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QQ浏览器·看点

 阴影中游动的鱼 2020-05-28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母爱就其本质是:

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得到母亲的爱,因为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只有体验过这种母爱的人,才会相信这种爱是不需要自己去赢得的,是不需要自己去费尽心思得到的,也不用为此付诸太多努力,也才会相信,自己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而不是其他任何原因,自己也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而当一个人需要为这种本可以无条件得到的爱付诸努力时,她就离开了那个爱的乐园,成为了一个在爱方面匮乏的人,变成了一个爱的打工者。

“既然我得不到,那我就不要了吧,我自己也可以做好每一件事,我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既然你不主动给我,那我也不向你表达我的需求了,因为说了也不一定会得到的,如果你再伤害我,我就在我的盔甲上再加上一层。”

这是缺爱的人最容易陷入的死循环。

在童年时期,一个人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和爱,可能是父母动辄爆发的一次次争吵,可能是父母对你漠不关心的态度,可能是父母对你太过严苛以待的约束,可能是父母偏心的爱和关心的给予,这些都有可能造就一个人的缺爱。

内心就会形成一个“内在小孩”,而就像那句话说的,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个“内在小孩”一旦出现,就会不休不止缠绕着你,轻易不离开,在你身边阻碍着你和他人之间建立信任和正常沟通。

这个内在小孩会使你敏感、多疑、患得患失、过于害怕他人的看法、虽然共情能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都比较好,但也会过于害怕自己某句话某种行为不恰当,他有着可操纵的线,无形中操控着你的人生。

这种性格缺爱的人,因为小时候缺乏情绪需求,碰到恋爱就会暴露得一览无遗。

有一个词语叫做物极必反,太过于害怕恐惧一样东西的时候,为了避免那个结果,你的行为一定会路走偏锋,比如太过于害怕被抛弃,就一定会反复确认自己是否具有被抛弃的可能性,在这个反复验证的过程中,折磨着自己,也折磨着别人,你都会受不了自己这种状态,更何况别人呢?

这是因为自己没办法说服内心那位内在小孩,所以他就会闹,你为了保护他,只能次复一次进行死循环。

“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从前的事就不要太在意了”“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

人们总会试图用这种说法来劝说,但其实颠倒了解决问题的顺序,如若真正要着手解决这种情绪缺口,一定要先不在意,才可以做到淡去。

你要直面过去的痛苦,就算是撕开伤口也好,好好看看过去的一幕又一幕,好好看看那一样又一样,那些你曾渴求却无法得到的,那些你曾害怕却仍旧发生的,那些你曾自我安慰的一个个夜晚......

当“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偏偏是我来承受这一些?为什么别人的家庭圆满,就我的家庭有缺口?”这些问题在你这不会像毒品一样纠缠着你时,只有这些痛苦再无法在你心里掀起多大波澜时,方法才能生效。

劝说不会让人改变,唯有痛苦才会。

而只有这些痛苦对你而言不值一提时,你才会放下寻求弥补的方法,才能从这种深渊中脱离出来,才能解决一切你所描述的“刚开始就特别上头,只想对他好,想成为他的唯一,太过于约束对方的自由,控制对方”这一系列问题。接受了这些过去后,你才会让这些事尘归尘土归土,才会不再期望有任何人或事来改变这一切。

所以我说,如果第一步的“接受”不做好,不要再去在意那些“沉没成本”,否则做什么都是白搭。

塞德希尔·穆莱纳森在《稀缺》一书中曾提过:一个人越是缺乏什么,越是渴望什么,反过来会加剧这种缺乏,至少是维持这种缺乏的状态。

而在书中塞德希尔·穆莱纳森也给出了答案:

“贫穷和匮乏,会让人视野狭窄,看不到除了你所缺乏的目标以外的东西,如果人的整个生活只为了钱或者爱而运转,反过来就会加剧贫穷和缺爱。”

所以要做的是:

“放下你的穷人心态,拓宽你的视野,不要再聚焦在过去的得失,将注意力分散到其他重要的事情上去,让自己均衡发展。”

解决稀缺的根本,在于忘掉稀缺本身。

只有内心对自己充满肯定,喜欢自己,珍惜自己的价值,懂得升级自己的价值,提高对自己的认同,明白这种认同不是只通过他人的评价,才不会一味沉迷于无谓的情绪中。

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不再把精力都放在获取别人好感和迎合他人牺牲自我上。

其实世上皆是幸福,不要只盯着一束花,当你看向花园时,就知道,花香是时时刻刻都可存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