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蝶语 :在五月邂逅枇杷

 老鄧子 2020-05-28

在五月的兰州,走过繁华的夜市,看到有人整车地兜售一大堆黄澄澄的枇杷,不由止步车前,继而心生喜欢。
      

在冬天就看到有这样的枇杷在集市出售。在匆匆上、下班途中,也未曾细细研究,只是眼角余光触处,但见一车黄灿灿的鲜果,如刚刚上市的鲜枣大小,只是那不是枣子特有的那种鲜嫩的绿和耀眼的红,而是一种金光灿灿的黄罢了。那颜色,那风韵,不禁让人心动,也有了一丝想要一尝为快的欲望。
     

但是我一直沒有去买一枚诱人的枇杷。一来从未吃过,不知其味,也不知是否会吃得惯;二来上、下班途中总是来去匆匆,加之冬天又有其它种类的水果大量地上市,也就渐渐忽略了那些偏于一隅的枇杷,它们只是这条街上众多水果中的一员陪衬。
      

听说枇杷本身生于南方,其果实具有止咳生津润肺之功效。虽然果实不大,也不算是什么名果之流,但其色泽金黄明亮,又功效奇特,虽为水果中的小家碧玉,倒也获得了许多民众的真切喜爱,于是便拥有着许多许多的粉丝和食客。
      

而我喜欢枇杷,是因为喜欢一篇文章——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那时年少,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安然与恬静。喜欢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喜欢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那种淡淡的忧伤与一种人生的无奈,那种寄情山水,笑傲江湖的顿悟又让人深陷其中。我常常埋头伏案,一遍又一遍地细细品读,也常常两眼明亮地掩卷长思……后来,我又喜欢上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现在想来无疑于一篇随笔,记录了一些平常的生活小事。却那样地感人,直击心灵深处。谁不曾有过那样的经历,直面过那些往事啊!那是我们生活过的地方,有我们耳鬓厮磨的亲人,印刻着我们成长的足迹。然而,随着时光远去,那人不在,岁月渐陈,时光的影集便聚集于心,而且,只会越来越清晰。
      

文中提到了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更增添了一丝无奈和悲伤,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百度上说:“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又看了他的生平,始知其人一生坎坷——少年丧母,家境日益趋下,过早地领悟了人间疾苦,于是少年发愤,后来学富五车,文章精妙却科举不顺,仕途艰辛……原来又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枇杷原是一种平常的水果,长相也不算出众,更沒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茘枝来”的传奇,但它也小家碧玉般地生长民间,散落红尘,又有一些药理上的功效,便造福于民,获得一些芸芸众生的喜爱。
    

植一棵枇杷树,便是植一种生活,集希望与爱一身,于一棵树。植树的亲人不在了,但树依然挺立庭中,在那些月明星稀的夜晚,有风轻轻吹过,绿叶微语,果实香甜,让观树的人,泪湿了衣衫。
     

在五月买一袋金黄金黄的枇杷果,带回宿舍洗净,剥去薄薄的外皮,那金黄金黄的果肉,那样多汁,又那样香甜……
     

想起了《项脊轩志》,想起了文中所写的枇杷树。我想:那亭亭如盖的,不光是一棵枇杷树,还有一种日益疯长的思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