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兰博2000 2020-05-28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春秋时代,礼乐崩坏,周室的实力和威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遵从王令,天子不能制。在周室维系的分封体系即将崩溃的时候,齐桓公站了出来,带头号召诸侯尊崇王室,恢复旧日秩序。这对周室来说无疑是好事,是时齐国是一等强国,能以身作则,恪守臣属本分,周天子的无尚地位就有机会得到恢复,重新君临天下。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是大获成功了,他也成为春秋首霸,并且福泽后辈,齐国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都是一等一的强国。可周天子的威仪并没有恢复,相反愈来愈低,到了春秋末期,周天子甚至已经没有资格发声,形同强国附属。齐人的“尊王”活动究竟干了些什么,不但没有挽救周室的颓势,还害得周室越发沉沦呢?

“尊王攘夷”本就是个伪命题,尊王和称霸背道而驰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齐桓公继位后不久,在管仲的建议下,开始了尊王攘夷活动。之所以要这么做,当然是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扩大齐国的影响力,让齐人成为天下霸主。称霸或许有助于诸侯团结,共同“攘夷”,但和“尊王”的初衷背道而驰。

尊王的目的是抬高天子的地位,恢复旧日周王制诸侯的体系。要想达成这一点,周室必须得到增强,而诸侯则要适当削弱,以形成周室对诸侯的绝对优势,可这根本就不是齐人希望达到的状态。齐桓公的设想是以齐国为监督官,督促各方诸侯守周礼,敬天子。即从过去的周天子——诸侯的扁平状态变成周天子——齐国——其他诸侯的新格局。

所以尊王只能是宣传口号,都说县官不如现管,齐国代替天子监督诸侯,最后大家记住的只能是齐国,而不是天子。长此以往周天子的权威性只会越来越低。

齐桓公的“尊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自己,“尊王”只是他打击异己的借口。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齐桓公六年,宋国背弃与齐国的盟约。齐桓公想出兵教训下宋人,却又不想落下以强凌弱的名声。于是借口宋人自行废立国君不尊周制,以周天子的名义召集诸侯讨伐宋国,结果宋人干脆地服软认输,保证以后唯齐国马首是瞻。

“尊王”还可以帮助齐桓公收买人心,扩大影响。

齐桓公二十三年,齐国出兵帮助燕国抵御山戎。事后燕人很是感激,燕庄公亲自送齐桓公归国,结果一不注意就送到了齐境。依周制诸侯相送不得出境,齐桓公为了证明自己“尊王”的诚意,将燕庄公到过的齐境全部划给了燕国,免去了“违法”的窘境。齐桓公这一出可把燕庄公感动坏了,或许在某一个时刻,燕人设想过奉齐桓公为天下共主也不错。

齐桓公的这两次“尊王”举动,提升的都是自己的名望。对于周室,宋人只会认为天子不公,偏袒齐国;燕人则不但不会更加尊周室,相反还会埋怨周制的不合理。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在齐桓公的霸主之位得到周襄王的官方认可后,“尊王”活动明显敷衍了很多。

(齐桓公)四十二年,戎伐周,周告急於齐,齐令诸侯各发卒戍周

《史记·齐太公世家》

天子有难向下属求救,对天下共主来说,这事怎么着也难以启齿。齐桓公却大肆宣扬,自己不出兵,还利用霸主身份,命令其他诸侯进行救援。这样的帮助,真的让人没法儿高兴。周天子这次可不仅仅丢了面子,还落实了无能的印象,周室已经到了依赖强藩存在的程度。

齐桓公越“尊王”,天子是越难堪。

周室对“尊王攘夷”活动是又爱又恨,但还是喝了这盏带毒的蜜饯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周室起初对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是很欢迎的,春秋时代以来,除了天子地位下降,华夏对周边戎狄的控制力也在下降。周室就是在戎人的威胁下被迫东迁的,其他小诸侯更不是不胜其扰,不少北境诸侯因此亡国。南方则是日益兴盛的楚国,甚至不少中小诸侯选择投向楚国,为其引路攻略中原。消除这些威胁本是周室的责任,然而周天子自保尚且困难,只能对这些尚发生在边境的动乱选择视而不见。

现在齐国主动站了出来,带领诸侯抵御外敌,对周室来说虽然有点落面子,但只要往自身想一想,也就忍过去了,毕竟对大家来说,这是好事。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对付外敌,自然不能只让齐国出力,要想组织大家一起出力,就得开会。然而组织诸侯会盟本该是天子的专利,齐国只是个侯爵国,所以齐桓公组织会盟从法理上说是越权了。可当时诸侯早就不服从周室的约束了,故周室对齐桓公的这种无伤大雅的僭越并不能说什么,毕竟会盟的目的名义上还是为了帮助周室。

这是齐桓公第一次公开地侵犯天子的权力,周室不但不能反对,还要支持,周室软弱无力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周室对齐桓公的会盟瘾无可奈何,但下一次齐桓公的越轨举动,周釐王本有机会阻止,却还是放弃了。齐桓公讨伐宋国之前,齐桓公提前派人携带厚礼向周釐王请旨,称宋人自行废立君主,有违周制,请周釐王允许齐国出面,恢复宋国的正常秩序。是时宋国的确发生了数次非正常的君位更迭,但那都是一年前多的事儿了,齐桓公请旨时,宋国早已安定,宋人当然不会认可齐人安的罪名。何况调停纠纷,左右诸侯君位更迭本是周室的事情,齐桓公这么做又是越权了。周釐王却故意装糊涂,不但同意了齐国的请求,还派兵协助齐国讨伐宋国。周釐王之所以这么偏袒齐国,一是眼馋齐国的供奉,二是不愿结怨强齐。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周室看着既结了齐国的善缘,又得了实惠,可在名望和公道上的损失不可计量。周室唯强权论、唯财物论的表现会刺激更多诸侯争霸,周室已难以再扮演调停者的角色。

周釐王之后的周惠王对齐国倒是充满了警惕,对齐桓公的称霸举动不表示反对,但也从不支持,与齐国保持距离。齐桓公从即位起,为争霸事业忙了三十余年,帮周室干了不少活儿,却就得不到天子的官方认可,从齐国的角度来说,这很不公平。

齐桓公动了换个听话天子的念头,恰好周惠王家里出了事,给了齐人机会。这件事是这样的,周惠王的太子本是姬郑,可后来又喜欢上了幼子姬带,于是想换继承人。齐桓公听到了风声,当即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开会,还邀来了姬郑本人,在首止发表联合声明,只承认姬郑为嗣君。这明显是在指责天子不守规矩,周惠王这时完全没了面子可言。

周惠王还是坚持立姬带,现在已经不是合不合规矩的事儿了,他若妥协,就相当于承认天子的人选要参考外藩的意见,而不再只是周室天子的权力。周釐王企图联合晋楚等国反制齐国,然而却没有得到什么有诚意的回应。周室势单力孤,无法抗衡齐国领导的八国联盟,周惠王只得作罢。没过几年,周惠王郁郁而终,姬郑顺利继位,是为周襄王。

伴随着周惠王的去世,周室对齐国霸业的抵制告一段落。周襄王的继位,宣告齐国的霸业达到顶峰。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周襄王继位后不久,就在葵丘之会上正式册立齐桓公为伯,可以代替代替天子讨伐叛逆,纠正不法。这是周人立国以来头一遭,等于向天下承认自己无能,需要诸侯来帮助自己治理天下。这对周室的统治来说几乎是毁灭性,但周襄王必须这么做,他能继位全是靠齐国的帮衬。他很可能在几年前的首支之会上就和齐人达成了秘密协议,周襄王不敢也不能违反协议,这瓶毒药他必须喝下。

不久,周襄王就体验到了药效。

之前险些替代了周襄王的王弟姬带谋反,事败逃到齐国。或许是姬带给齐桓公许诺了更多条件,也或许是齐人对周襄王这位天子仍然不满,齐桓公决定替姬带说和。齐国给周室派了使者,希望周襄王和弟弟讲和,并接他回国。周襄王大怒,齐人明目张胆地干涉周室内政,这属于严重到不能再严重的僭越。齐国的霸主本是针对普通诸侯而言,可现在管辖范围要扩大到周室自己身上了,这对天子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周襄王这次拒绝了齐国的要求,他明白继续放纵齐人,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齐桓公没有再坚持送回姬带,但是几年后就发生了周王向齐国求援的事件,齐桓公敷衍了事,都没自己派兵,令周室再一次大大丢了面子。

霸主和天子的合作只能维系在表面上了。

天子的反击,奈何都成了徒劳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周朝作为延续了数百年的王朝,周室自然不会看不清诸侯争霸的坏处,尤其是对齐国的争霸行为,周天子也采取了不少反制措施,可惜成效甚微。

周惠王的反击还较为消极,对齐国的争霸,不支持不反对。如果周室一直这样一个态度的话,齐桓公也就无法称霸,至少不会得到天子的官方认可。可惜周惠王自乱阵脚,试图废长立幼,被齐桓公钻了空子。

后来的周襄王一继位就矮了一头,毕竟是在外部势力的介入下才能坐上王座的,但他对齐国的反击要比父亲积极的多。

就在周襄王册封齐桓公为伯当年,周襄王开始悄悄策动其他诸侯背离齐国,破坏齐桓公的霸权。

秋,复会诸侯於葵丘,益有骄色。周使宰孔会。诸侯颇有叛者。晋侯病,後,遇宰孔。宰孔曰:“齐侯骄矣,弟无行。”从之。

《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桓公称霸后当年又在葵丘开会,周襄王派宰孔赴会。但宰孔不像以前那么给面子了,提前退了会,路上正好遇到因病迟到的晋献公,于是劝他不要去了。称齐桓公骄傲自满,已显败相,晋国不如自强。晋献公似乎听出了这位周室使者话中的弦外之音,不去参会而是直接回国了。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宰孔作为周室使者,半公开地唱衰齐国,还擅自鼓动晋国争霸。这里面若没有周襄王的授意是不可能的。

鼓动晋国参与争霸绝不是周室的心血来潮,晋国出自周武王的弟弟唐叔虞,和周室是兄弟之国,而齐国出自姜太公,异姓之国也,周襄王显然对姬姓人更放心。晋国长期和北戎作战,军力强大,体量也不输齐国,奈何近些年内乱不止,周遭形势复杂,无力向外。晋献公后期,晋国政局趋稳,周襄王这才有了捧晋国的计划。至于其他重要姬姓国,如郑、卫、燕、鲁诸国,不止国力和齐国差了几个档次,关系也是极好。齐桓公帮燕人抵御山戎,助卫人复国,这些都是大恩,导致他们亲齐甚过亲周。所以支持与齐国瓜葛甚少的晋国,是最佳也是唯一的选择。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周襄王的眼光的确老辣,晋国绝对有碾压包括齐国在内所有诸侯的潜力。可惜周室和晋国时运不佳,晋献公从葵丘离会后的第二年就病逝了,诸子争位,晋国进入长达十几年的动荡期,同齐国竞争自然是没了希望。周襄王的如意盘算就此落空,天不怜周!

就在周襄王懊恼不已的时候,他反倒被齐桓公抓住了小辫子,野心勃勃的姬带成了齐国手中反制周室的棋子。周襄王生气归生气,可不能再过分刺激齐国,万一齐桓公再着急诸侯开个会,再发个宣言支持姬带为嗣君,那就糟了,周室就将陷入内乱的漩涡,再无出头之日。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周襄王不好再在诸侯中给齐国添堵,改而在齐国国内使绊子。

齐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王以上卿礼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王曰:“舅氏,余嘉乃勋,毋逆朕命。”管仲卒受下卿之礼而还。

《史记·周本纪》

在姬带之乱中,齐国派了管仲帮助周襄王平叛。事后周襄王为了表达对管仲的感谢,要以上卿之礼招待他。管仲却推辞了,说这与礼不合,齐国国内还有比他地位更高的卿族,他要是受了上卿之礼,那些卿族就无对应的礼节可以招待了。周襄王还是坚持己见,管仲就是不从,最后还是依了管仲,以下卿之礼了事。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管仲提到的国高二氏出自齐国公族,地位特殊,远高于一般的卿族。齐桓公之所以能即位就得益于他们的支持,桓公在后来的行政区划改革中,将三分之二的国土都划给两家做封地,可以说他们就是齐国国内没有国防和外交的国中之国。周襄王自然明白齐国国内局势的微妙,管仲是齐国宰相,又是铁杆的桓公派,若故意抬高他的地位,甚至抬高到与国、高二氏平起平坐的位置,很有可能激起这两家的不满,进而引发齐国内乱。然而管仲也非寻常人,看出了此中的玄机,还顺势对国高吹捧了一番,将潜在的内乱弭于无形。

周襄王的反击再三受挫,最后只能寄希望于他的年龄优势——他要比齐桓公年轻的多。只要齐桓公死了,周室就还有希望复起。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齐桓公果然死在了周襄王前面,而且紧接着齐国内乱,他的五个儿子相继即位,政局之乱远超晋国。

齐国迅速失去了霸权,恰逢晋国又迎来了老辣的晋文公,国势大振,在城濮一举击败北上的楚国。周襄王迫不及待地给他送去了霸伯的官方认证,齐国的霸权正式由晋国继承!

齐桓公九合诸侯,扶立邢卫,北逐山戎,南御强楚,为霸业奋斗了三十余年才获霸伯之位。而晋文公在继位后的第五个年头只靠败楚一役就获得了霸权,齐晋待遇之殊可见一斑。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晋文公君臣

然而对于周室来说,晋国是一个比齐国还要难缠的对象。正因为晋国是姬姓,所以他们向周天子要起东西来一点儿也不见外,根本不把自己当外人。晋文公就曾请求“请隧”,即以天子之礼下葬,这等胃口可把周襄王吓了一跳,最后从王室领地割了几座城池给晋国才算了事。齐国当霸主,至少在面子上始终还和天子过得去,晋人则是完全看心情了。

周襄王到头来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过可供他采取的措施的确有限,能控制的只是砸脚石头的大小而已。

结语

齐桓公尊王攘夷,结果周天子地位越来越低,霸权和王权的博弈

周天子之所以在同齐桓公的博弈中进退失据,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关键还是实力使然。周人奉行的分封制发展到一定阶段,各封国就会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稳固的独力政权。他们可以自行对外开战,可以独享国内税赋,事实上获得了与周王室平等地位,维系他们的只有名分。而与之相比周王室要维系分封制,就要不断创造新的诸侯,而新诸侯的诞生必然要分薄王室的领地和人口。例如西周末期封了郑国,领地就在京畿;周平王东迁前后,祖地关中又全部给了新生的秦国。在领地不断分出去的同时,周王室还不能侵夺诸侯封地,因为这与他们的周礼法制不合。到了齐桓公时期,王室直属领地大小已同中小诸侯无异,自然难同齐国竞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