙。


佛道修学过于深奥,不是人人可为,退而求其次,如果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命学、占卜、相学多有涉猎,以这种方式进行思维推演,也可以做到天下合辙。如果非常不幸,使用科学以及科技的方式来推演中医,最后的结果只是闭门造车,做不到天下合辙。科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具体化、细化、深化。传统文化与之相反,是整体观、宏观、大略,所以这两种思维难以交汇。


打个比方,绘画,中国画在意的是整幅画带来的整体感受,所以在细节上不够细腻。西方绘画非常在意细腻,不管是绘画者还是鉴赏者。因为过度的细腻,则对整体气势的感受就相对薄弱。


再比如有一个心理测试的小实验:一面墙,墙下有一排桌椅。第一眼看过去,看到的是墙还是桌子?如果第一眼关注的是墙,说明你的思维方式偏于整体。如果第一眼关注的是桌子,则说明你的思维方式关注于细节。这就是一种思维惯性,关注墙的人,更合适学中医;关注于桌子的人,更适合学西医。


对一件事物有着明确标准答案的人,更适合学西医。看到一件事物有不同的联想、不同的答案,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合学中医。比如看见一个圆,在意的是周长、半径,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当你看到圆的时候,它可以是车轮、可以是太阳、可以象征着圆满,也象征着无始无终、循环不止。这种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有利有弊,利弊以后慢慢说。最明显的利:人会关注于自己与环境、与别人的和谐共存。和谐共存也是中医治病的主导思维之一。最明显的弊,显然是这种思维缺乏精确化、数字化,难以诞生出科学和科技。


咱们经常充满自豪的说:中国文化是地球上最好的文化,在外人看来可能带着自大。事实他就是最好的文化。他是内圣外王的文化。中国文化既探索内在世界的终极真理,也探索外在世界的千变万化。所以我们不排斥佛教这种纯内在的拓展,也不排斥科学、科技,什么都能包容。所以我们不会死于不断向内探索的坍塌,也不会亡于不断向外拓张的疯狂,于是我们活的最久。五千年的文明已经成了西方人的不解之谜。


中华文明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管是向内探索还是向外探索。因为我们不偏于内、也不偏于外。佛教来了,咱们把他融成中华文明的内核;科学、科技、法治来了,咱们照样能融合,成为咱们文明的外在表现。


和于内外,不偏于内、不偏于外,称之为“中”,这就是中医的“中”,中国的“中”。儒释道三家,佛家代表着向内探索,儒家代表着向外探索,而道家是联系两者的连线。这就是我们可以经历一时衰败而再次复兴,而且是一次又一次复兴的核心秘密。


中医就是源自于这种文明体系下的医疗体系。时代的变迁发展成不同的中医流派,其中有著作传世的流派更容易流传至今,有很多著作没能流传至今甚为可惜。


咱们这套教材所依从的学术体系,一是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体系;二是陈士铎的藏腑学说;三是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学说。三套学说的融合,在理法上就完整了。《伤寒论》学说有着一个暗藏完整的理论框架,在技术层面上治疗阳虚、阴寒这类的病症非常细腻,已臻完整。但是伤寒学说在治温、热、燥、阴虚之类的病症上,有框架但方法不够细腻。这也就是后世温病学说应运而生的原因。这也是当前“寒温一统”这种学术观点诞生的原因。而远公陈士铎学说,对于阴虚、燥热诸症,也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治疗体系,同时远公学说有自己完整的藏腑学说的理论体系。


伤寒学说与远公学说的结合,其实就是六经学说和藏腑学说的结合。而黄元御学说极重视动态,三家结合就是咱们学说体系的源流。


再说一下课程安排。先从宏观讲人体的运行规律,就是整体观论的这几节课:先大致了解人的饮食是如何转化为自身的气、血、津液,自身的气、血、津液运行如何转化为邪气。大略的有个了解,这样可以作为条文展开的基础。如果直接学条文,那些知识就会变得很零散,只有整合起来的知识才能化为能力。


这套教材不是六经方证学说的解释方式,而是以远公的藏腑学说,解释运用伤寒方药。所以并不直接按照远公的书讲,而是以远公的理讲伤寒的文。同时融进一气周流学说。


六经体系和藏腑体系之间的一个桥梁就是经脉篇,这个会插在课程中间讲一遍。可以把他理解成藏腑症状规律的一个提纲,再结合六经症状规律的提纲就容易融会贯通。


这套教材非常照顾初学者,零基础完全可以学。主要重视理论上的领悟,以及用理去指导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咱们这套理论不但可以指导方药的运用,也可以指导针灸、推拿以及各种外治法。因为如果一套理论有不能解释的运用,说明这个理论有盲点。理论有盲点,在运用上就一定有缺陷。不过如果是专科医生,这种盲点就不是很重要,专科医生只治自己擅长的领域。但对追求医道来说,有盲点就意味着有些病治不好,还不知道为什么。只要知道为什么,就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解决。就怕不知道为什么,连该往何处使劲都不清楚。所以咱们追求理法上的完整。


诊法的运用无穷无尽,治法运用更加无穷无尽,所以终其一生,你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诊法和所有疾病的治法全都精通。所以在实际的学习和应用中,要有选择地培养自己擅长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有擅长的就有不擅长的,我们可以接受不擅长的,但是我们很难接受有盲点。发现自己有不擅长的领域,而某位老师擅长,想学就可以去求学,化不擅长为擅长。但是如果理法体系有盲点,求学都变得很困难。换句话说要想学会那个老师的优势,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体系。因为自己的体系在这个点上有盲点。


中医各流派,在表述上经常会发现有彼此矛盾的地方。但是这种矛盾只存在于表面,而核心是统一的。所以不同流派的核心一统,是咱们研究的追求。


此文音频地址:

蜻蜓FM:http://www./channels/228415/programs/8123734

懒人听书:http://www./sound/1008104

喜马拉雅:http://www.ximalaya.com/jiankang/10903593/546364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