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洗耳,人文精神之源头

 青青雨04101164 2020-05-28

故乡汝州,位于嵩山之南,尧山之北,颍水之阴,汝水之滨,地接洛阳、南阳、平顶山、许昌,受河洛文化浸淫极早极深,“鹳鱼石斧陶”出其间,古称“汝旁化国”。

汝州城,在民国时期,尚称“洗耳镇”。城中有一条小河,源自嵩箕山脉,小河弯弯向南流,哗哗啦啦,穿越汝州城而注入北汝河……

关于洗耳河,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相传五千年前,先民们推举智慧超群又勇力过人的尧做了天子。尧受命以来,为不负众望,而殚精竭虑,率先民烧荒屯田,建设家园,驱除猛兽,敬神事天。尧整年卧不暇暖,瘦骨嶙峋,体无完肤,蓬头垢面,可见这位天子是多么辛苦了。

尧听到臣民议论说,岘山之北,嵩山之南,豫州腹地,颍水之滨,有一个贤人,名叫许由,帮助当地的人民安家立业,很有才德,也享有很高的威望。尧听了,想:许子比我更有才干和道德,应该请他来作我们的九州长,治理天下,造福万民。

尧于是按图索骥一路寻觅而来。一路果见五谷旺盛,瓜果璀璨,屋舍俨然,人民安乐。他打听许由的行踪,人们都乐于跟他说话,赞美许子,然没人说得准许由会在哪儿。许由本来就行踪飘忽,因为不愿见尧,四处躲藏,然最终还是在箕山之上让尧找到了。因为尧太执着了,非见到许由不可。尧的一双赤脚还血迹斑斑,面容忧戚。

尧见到许由,非常高兴,但他身为九州长,肩负天子之命,不能给许由稽首,便深深作了一揖,请求说:“大贤大德的先生啊,您听我说几句话好吗?--太阳出来了,而小火把还不熄灭,不是太不知趣了吗?天上降下了甘霖,而有人还在提水浇地,不是徒费力气吗?先生啊,您只要肯站出来作天子,天下自然就会祥和安宁了。我请求您代替我的职位。为了天下苍生幸福,您就答应我吧?”

许由这时才徐徐转过身来,说:“尊敬的天子啊,你治理天下这么多年,也很有些效果了。你现在让我来替代你的职位,岂不是让我侵夺你的名声吗?我怎么会做这种名不符实的事呢?我的君主啊,请回吧,即使厨师不做饭,掌管祭祀的人也不会代替他做的。”

许由说罢,转身飘然而去。

尧知道了,许由这次是故意让他撞见,不让他再白白地到处寻找的。

尧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我实在是没有办法打动他呀!

尧就怏怏地回去了……

许由逃难一般急急匆匆地向南而去。他来到汝、颍之间一条清澈无比的小河边,跳进河里,使劲地搓洗自己的耳朵。

河两岸碧草青青,鲜花盛开,蝶戏鸟鸣。水底七色斑斓的鹅卵石光滑柔腻,变幻出一幅幅生动的飘带。

恰巧这时,一个一向在构木为巢的大汉,即巢父,头戴一顶大草帽,身后牵一头水牛,施施然而来,看到许由的奇怪举动,好生蹊跷,就问是何故。

许由告诉他:“尧找到我,想让我代替他天子的职位。他的话弄脏了我的耳朵,我来到这里,要把耳朵洗净。”

巢父听了,说:“你的耳朵把这里的水弄脏了,我的牛也不能在这里喝水了,我要到上游去,让牛喝干净的水。”

巢父牵着牛,沿小河逶迤向北走,经过一片柳林又经过一块竹园,走了足有五六里地,来到一棵大槐树下,才把他的牛牵到了河边去喝水。

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第一》有言:“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许由洗耳的故事传说,由来已久。由此衍生出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洗耳恭听”。

对许由洗耳的典故,后世不断有人作出各种解读。

据明代正德《汝州志》记载:

“巢父井,在州西关街南,其傍有许由庙,相传井有八角,上有柏树三株,凌霄花缠绕其上。故谚云:汝州城西八角井,一柏一树凌霄花。井久湮塞,为居民所侵,弘治癸亥,夏雨涨水,洗耳河边冲出一石,刻宋绍圣四年赤城罗适题巢父井亭诗:

泊然巢一枝,常静不待息。

天地存遗井,聊以见清德。

窥者见尔心,饮者养尔力。

何为病夏畦,俯仰无惭色。”

北宋名相晏殊(公元991-1055年)也曾有《巢父井》诗:

“禀生值尧年,率性在庞厚。

安巢一枝上,岂曰鹑居陋。

颍波人洗耳,曾不污牛口。

谅兹耕来暇,凿饮隈林薮。

……”

提到许由洗耳、巢父饮牛的典故,从古到今的人们大都盛赞许由、巢父的清高节操;但也有不以为然的。韩非子《五蠹》中就认为,当尧之时,做天子、九州长根本就是一件苦不堪言的苦差使,天灾人祸,困难重重,故而许由坚辞不受是怕受累,并不值得称赞。

但是,可以说,许由坚辞不受的态度,足以证明他的谦虚,他的自知之明,他的不虚荣。这种智慧仍是很难得、很可贵的。

到了当代,许由、巢父的这种精神,被人重新认识和解读。著名作家张承志的《清洁的精神》一文(原载《十月》一九九四年第一期总第九十一期)中写道:

“那是神话般的、唯洁为首的年代。洁,几乎是处在极致,超越界限,不近人情……它是一个重要的、古中国关于人怎样活着的观点。”

“四千年的文明史都是从那个洁字开篇,我不觉得有任何偏激。”

在这篇风云激荡的《清洁的精神》中,张承志作为今人,再次激动不已地讲述了许由洗耳的故事。然后,他写道:

“长久以来滋生了一个印象。我一直觉得,在中国的古典中,许由洗耳的例子是极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品味这个故事,不能不觉得它载道于绝对的描写。它在一个最高的例子上规定洁与污的概念,它把人类可能有过的原始公社禅让时代归纳为山野之民最高洁、王侯上流最卑污的结论。它的原则本身太高傲,这使它与后世的人们之间产生了隔阂。”

那么,为什么说“洗耳”是“人文精神之源”呢?因为:

“箕山许由的本质,后来分衍成许多传统。洁的意识被义、信、耻、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使中国人长久地自尊而有力。”

因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爱、敬、羞、恶、仁、慈、悲、悯、喜、怒、哀、乐、忧、思、畏、恨等等,都源自“洗耳精神”--洁的精神。

清泉洗耳为洁,上游饮牛为洁,杀身成仁为洁,舍生取义为洁,言而有信为洁,为爱殉情为洁,泥而不染为洁,贫贱不移为洁,威武不屈为洁,不受嗟食为洁,不媚权势为洁……

今天的洗耳河,已然不堪洗耳。然河两岸杨柳依依,依稀有上古遗风;精神清洁高尚之士,也可谓代不乏人。

饮其流者怀其源。今人当高擎“洁”的旗帜,生生不已,将“洁”的精神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辉增大地,光耀古今,泽被后世。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