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语文,作文不能只靠背范文,自己观察书写生活,提升效果更佳

 人生底色看语文 2021-02-08

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各种数据有作假的,一些同学的作文能力,也有作假的。

假数据撑起的是虚假的繁荣,假的作文能力,每每让一些同学面对全新的题目,感到无从下手。‍


说话得有根据。举个例子吧。

比如关于疫情的作文,就可以看到一些同学不具备应有的写作能力。
字数靠凑,内容靠抄,主题靠借,甚至连题目都挪用别人的。
猝不及防的疫情,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并没有在大家笔下得到记录,自然谈不上反映生活,更谈不上思考了。
一直以来,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突击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管用的,这从分数上能见到分晓。
但是作文,就不一样了。尽管分数不低,能力的培养却很不够。
有同学说,作文就是碰运气,如果考场上赶巧碰到了自己有感觉的文章,分数一般都不会差。
有同学说,写作文我是认真的,每一次考试都想认认真真的写一篇好作文,但总是事与愿违。
经常是,表达自我的文章,分数不高;东抄西拼的华词丽句甚至整篇的套作,分数倒是不低。
所以不少同学感到迷茫:不是不想写好,而是自己一想写就写不好,还不如背呢。
确实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多时候老师顶多教一些套路,更多的时候,无非是让学生背上10来篇范文,再三嘱托,一定要背的熟一点,上了考场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这样的招数管不管用呢?十有八九是管用的,由于范文有很大的普遍性,加上一些地方作文的考题限制的又不是很死,只要开头和结尾照应了,一般也都不会跑题。
所以,作文呢,看似语文试卷上分数最高的一道题,其实是最容易搞定的,而且效率还不低。
绝大多数的老师或者学生,对于中考作文都没有幻想,写的好不好是次要的,只要拿到一定的分数就OK。
这样来看,作文和考试很近,距离表达自我却很远。
现实也是,如此的作文离高分有一定距离,是有不少同学开始关心,语文卷别的方面都不差,如何把作文的分数拿高一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能看到,如今语文学习的状况是,别看每次作文的分数都不低,很多同学其实是不会写作文的。
这是真的。就说今年疫情爆发的时候,停课不停学的那阵子,很多学校征文,就暴露出不少这样的问题。
由于类似的题材之前没写过,在主题既定的前提下,很多同学字数是东拼西凑,内容东拉西扯,由于在家写作文上网便利,大部分作文都免不了抄袭,有创建性的展现生活表达思考的文章,极少极少。
是同学们不想写得好一些吗?
绝对不是这样的,是想把作文写好,却不知道如何能写好,甚至写不写好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都不知道如何写起。 
过后再去思考,这也并不全怪同学们,而是我们的中考作文,更多的是关注分数,至于如何真实的表达生活,反而是不在考虑之内。
所以当真正的生活扑面而来的时候,大家反而不知所措。
平时我们是怎么写作文的?除了背范文,还要经常去翻一翻作文选,上网找一找例文。
直接借用或稍加改动,多是如此。
于是600字的作文,并没有承载我们多少思考,也没有承载我们多少观察,范文只对分数负责,而不管文章中是否有自我。
范文,在保证分数的时候,提供的那些结构、技巧,漂亮的句子,很少被我们有意关注。便捷高效的同时,也使我们丧失了一些学习主动性。
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说两个建议:

1.动态化的积累素材。‍

就像上文所说,平时我们那种背诵范文的方法,其实是在押题,并不是真正的积累。积累的灵魂,是讲活学活用。
积累首先得读书,中小学阅读的书目当然要一本本读完,网络媒体的一些素材也要收集。
积累的形式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是记在头脑中的感悟。读到有画面感的文章,想象文中描绘的场景,当如在眼前。
社会生活中那些个体的事件,里面蕴含着普遍的真相,要去想一想事情后面的为什么,或者可以去想一想,如果当事人是我,或者我们熟悉的人,事情会怎样发展?
这是在内容上的储备和积累。除了关注内容之外,一些表现的手法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疫情施虐之时,一些非常流行的词句“最美逆行者”“山河无恙,人间有爱”“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除了会用,还要想一想如何用得贴切。
总而总之,要把文章的素材当成一笔资金,让其在流动中不断增值,而不是数量一定的锁在匣子里面的一笔钱。

2.从有感觉的生活写起。‍

文章要写细节,这种提法没错。但是比细节更重要的是感觉。生活中有感觉的细微之处,往往很自然的成就一篇好文章。
如朱自清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这些当然是细节描写,但是却很生动,刻画了父亲形象。不要认为它仅仅是细节,有一些实验的记录,比这记的还要细,却不能成为感人的文章,差在什么地方呢?
朱自清的这一篇文章是散文,再来看一篇小说:
契诃夫的《变色龙》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被塑造的栩栩如生,当然靠的是细节,但是光有细节不够,还要有作者的态度,尽管作者没有直接表明态度,却见之于字里行间:
当奥楚蔑洛夫认为小狗是普通人家的,他扬言要弄死它并惩罚狗主人;当听说狗是席加洛夫将军的,就一会儿额头冒汗一会儿全身哆嗦。通过这位警官不断改变态度的细节描写,契诃夫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这样的大主题。
当然如果写建议的话,还可以再写出几条,但是讲的多了,反而会淹没重点,不如我们每一次只进步一点点,只要是真实的进步,总会积少成多。
由无声的溪流汇集成喧腾的江海,一路歌唱着向前,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
文章来源:百家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