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第一狂对联”挂在湖南,只有8字,但真正懂的人不多

 p0oouuu 2020-05-28

“天下第一狂对联”挂在湖南,只有8字,但真正懂的人不多

对联是一种对偶语句,也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至今的瑰宝之一。

一般老百姓叫它“对子”,文人雅士喜欢叫它“楹联”。

它可以写在纸上,也可以写在布上,或是刻在柱子、木头、柱子上。

说到对联,大家能想到的更多是过年挂的春联、家有喜事挂的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挂在住宅门前、寺庙里面,挂在商铺、景点门前的也不少。

在当今中国景点中最有名的对联,当属湖南长沙岳麓山东麓的岳麓书院那一副了。

去过那里的人都看到过,甚至拍照留念的时候将其同框了,没去过的也许都听说过。

这副楹联出现在书院大门上,名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寥寥八个字,却在海内外文人学者圈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据说,这对联的来历有一段故事。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间,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老师袁名曜(湖南宁乡人)执掌岳麓书院山长。

当时有人就邀请他来题字撰写大门联,当时袁先生出了上联“惟楚有材”后,想让学生们来接下联。

在坐的各位学子静下心来仔细思索,过了好一会功夫,也没有想到好句子对上。

这个时候,贡生张中阶走了过来,大家都在说这个对子的事情,张生不假思索,出口对上“于斯为盛”。

于是,这幅名联就这样戏剧性地撰成了。

实际上,袁先生所出的上联“惟楚有材”,是引用国学经典《左传》中一个叫做楚材晋用的典故,原句就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而张生所对的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中的“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孔子之所以这样讲,本来的意思是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的大好局面。

在这副对联中,上句的“惟”字是语气助词一样的存在,没有实际意义,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唯一”的唯。所以,上句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楚有才”而已。

至于下句的“斯”,是“这里”的意思。

因此,“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最初的意思是说“楚地的人才在此地会聚”。后来,它也被理解为:“楚国真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岳麓书院更是英才荟聚之所。”

尽管如此,这副对联如今更多的理解为:湖南出人才,这里最是多。

照此说来,一些人便认为这也许就是目前中国口吻最狂、最霸气的景点对联。

如果这样讲,其他地方的人肯定不服气。

话虽如此,它却已经不再只是一副平常的对联了。

它被赋予更深的内涵与更高的使命,成为湖湘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

说起来怪不怪,这副门联没挂之前,湖南人才并没有出现人文荟萃的盛况,除了蔡伦、王夫之等极少数外,可以说拿得出手的状元、名臣、将相寥寥无几。当时,袁先生的朋友、湖南安化人陶澍在京城的国史馆参与编纂《嘉庆一统志》。他有一个感想,就是:在编的儒林、文苑列传中,湘人“得入者寥寥”。家乡历史名人不给力,陶大人都一脸地无奈。然而,历史在这里出现了微妙的转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岳麓书院挂出后,几十年至上百年间,湖南真正进入“人杰地灵”的盛世。从1850年始,至1950年,这些年涌出的湘人中,政治、军事、文化大家数不胜数,雄才巨子位领全国。正因为如此,“湖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三个地区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