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最落寞的词,短短四句,却写出了世间最深的孤独,被传诵千年

 花开无田 2020-05-26

自古以来,有无数的才子青史留名,他们或是文思斐然、或是才气逼人。古时候的读书人讲究"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读书人的心中夙愿,于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文人最"正统"的出路便是入仕为官。即便是飘逸浪漫如李太白、豪放峥嵘如辛弃疾、缠绵婉柔如柳三变也逃不过这个定律。在宋朝有这样一位千古文人,他有天纵之才,亦是追求入世,但一生之中在官场上却始终郁郁不得志,屡遭贬谪而且还越贬越偏,这个人就是苏轼!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苏轼是豪放派的词宗,那他的诗词理所应当的应该是不羁的、豪迈的。确实,苏轼的作品大多十分飞扬,但在其中有这么一首与众不同的词,它写在苏轼被贬官之后最为苦闷的时候,是苏轼作品之中为数不多情感落寞的词曲,它就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其人,千古之名

苏轼出生于眉山,因着家学渊源的缘故,幼时的他受到了父亲很好的启蒙,并且其父苏老泉为儿子起名为"轼",本身就是对儿子寄予了深厚的希望。嘉祐元年的时候,苏轼随着父亲首次出川赴京赶考,年少轻狂的苏轼在做文章的时候,自编典故应用在文中。后来,当主考官欧阳修询问苏轼的时候,他只是一句:"何必洞悉出处"便打发了当时已经为名满天天下的欧阳修。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确实在仕途上屡遭坎坷,但好在苏轼生性豁达,眼前的困厄对他来说只是红尘炼心的一部分罢了!虽然在官场上不得意,但在文坛中,苏轼一直享有盛名。无论是早就对苏轼青眼有加的欧阳修一派,还是与苏轼政见相左的王安石一派,对于苏轼的才华都是认可的,甚至于在"乌台诗案"爆发之后,连王安石都上书天子,恳请天子顾念苏轼的才情饶他一命。

其实苏轼之所以享有千古美誉,除了他的词文是宋朝文坛的执牛耳者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的那种韧性和乐观。即便苏轼在官场上屡被打压,但他从来都是不会被打垮的,苏轼一生的作品之中,确实有婉约新丽的词曲,也有备显落寞的诗词,但它们的基调归根究底都是积极的、有希望的,而不是破碎的、黑暗的。苏轼身上的这种韧性,激励了后世无数的读书人!毕竟自古以来诗文双绝的人虽然少,但总归是有的,可苏轼从来只有一个!

《卜算子》创作背景

苏轼的人生中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那就是"乌台诗案"。虽然苏轼才名在外,但在朝堂之上,他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因为在科举入仕之时苏轼倍得欧阳修的青睐,所以他便自然而然地被划归为了欧阳修的党羽。如果欧阳修后来没有和王安石产生政治争斗的话,那苏轼的仕途或许会在欧阳修的庇佑下官运亨通,但可惜的是没有"如果"。

苏轼在第一次参加完科举考试之后,接连遭受了丧母和丧父的打击,并且一连为父母守孝六年,当苏轼再次回到朝堂之上的时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那时,朝堂之上守旧派和新党之间相互倾扎,变法派因为有天子的暗中支持,所以将变法进行的风风火火,就连苏轼的恩师欧阳修也在这种情势下被迫离京。所以,回到朝堂之上的苏轼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新党人们的眼中钉。不久之后,苏轼被新党以诗词为由,诬告其在诗中包藏祸心、暗中不满天子。因为这场诬告,苏轼在狱中被监禁了百余天,虽然最终捡回了条命,但却被贬谪出京、远赴黄州。

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就是在苏轼被贬后初到黄州所做,这时正是苏轼一生之中最为彷徨孤苦的时刻。

《卜算子》品读

在这首词中,苏轼将自己孤苦无依却又清高自诩的内心表达的淋漓尽致。首先在上阕之中,以自然景物切入主题,表现出了孤寂,无论是"缺月"还是"疏桐"无不透露出凄清的氛围。下一句紧随其后,点明了时间,既表达了苏轼夜深不思眠的愁思,也侧面突出了静谧的自然环境。尾句中的"缥缈孤鸿"的意象,为本词平添了几分虚无感,互为补充、物我同一,令孤独的形象、氛围更加具体。

下阙起笔即将鸿与人同写,一句"有恨无人省"则把此人内心的孤独、苦闷全部述诸于笔端,以万钧的笔力只写自己的心境。"拣尽"两句直抒胸臆的描写了鸿的不行和幽愤。词人在这里用象征的手法借孤鸿自比,表面上是写对孤鸿的同情,实则是在写自己,暗自为自己鸣不平。词人在下阙中将自己的情感对象化,展现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匠心和高超的抒情技巧。

作为苏轼作品中难得一见的"悲观"词作,这首《卜算子》写进了千古以来失意之人的孤寂与凄苦的心境,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并且寄意深远、用笔空灵,实属是难得的上佳之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