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臂拳的历史演变

 缠丝拳会馆 2020-05-29

  《中国武术史》记载:通臂拳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蜀国司徒玄空创编的。动乱和战争涌现出了一批批精通搏击武术和健身功夫的高人。有些诸侯国家或部族战败后,一些逃脱追杀的战神因而隐居避远的峨眉山,司徒玄空便是其中佼佼者。司徒玄空潜修期间观研猿猴等动物搏杀技法并结合自身征战经验创编了古老的通臂拳并传播于众,因其常着白衣,徒众多尊称为“白猿祖师”或“白猿道人”,道号动灵子。

  北宋前后主张通过呼吸运动脏腑胸隔增大肺活量的内丹流派逐渐兴起,这和符合现代科学规律的健身气功已经日益接轨。南宋时期主张修炼武学内丹积极出世为民请命的全真龙门派系便是当时持这类新观念的佼佼者,并因为与元朝统治阶层的友好关系而在随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兼并了包括峨眉道派在内的各大教系,现今川中青羊宫、青城山等道统都是全真龙门系列。同是秉承中华文明黄彭老庄、葛洪抱朴传统尊生重命修心哲学的道门武技在交相熔融中不断升华,古老的峨眉通臂拳因而受全真龙门道内丹功法的影响逐渐分流为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通背拳系列(经脉学说认为背部督脉等诸阳经主要担负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亦称疏通诸阳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功法为通背法门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源流)和之前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后来,通臂拳技击思想被少林系列武术吸纳,极大地丰富了少林武术。通背拳武学理念因《峨眉道人拳歌》的广泛宣传,逐渐充实或衍生了近现代各内家拳流派,其千古绝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言其技法大要,川中民间及河南焦作一带明末时期也叫通背缠拳;川东巴渝地区称为缠丝拳,数百年间逐渐形成峨眉系列武术之缠闭门功夫。

  至明朝初年,全真龙门派六代弟子张三丰更是盛名远播,深受明成祖追捧数十年不应,武当山道观群因而兴起。道家武术史记载,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东峨眉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在合川铜梁洞二仙台(亦称二仙观)向老道长火龙真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其实张三丰所学已经不是最初的通臂拳,而是融汇过的通背拳,否则他后来创编的就不一定是内家拳了。峨眉通背拳,明朝唐荆川和戚继光以前一直在道门内部传袭。《峨眉道人拳歌》、《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的广泛宣传才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迅速扩散。在戚继光军事论著《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唐荆川公向戚继光传授峨眉枪棒技击的过程,如拦拿圈缠仅需尺余等即是川中武学的典型特点。并在随后的“戚家军”训练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所传的通背缠拳而成三十二式。戚家军军官士兵转业退伍后,三十二式戚家长拳被带到中原及北方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峨眉内家武学的传播,是为中华武术的“南拳北上”说。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经李春茂、博公道长、董秉乾、蒋发等教导或影响陈王廷而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

  川渝本土峨眉道门武技在明清战乱更替中毁损严重,兼之满清王朝偏向于信奉佛教,所以近代官面上佛门武技渐居峨眉武术主导地位。川中道门迫于形势逐渐分流为临近官府而居的亲皇派和不涉官场政治清修于山林观阁的自然派,另有执着于反清复明的志士武道亡命于江湖间。随缠门祖师隐逸于巴渝民间的通背缠拳是峨眉道门功夫中相对较为系统完善的一支,并在与古老巴人武技的交融中得到升华。峨眉缠闭门亦称蚕闭门或化门,缠即行拳时螺旋缠绕,连绵不断,如蚕之吐丝。闭为应敌时避实就虚,紧封敌手,束缚困敌之道。化有空化敌劲,和暴制刚,履虎尾而不见伤之意,诀曰:“旋腕避锋,接手半空。扣步拧腰,顺势顺风”。也有人认为化门名称之源,在于手法多变,颇有花梢之意,但又不同于花拳,故亦名化门。 

  缠门拳师黄益川,江西残字门拳师,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因介入“反清复明”活动被官府追杀避难入川,隐蔽期间跟从峨眉道人潜修研习道门通背缠拳。后浪迹江湖,先后在泸州纳溪、大足龙水、合川云门等地隐居,暗中授徒传拳。因其“政治背景”而讳言师门来历,两百年间逐渐以缠拳、蚕丝拳、残拳、缠丝拳、化拳、峨眉拳等名目在江湖上形成缠闭门(蚕闭门)流派。缠闭门的演练风格和洪门拳法不同,要求内功修炼、整劲发放,主张“百折连腰尽无骨, 一撒通身皆是手”,一般以近身贴靠、横劲沾粘、惊炸弹抖、打穴击要为主,少有大开大合的动作。有些地方的练法却以柔化、小巧为主,多用手腕“制化敌劲,引进落空”,其牵缘手(亦称攀猿手等)法有通过螺旋劲化开对方进攻,顺势牵引对方摔出之意,俗称“顺手牵羊”。此拳种重视单手练习,主要手法是:巴、探、挂、拿等,要点是“掌不离腮,肘不离怀”,发拳时每一手,挠头钩挂,讲究手脚轻快,隐隐有猿猴稚趣存乎其间。多年走访调研显示,黄益川初得缠拳行走川南时,一度大力倡行教徒以扩充反清势力,以致很快受到追捕,徒众损伤严重;后转移至大足龙水,才半隐半露谨慎从事,因而传播甚广,久后依然被官方警觉追查;再遁回合川隐居云门时,渐知大势已去,兼之年事老迈,传拳加倍隐秘,几乎不授身边人,邻里多不知其神异。《四川武术大全》记载:“黄益川死于合川,葬云门镇天星桥鸳鸯坟处。” 

  缠丝拳在荣昌、大足、合川一带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和完善的拳法套路、长短器械、内功功法、拆手技术和医药保健功夫,俗称“荣昌缠丝拳”,是重庆市首个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缠门典型套路是三十六闭手。三十六闭手也叫“天罡太极拳”(其刚猛迅捷的纯阳练法亦称四川南拳),内容丰富,方法多变,攻防严密,刚柔并济,具有远踢近收,远手近肘的特点。此外尚有练步、连掺、十八拦、十二时辰、肘桩、平桩、小连桩、大练步、搅丝捶、无极掌、二指剑、三拦棍、无极单刀、缠闭枪、五行子午棍、白猿剑、道长拂尘、双头枪等几十种拳械功法。主要分布流传于成都、重庆、合川、南充、大足、内江、万县、泸州、荣昌、宜宾、涪陵、乐山、江津以及云贵湘鄂甘陕豫等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