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者”是如何炼成的 | 美国著名收藏家安思远的收藏之路

 叠书山房 2020-05-28


  引言

  随着布伦达治先生、赛克勒博士、大维德爵士、安思远先生等世界大藏家的离去,一个西方收藏中国艺术的时代行将结束。2014年8月3日,美国著名的中国古董收藏家安思远先生与世长辞。安思远的去世和他藏品的拍卖,不仅给“纽约亚洲艺术周”带来了一场中国艺术盛宴,而且也为中国艺术品投资人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中国艺术收藏的机会。作为美国及整个西方艺术界公认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安思远的去世,不禁让人们惊叹他博雅的艺术收藏,也让人们去思索:究竟这位中国古董教父、收藏界的王者是如何炼成的?


  人物档案安思远

  安思远(Robert·Hatfield·Ellsworth),纽约知名古董商兼收藏家,原苏富比教育学院中国区首席代表、资深艺术品市场顾问。1929年7月13日出生于美国。从小就对收集物品感兴趣,从收集中国邮票开始,逐渐进展到收藏鼻烟壶,1960年开办安思远高德画廊经营古董生意,并逐渐成为最具权威的国际亚洲艺术古董商。他是美国及整个西方艺术界公认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有“中国古董教父”之称。

  安思远其所藏的古家具、中国书画、碑帖、文房等艺术品均属馆藏级文物,并先后出版有《中国古家具》(1971年)、《中国近现代书画1800-1950》(三卷本,1987年)等书。安思远对中国近现代的书画也情有独钟,1993年,纽约苏富比就曾为他收藏的近现代书画举办专场拍卖,其中不乏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等人之作。在碑帖藏品中有《宋拓晋唐小楷》十一种(传“越州石氏本”)、《淳化阁帖》最善本四卷、宋拓《怀仁〈圣教序〉》、宋拓《怀素草书〈千字文〉》、水拓本《瘗鹤铭》、明拓《天发神谶碑》、明拓《礼器碑》、未断本《曹全碑》、旧拓《石鼓文》等。文物出版社1996年曾出版过《安思远藏善本碑帖选》,安氏一生收藏的碑帖精品多在其中。

  安思远热衷于公益事业,多次捐献文物,并促成了《淳化阁帖》回归祖国。20世纪90年代,安思远在香港成立了抢救安徽古民居的基金会,并带头捐款;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大多数中国藏品皆由他捐赠。1985年捐赠给弗利尔美术馆的一批260件中国近现代书法、一件13—14世纪印度铜牛像,曾捐赠部分珍藏给耶鲁大学博物馆。2000年他发现自己在港澳购买的一尊武士浮雕是被盗文物后,主动无偿捐赠中国政府。2002年,安思远又将一件西周青铜器“归父敦”送还中国,和那尊武士浮雕一样,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安思远是美国及整个西方艺术界公认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安思远经营和收藏的门类颇多,几乎可以建立一家小型博物馆,被称为“中国古董教父”,他因对明式家具收藏颇具建树,又被称为“明朝之王”。

  2014年8月3日辞世,享年85岁。

  透视安思远先生的收藏之路有三个最为重要的方面。他首先专注于一点,即明朝家具,而后兼及陶瓷、书画、雕刻等等方面。安先生的最大特色或许很多艺术评论家并没有注意到,他是成套收藏,以藏养藏,就是通过买卖藏品所获得的利润来支持收藏事业。安先生立意高远,他热衷公益,促进学术,这不仅为他带来了声誉,也展示了他的境界与追求。


  专注一点兼及其他

  安思远先生的收藏开始于明清家具,他和王世襄先生被认为是明清家具收藏与研究方面的泰斗,正好是一中一西。王先生的收藏如果是基于一个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追求与热爱,那么安思远先生就是对遥远的东方艺术的好奇、理解和对文化价值本身的虔诚信仰。

  安思远先生,从中国古代家具开始,做精做透。他的故事甚至要从一张中国邮票开始,这个小小的世界给了他一个更大的世界——中国艺术的境中天地。据10年前就结识安思远的佳士得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主管罗拉说,安思远从小便有“淘宝”爱好,4岁时他就收集了第一枚中国邮票,这张邮票具有的异域风情让他觉得非常好奇。他像猎人一样去找东西,并且知道什么才是高质量的东西。青年时代他便着手收藏跟中国或亚洲有关的藏品。上世纪60年代,西方人对中国艺术品认知甚少,安思远却前瞻性地进入了该领域。“他帮西方人欣赏中国古代艺术,将中国明清家具带到西方,并将中国近现代绘画,比如傅抱石、齐白石和石鲁等艺术家作品,带到此前未曾听闻的西方人跟前。”罗拉说,1985年,安思远将超过400件中国书画作品捐赠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促成其首度永久馆藏。

  安先生对中国明清家具的收藏,在那个时代,古玩界普遍认为,家具只是生活用具,是工艺品不是艺术品,但是安思远意识到,这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一个空白点,于是他开始精心研究明清硬木家具,并择机购入。1971年,他出版了专著《中国家具:明清硬木家具实例》,比著名藏家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赏》早了14年,大大推动了西方人对于中国古代家具的认知,甚至引发了西方明清家具的收藏热潮。安思远因而也被业界称为“明朝之王”。他不仅出版了多部著作,而且与中国艺术家、研究者往来频繁。最重要的两个人是王方宇和庞耐。这两个人为安思远开拓了广阔的收藏思路和藏品。安思远这个名字就是他就读耶鲁大学时,指导他晚清书画研究的王方宇起的。王方宇不仅教安思远中国艺术知识,还教他为人为商之道。而庞耐则给予安思远资金和渠道支持,让安思远有更多机会去了解中国陶瓷、家具和绘画等,以及日本、印度、泰国等亚洲艺术。很快,在他建立了专业声望之后,他的收藏开始走出家具,一方面一步步地去向艺术“剥笋子”以求得真谛,另一方面也去向外拓展收藏领域,颇有中国画中的“晕染”的效果。


  成套收藏以藏养藏

  安思远首先是一位古董商人,这一点是他后续一切收藏战略的原初定位。安思远对于中国近代书画的关注,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他老师庞耐带他入行的。庞耐40年代就开始喜欢齐白石,而安思远却没有走老师的路,以安思远的商业思维,当时的齐白石作品价格已经非常贵了,而与其几乎在一个水准的石鲁,作品价格非常低,于是,他在80年代来到中国大量购进石鲁作品,其独特眼光成就了安思远自己的书画收藏体系。这个例子最为重要的是,他拥有自己的商业思维——买有价值的潜在增值品。但是,他绝对不是凭借一些小道消息,或者人际关系的信息网络,而是拥有一个长期经验、积累以及独到的判断框架,在这个框架里,他始终认为要“成套收藏”,要致广大而尽“精微”。成套收藏的最为重要的智慧就是,一旦看中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某类艺术品,就开始全方位的收藏和了解,而后等待价格上升之后,只需卖出一两件艺术品,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作为一位大古董商,安思远深谙以藏养藏的秘诀,并乐意与其他藏家分享自己的独特经验:如果你要购买一个人的藏品,就要把他的藏品全部买来,挑其中最好的1/3留下,剩下2/3卖掉;第二,自己手上要留有现金,这样才能吸引其他古董交易商把最好的东西先拿来。前者是提示把精品留下来,后者是告诫不要让好东西擦肩而过。例如,从碑帖收集来说,他的藏品可谓是精中之精,也不愧是the King of Kings,他收集的碑帖藏品中有《宋拓晋唐小楷》十一种(传“越州石氏本”)、《淳化阁帖》最善本四卷、宋拓《怀仁〈圣教序〉》、宋拓《怀素草书〈千字文〉》、水拓本《瘗鹤铭》、明拓《天发神谶碑》、明拓《礼器碑》、未断本《曹全碑》、旧拓《石鼓文》等等。可以说,因为没有他人可以竞争,也没有其他藏品具有这样的综合价值,成套收藏、系统研究,以藏养藏就成为安思远从一个普通藏家晋升为一代王者的核心秘密。


  热衷公益高瞻远瞩

  安思远热衷于公益事业,老人家立意高远,绝非仅仅是一个古董商人。这便是人生之境界,能入能出,才是真高明。据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大多数中国藏品皆由他捐赠。1985年,他捐赠给弗利尔美术馆一批260件中国近现代书法、一件13—14世纪印度铜牛像,曾捐赠部分珍藏给耶鲁大学博物馆,以答谢恩师爱丽丝·贝尼。由于他的慷慨捐赠,以及在业界的隆盛声誉,他荣任美国国家税务局艺术品捐赠审核委员会的5名顾问之一。曾任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首席代表的梁晓新说,“他的慷慨和远见,为业界称道”。

  安先生的慷慨与高义,不仅仅在于古董收藏领域,而是超出了这一领域,在他心目中,是对文化与文明的保护与思考。上世纪90年代,安思远在香港成立了抢救安徽古民居的基金会,并带头捐款,使得在之后的几年里,多座濒临倒塌的古民居得以修葺。2000年,他发现自己在港澳地区购买的一尊武士浮雕是被盗文物后,主动与中国政府取得联系,并随即无偿捐赠中国政府,后来这尊国宝级石雕被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2002年,安思远又将一件西周青铜器“归父敦”送还中国,亦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有一则关于《淳化阁帖》的故事享誉业界。在2003年,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购得《淳化阁帖》四、六、七、八卷。也正是这四卷“法书丛帖之鼻祖”使得安思远闻名于中国的文博收藏界。佳士得中国书画部专家谢飞回忆说,安思远当年买下《淳化阁帖》是接受了中国画鉴赏家、艺术品经纪人吴尔鹿的建议。“日本的藏家出价最高,但他开出1000万美元的天价,让对方知难而退。”安思远在提及当年为何将其转让给上博时说,“它属于中国,就应该回到中国。”曾参与过《淳化阁帖》购买的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馆长王立梅曾对媒体提到,“安先生问我愿意不愿意看他的收藏,这正中我的下怀,我马上表示十分荣幸。安先生领我们参观了他每一个房间的陈设,他的家几乎就是一座博物馆。在一尊依墙而立的宋代木雕菩萨前,安思远告诉她,这就是我19岁时收藏的第一件中国文物,中国艺术品以无与伦比的魅力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灵中,从此也改变了我的人生。”安思远也不止一次地对王立梅说,是中国艺术品给了我一切,我愿为中国做一些事。


  心之所安思之高远

  在纽约安思远先生的公寓中徘徊,流连,忘返,那些带有时光印迹的艺术珍品,仿佛诉说着“教父”安思 远先生的一生,也昭示着人类艺术与文明的永恒魅力。究竟是什么打动了一个人去收藏艺术品?是高昂的价格,是永恒的价值,还是一个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和证明?或许,这些因素都有,都存在。或许,安先生所陶醉和所追求的正是自我与人类艺术文明的永恒联系。那些曾经一刹那间就击中灵魂的东西,或许就是他一直与之为伴的东西。

  一个更加值得思考的是,安先生去世了,他的这些收藏也将被拍卖,被其他藏家收走,但正是其对艺术本身的执着成就了藏家本身,也成就了艺术的时间与社会价值。对东方艺术的追求与热爱,或许是他高明的商业思维的源头活水,或许是他慷慨的公益捐赠的价值依归,或许是他不断收集、系统研究的不竭动力。那是他心之所安的地方,在那里才成就了他,成就了他的思之高与思之远。他从儿时的一张邮票开始,逐渐走入古董收藏领域,在长期的艺术浸淫之下,他开始收集明清家具,并从此开始以藏养藏,系统研究,成套收集,同时做好了商业化的收藏战略,走出了一条商业与学术结合的研究、收藏、展览、鉴定、捐赠、公益的大师之路。他从一点突破,从明清家具到明清书画,从书画到其他领域,从中国艺术到东亚艺术、亚洲艺术,他的成功之路颇为值得今日中国大陆藏家学习与借鉴。在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今天,在中国藏家开始逐渐走向世界的今天,安思远的人生之路和收藏之路对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坐标意义上的,更是人格意义上的。

安思远纽约第五大道公寓



编辑 | 梁星

文章来源 | 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