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阿瑟|吴侬软语漫谈

 小藏身馆 2020-05-28

沈阿瑟|吴侬软语漫谈

人作为高等动物,见了人说人话,见了鬼说鬼话,这是人与身俱来的一个重要本能。

笔者1985年去杭州上大学,开始学说普通话。而在1985年前,则基本说本地的吴地方言。

家兄二哥,原本只读过小学,而且受小学教育时,老师也不会说普通话,所以他是从来没有学说过普通话的。但他现在也每天讲普通话了,因为他在本地一个以外来人口顾客为主的菜场卖鱼,必须讲普通话而不能操方言才能做起生意。

吴地方言,没有卷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也不分,以前的老师也大多不合格,所以,在吴地有点年纪的人,普通话大多讲得不好,至少是说得不标准。

现在的孩子,可有福了,因老师已经合格,所以平舌卷舌前鼻后鼻从小也分得很清楚了。

汉语普通话的迅速普及,这显然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正如美国举国都说几乎清一式的美式英语一样,这是一个国家自由迁徙、自由融合的象征,是大熔炉的表现。

在这个大背景下,怀旧一下方言,就是一个人老了、落伍了的表现。

说说北部的吴语区吧。

北部吴语区,也称吴语的太湖片。在太湖片中,有三个小片的吴语几乎一样,相互之间的交流百分百可以顺畅。这三个小片是:毗陵小片、苏沪嘉小片和苕溪小片。

毗陵小片包括宜兴、溧阳、金坛、丹阳、靖江、江阴和常州;苏沪嘉小片包括无锡、苏州、常熟、昆山上海、吴江黎里盛泽和嘉兴;苕溪小片包括吴兴和双林(现在的湖州)。

敝邑浙江海宁,属于嘉兴,所以方言是太湖片中的苏沪嘉小片。

吴语中次方言小片的划分,与州府的行政区划关系甚为密切。吴地州府建置长期比较稳定,府治中心和州治中心的语言,往往被当地人视为权威,方言就向中心靠近。

例如上海话最接近松江话,松江话最接近嘉兴话,就与秀州(嘉兴府)分出松江府,松江府建制上海县有关。也就是可以这样说,现在魔都上海的方言,追其本源,是来自嘉兴。老的上海人由宁波人和江苏人所组成,两支人流队伍,各自带来家乡的口音,再杂糅到基础的嘉兴方言中,便变成了上海方言。

吴越之地人的居住,据司马迁的《史记》说法,有历史记录的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那时周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南迁,这支移民可能使吴语形成萌芽。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纹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阿瑟注)

自然,在周太王长子和次子来吴越之地之前,当地就有土著人居住了。当时(3000年以前),这些土著人说的是什么话?有自己的文字记录么?

可惜,这些就永远地不知道了。

以笔者有限的对典籍的阅读所及,我觉得,吴地方言,是北方黄河文明南迁带来的中原正音,与当时当地土人的方言的一种夹杂混合语。因为现在的吴语的用词,大多留下了古代中原书面语的影子。随便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草帽”叫“箬笠”、“上午”叫“上昼”、“下午”叫“下昼”……

当时(3000年以前)的土著人,现在似乎都无影无踪了,是不是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由于欧洲人的进入,带入的天花病毒,使得印第安人慢慢灭绝?因为查查现在吴地之人的姓氏,追溯根源,几乎毫无列外地来自于中原,或由于西晋永嘉之乱、或因为唐朝的安史之乱、或归因为宋代的靖康之难,所以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再回到开头,吴语中太湖片的苏沪嘉小片中,笔者感觉嘉兴的桐乡方言听起来最为生动。因为在我看来,同区域中,苏州话太软,海宁话太土,上海话太嗲,只有桐乡方言最传神最铿锵,虽偶有粗鲁和贬怨之气,但总的来说,在浙北地区,桐乡方言最有生命力。我想,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关于浙北吴地方言,网上流行传看的视频,多以桐乡方言配音为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