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仕强:亚里士多德对中道的解读

 鸿凯泰收藏 2020-05-28

知行合一,修己安人

儒、道两家的思路,都在阐扬“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妙。这是我们中国人都很熟悉的。

儒家倡导“执两用中”——凡事执其两端,善用自然现象的矛盾(阴阳),而又不使其偏于任一极端,避免“过”与“不及”的弊害,能用其中,以获得合理的平衡点。

道家主导“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在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中,领悟“扩张太久必将紧缩、强盛太久必将削弱、流行太久必将废弃、依赖太久必将夺取”的“征明”(事先均有些微可预见的征兆),来因应无穷变化的人生。

实际上,在西方众多的哲学家之中,也有一位被批评为“中庸得几乎过火”的亚里士多德;他探究天地人的根源,通透古往今来的变化,拥有后期西方哲学家所缺乏的宏大气魄。他认为“过度”与“不及”都属于恶,唯有合乎中道才是良好德行。

他进一步阐明:

鲁莽和怯懦之中为勇敢;

放纵和拘谨之中为节制;

吝啬与挥霍之中为慷慨;

矫情与好名之中为淡泊;

暴躁与温吞之中为温和;

奉承和慢待之中为好客;

吹牛与自贬之中为真诚;

虚荣与自卑之中为自重;

谄媚和傲慢之中为友谊;

羞怯和无耻之中为谦和;

嫉妒与乐祸之中为义愤;

戏谑与木讷之中为机智。

他所说的这些,听起来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大致相同。相信我们看了,也会获益良多。

倘若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中西文化能够充分交流,人类的沟通就必然更加顺畅。然而,上天不允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同样也是居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要求。以保持人类文化的多元性,避免同质性过高而丧失交互作用的功能。人类才能生生不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