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剧经典秘籍(下)

 虹72 2020-05-28

故事缺了一块,讲不圆了,就好比一个瘸子。有时候安上假肢反而不如让它瘸着,假肢多了会看不出毛病来,对以后的创作并不好,会因为迷恋假肢而增加更多假肢。

也说不定把假肢删去了之后,换个角度一看,发现并不瘸,正好!那个假肢原来是个六指也未可知呢。

我觉得最奇妙的讲故事方法就是那种蝴蝶效应式的,从一个小点放大开去,然后越来越真切,越来越走入故事核心,越来越看到很多复杂而细腻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关系。就好比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宇宙摄像机,可以随意捕捉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一个人的一瞬间的稍纵即逝的重要表情。

很多导演沉迷于格调和张力,故事整体构想会很犀利飞扬,却往往在故事的具体编织上不讲究质感,无论是事件外在的因果关系还是人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都草率过度,滥用蒙太奇来蒙蔽生活本色的规律。作为编剧,我就是来解决质感问题的,用一连串尽可能精致密实的细节来为导演的个人表达铺路。导演和编剧常是雇佣关系,最终导演成了艺术家而编剧成了匠人。不过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我也很欣慰,毕竟现在的电影艺术家太多了,匠人反而奇缺。

所谓好的电视剧就是让观众一直持续在崩溃的边缘。

最奇妙的讲故事方法就是那种蝴蝶效应式的,从一个小点放大开去,然后越来越真切地走近故事核心,越来越看到诸多复杂而细腻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关系,整个故事从整体到细节都呈现出奇妙的因果关系。就好比一个无所不能的宇宙摄像机,可以随意捕捉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何人一瞬间稍纵即逝的表情。

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能影响整个故事的发展,每一个附属人物的介入都有可能延续或阻碍整个计划。诸多细小设计,既制造了悬念,又凸现了人物。个人性格的闪光点或者致命弱点,更是影响到故事大局的关键。

表达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如何表达。

危机就要扑灭的时候,突然暗藏的一个小的火种出现又会爆发出新的火灾;相反,危机正在来临的时候,突然暗藏的一道人性的光芒出现,也可以化解危机。 编剧的权利要一直把握在手,控制整个大局。

对于情感剧,编剧的真城投入比刻意地设计情节冲突更重要,也更好使。真诚就像一把刀子,扎到哪儿哪儿就会出血。

上帝总是把你玩弄个差不多了,把你的自尊心也伤个差不多了,最后才恋恋不舍地把灵感丢给你。

故事核一定要简单,最好一句话就能概括下来,而整个故事由着这一核心发展得却越复杂越好,曲折离奇、抽丝剥茧。

农村题材的作品往往表现的是人类最最本源的东西,最基本的简单的生存元素;面对农村题材,如果抛开了那些所谓深层的主观思考,反会使故事更具人性化。

好的故事总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世上的坎坷困难和坏势力看起来是那么强大不可一世,然而真善美一出现,力量则更强大,关键时刻会突如其来给主人公极大的支持,令其坚定的信念得到极大的回报。

《越狱》好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对道具的无限夸大,道具支撑了剧情,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每每处于绝境,迈克总会想到一个特别的办法,在实施这个办法的过程中,他却又遇到新的阻碍,然后他又会想出另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阻碍。在这些困难解决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善与恶的对抗,会有极大的危险和牺牲,过程艰难得匪夷所思,不过请观众放心,迈克不管付出多大的牺牲,总会把障碍解决掉的,解决了之后他会成功地与下一个程序接洽。不过刚刚进下一个入程序,新的障碍又出现了,似乎全世界的人都在怀疑迈克,都在跟他对抗,唯有他那不屈的信念和神奇的想象,让他屡屡绝处逢生、峰回路转……

如此高水准的设计,在中国甚至日韩的电视剧里几乎从未有过,然而在美国却比比皆是。

作家切身深入现实社会的能力可能比正常人要弱一些,但作家对社会的感悟却常常比正常人要深刻很多,他作品中反映的应该就是比正常人强的那部分才对。

《24小时》第五季里,故事开始不久就抓到了凶手,根本不给总统回旋的余地,这等于编剧在给自己出难题,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设计非常大胆,极致化地把故事往前推。编剧们不以拖延危机的解决为卖点,而是在原来的线索上重新制造危机,显示了极大的创作自信。

在影片里,如果你感到本来很精明的人物突然变得像傻子一样,这可能就是编剧抢戏。因为他故意设计让人物乖乖地跟着主情节线走,而忽略了人物的统一性,主人公因此失去了人格魅力,失去了色彩。

编剧抢戏,为了故事叙述的出人意料而牺牲了人物原有的气场,故事也会显得刻意、滞涩。人物气场在,故事再旧再老套也好看;气场不在了,人物再独特也引不起观众的兴趣。

韩剧的每一个人物在每一个场次,人物彼此的关系都在发生着微妙的递进,这种递进是通过人物的台词和行为来展示其内心世界的细腻变化,使有限的几对人物关系呈现出极度的复杂化。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韩剧的情节密度其实还是蛮高的,也包括那些慢节奏的韩国家庭剧,只不过人物间大大小小的冲突都掩藏在大段大段的台词里了。

美剧的水准总体来说要高于亚洲,但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太容易被忘记,《越狱》、《CSI》、《迷失》、《24小时》,这些让我们欲罢不能的经典,用不了一个月,甚至仅仅看完数日就会把剧情忘得一干二净,再去回想,只剩下几个主要演员的形象在脑海里闪烁。然而那些相比之下并不完美的亚洲电视剧《悠长假期》、《冬季恋歌》、《渴望》、《对不起,我爱你》,甚至二十年前的那部《血疑》,都历久弥新,无论人物还是故事,都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依旧鲜活生动。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是因为美剧里充斥了太多的游戏感、设计感,过于注重编剧智慧过于强调事件惊奇,而忽略了人文内涵;美剧过多地描写极端化的人性,而忽略了常规化的世俗人情,让我们觉得精致而不温暖,震撼却不可亲。

* 存在的本质就是冲突。戏剧冲突是故事这辆大卡车的汽油,缺了冲突故事就没法走了。

*情节的设计不要速生速灭,刚一出现没多久就炸了,这不行。得沉住气,要把它使足了再炸,发挥其最大的戏剧张力。

*故事必须要有发展、推动,每场戏都要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不能原地踏步,如果很多戏删掉了并不影响故事的叙述,那就证明这些戏是水戏。

*在情节设计上忌讳太白的处理,忌讳一下让观众看出编剧的意图,看出人物和事件的走向。要学会利用反向思维,将故事做成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在一切可能都排除了之后,那么不可能也就成了可能。

*台词要尽量生活化,有情境感。忌太文,也忌太闹。什么人说什么话,忌千人一辞,千人一面。

* 三翻四抖!说东走西!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讲故事忌太常规太俗套的设计,不但情节戏,感情戏更应主意,不要平铺直叙,一味泛滥煽情。应该注意反着走,冷煽情。要舍得让观众暂时误会剧中主人公的言行。

*讲故事不要太顺拐,要拧着走,让所有人都“逗”起来,戏剧感伴随始终。

* 可以把几件事放到一块说,没必要先说完这事再说那事。完全可以一起说,关键是要找出这几件事之间的必然联系来。

* “拧”——彼此有联系!“顶”——节奏铿锵!“省”——惜墨如金!

* 故事第一,人物第二!

* 事件越丰富越复杂越好,枝繁叶茂,节外生枝,然后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拧成一股七彩的绳,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和因果关系。

* 要时刻有设置悬念的意识,悬念并非悬疑剧恐怖片的专利,任何一个剧本都有设置悬念的必要。琼瑶的绝大多数小说不就是爱情加悬疑吗?悬念是故事这道川菜的麻辣味道,是调动观众吸引力的重要元素。故事有大悬念也有小悬念,悬念破解时自然有欣赏快感,但如果悬念设置本身也有娱乐性和审美价值则就更好了。不经心的小镜头小动作小道具都可形成悬念,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些悬念和伏脉在关键时冲天而起,在观众毫无准备时突然揭示真相凸现人物深化主题,会让故事变得更加刺激,让观众在创作者的智慧中得到享受。

* 只要你能写好一部戏,就意味着你能写好一百部戏。一般人都认为陌生的题材会阻碍编剧的创作,其实这根本不是问题。真正会讲故事的编剧可胜任任何的题材。如需专业知识和生活常识,可用查资料、体验生活、采访来弥补,影视毕竟是娱乐不是科研项目,它研究的是人物关系而不是技术调查报告,不要被题材的专业性吓倒,大胆地写就是。

* 当编剧必须要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吗?不,这完全是个误区!想当编剧,只需具备讲故事的能力就可以。甭说你不懂文学,就算你没文化一样可以当编剧。小时候最爱听姥姥讲故事,那些生活的琐事一经姥姥之口就变得生动曲折惊心动魄玄妙盎然,姥姥其实就是最最出色的编剧,如果把她的话记录下来,再稍加调整就是一个完美绝伦的剧本,而姥姥从来没上过一天学。这些会讲故事的老人在民间其实大有人在。可见编剧并非阳春白雪的行当,可见讲好故事才是编剧的根本任务,那些不断在剧本的文笔修辞上费脑筋而忽略了故事叙述技巧的人是最最愚蠢不过的,那是秘书就能干的活儿。对一个剧本真正贡献“干货”的是我姥姥那样的人,而绝不是整日沉迷文字的那帮搞文学的家伙!

剧本是视听艺术,小说是文字艺术,二者的核心原则大相径庭。相比而言,剧本离评书和单口相声反倒更近一些。

来源:拍电影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