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门第三代拳照集】之四【吴公仪】(二)

 文苑书店66 2020-05-28

吴式太极拳为我国太极拳的五大流派之一,以松柔、守静、高寿而闻名,是国内外知名的太极拳拳种。其源于杨氏太极拳老架(小架),经过吴全佑始祖和第二代弟子吴鉴泉、王茂斋、郭松亭等人的修订发扬,从北京开始传播,逐渐盛传于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以香港为中心的澳门、东南亚各地,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并称为吴式太极拳的三大传承中心和传承体系。

北京为吴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全佑祖师师从杨露禅、杨班候两代宗师,再经第二代弟子吴鉴泉、王茂斋、郭松亭、刘彩臣、刘恩绶、英杰臣、齐阁臣、夏恭甫、常远亭等共同开拓,形成了当时北京地区的主要太极拳传承体系。1929年,由吴公仪校正、吴公藻编著的门内第一本同门录《太极功同门录》正式出版,吴式太极拳(太极功)门派雏形已现。

1928年,吴鉴泉宗师移居上海后,北京吴式太极拳以王茂斋郭松亭宗师为首,继续传承,王茂斋宗师弟子王子英、赵铁庵、修丕勋、王历生、杨禹廷、曹幼甫等与吴鉴泉宗师弟子吴图南、徐致一、吴桐、葛馨吾等,在京、鲁、东北、绥远、西北等地传播吴式太极拳,为吴式太极拳的发扬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庞大的传承体系。民国时期成立的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和1982年成立的北京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为其主要组织。

1928年,吴泉宗师应上海市政府、精武体育会及社会名流的邀请,携家眷弟子南下上海传拳,其子吴公仪、吴公藻,女儿吴英华、女婿马岳梁,外甥赵寿邨于森,家侄吴耀宗及弟子金云峰、金寿峰、马普安、杨孝文、郭启通等在上海广为传播,并及无锡、苏州、杭州、长沙等地,吴泉宗师设鑑泉太极拳社于沪上,传拳授业有教无类,上海遂成吴式太极拳主要基地。上海鉴泉太极拳社近80年的历史,见证了吴式太极拳在上海的传承。

1937年,吴鉴泉宗师携子孙经长沙南下广州、香港等地,于香港成立鑑泉太极拳社。1948年吴公仪定居香港,成立泉太极拳总社,广传太极拳至澳门、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各地,形成以香港为中心、以吴公仪式方架太极拳为基本拳架、以吴家家族为核心的吴家太极拳传承体系。吴家第三代吴公仪、吴公藻,第四代吴大揆、吴大齐、吴大新、吴雁霞,第五代吴光宇、吴小凤等都为吴式太极拳发扬做出了很大贡献,至今已传至第七代。而吴鉴泉宗师南下时所收弟子郑荣光杨华彪等也在港、澳等地传承发扬了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源于杨家太极拳,得杨露禅、杨班候两代宗师真传,而杨班候宗师之拳法曾得武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之传,所以吴式拳法亦有武式太极拳之精髓。而1916年,吴鉴泉、刘彩臣、刘恩绶等吴门前辈,又得宋书铭宋氏太极功理法之授,对吴式太极拳理法多有助益。而吴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吴公仪,青年时代曾得杨家第三代宗师杨少侯大先生亲授,吴家门中再一次从杨家习得杨家正脉之太极拳小架技击架。

吴式太极拳经过诸位前辈的辛勤耕耘,在建国初期已发展成为了仅次于杨式的第二大太极拳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体委正式将陈、杨、吴、武、孙五家不同风格的太极拳确定为为太极拳五大流派。1958年,由徐致一编著的《太极拳(吴鉴泉式)》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成为吴式太极拳这一太极拳流派最终确立的标志。而吴式太极拳也从完成了从杨式小架到吴家太极、吴派太极的转变,最终以“吴式”统称此拳种,涵盖吴全佑祖师以下的所有传承。

吴式太极拳自清末以来,不断吸收完善,并不断向外传播,世系绵延,至今已传八代之多,弟子门人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不同时代,不同宗师所传拳架亦各有差别,但吴式太极拳特点和内涵相差不多,同中存异,异中有同,我辈门人当存南方、北方、新架、老架之异,求吴门一脉承递之同,共同弘扬传统武术,传承太极拳和太极文化

吴门第三代拳照

吴式太极拳自清末以来,世系绵延,至今已传八代之多,弟子门人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如今,鼻祖全佑在后辈弟子中,所留资料极其有限,几则逸闻,数句拳诀,如雪泥鸿爪,多有遥不可及之叹。第二代宗师,除吴鉴泉宗师有两套拳照流传之外,其他诸位前辈如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刘彩臣等,皆无更多资料存世,对于后辈来说实为憾事。而第三代诸位前辈,所留资料则较为丰富,其中多人有全套或多张拳照存世,所去不远,亦多有故事留存,给后世留下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现将笔者所搜集珍藏之吴式太极拳第三代前辈的拳照陆续分享于此,以飨同门和同道。

吴式太极拳第三代前辈留下拳照总体上其实也并不很多,整套拍摄者据整理者所知,有杨禹廷、吴公仪、吴英华、吴耀宗、徐致一、马普安等,而整理者所搜集的拥有十张以上的有十三位,分别按出生先后排列如下:

杨禹廷(1887)、徐致一(1892)、吴桐(1899)、吴公仪(1900)、马岳梁(1901)、赵寿邨(1901)、吴图南(1902)、李先五(1906)、吴英华(1907)、吴耀宗(1909)、马普安(1912)、郑荣光(?)、吴宝祥(?)。

此十三人,除杨禹廷为王茂斋宗师弟子、李先五为刘彩臣前辈弟子外,其余皆为吴鉴泉宗师弟子或门生。

此外还有出版太极拳著作时以手绘图片表示拳架者,也留下了整体的资料,如彭仁轩、葛馨吾等亦一并整理,以窥拳势大概。

后面将按照此顺序,陆续将拳照分享给各位同道。

关于吴公仪及其拳照

吴公仪(1900-1970),名润泽,字子镇,吴鉴泉宗师长子,吴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吴式太极拳“方架”开创者。

1919年,吴公仪年方20岁,即出任山东省长屈映光的武术总教练;1924年,则任职於张宗昌阵营的搏击队总教官;後任上海精武体育会教习,亦曾受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聘请,出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并任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1937年,吴公仪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社,担任社长。1942年香港沦陷后回上海,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赴港定居,恢复香港鉴泉太极拳社。1954年1月在澳门新花园举行的“吴陈比武”轰动一时,吴公仪与吴家太极拳名声大噪,海外团体纷纷致函邀请授拳,遂派子侄在九龙、马尼拉、吉隆坡、新加坡等地建立鑑泉太极拳社分社,并购买九龙佐敦道保文大厦顶楼设鑑泉太极拳总社,使吴家太极拳风行港澳东南亚等地。

吴公仪曾得杨少侯先生亲传杨家太极拳小架技击架,拳架与其父吴鉴泉宗师有别,后世称为“方架”或“关节架”。方架为香港吴家后人所习、所传之标准架子。1980年,吴公藻在香港增补修订再版其1935年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上编)》为《吴家太极拳》,书中附录了吴公仪方架拳照108张。这也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整套的吴公仪的拳照,拍摄年代不详,这108张也是吴式方架太极拳的代表拳照。


关于吴式太极拳“方架”

吴式现在门内所称的“方架”都是源于吴公仪前辈的。吴公仪年轻时曾在杨少侯家中得杨少侯先生所传杨家小架技击架,后与家传太极拳结合而成吴式方架。吴耀宗先生是吴公仪方架首传者之一,他曾说过两句话:“方架是杨少侯传给吴公仪的小架技击架”;“方架是杨少侯所传和吴鉴泉家传太极拳理法的融合结晶。”

吴鉴泉宗师在世时,嘱咐吴公仪暂时不可外传,让其等自己去世后再传。所以1942年吴鉴泉宗师逝世后,吴公仪才开始传授这套架子,最早称为“新架”,把吴鉴泉所传架子称为“老架”,也称为“方架子”,将吴鉴泉的架子称为“圆架子”,这是吴式门内方架、圆架的分野的开始。上海鑑泉社马海龙名誉社长曾说:吴家太极拳有种,一种是吴鉴泉式,一种是吴公仪式。

吴公仪方架的传承体系主要有四个:一是首先传给其师兄弟赵寿邨、吴耀宗等,继而又传给郭启通、杨孝文等师兄弟;二是其在上海的弟子或学生,如裴祖荫、丁德三、丁晋三、李仁柳等;三是1945年纪子修前辈弟子张达泉先生到上海后,经吴鉴泉夫人葛吉勋主持仪式,让其拜到早已去世的全佑祖师门下,吴公仪代为传授吴家拳术,所传即为方架。张达泉前辈在上海传人众多,著名的有戴英、缪福度、呼玉堂等;第四,1948年吴公仪定居香港,香港鑑泉太极拳社所授拳架也以方架为主,吴鉴泉宗师1937年赴港所收弟子如郑荣光、杨华彪等前辈,亦得吴公仪方架传授。

吴公仪所授方架,由于所传早晚不同,架子略有差别,称呼也略有差别,但理法基本一致。香港称为方架子或关节拳,也成为国际标准套路;其他传承的一般都称为方架、方拳,也有称为公仪架。

吴公仪拳照

(待续)






承三丰祖师道脉 得杨家两代真传

合杨武两门精粹 熔宋氏内功一炉

吴式太极拳传承

致敬吴式太极拳先贤前辈

条集吴式太极拳理论经典

研习吴式太极拳体用理法

弘扬太极拳法和太极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