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中医阴阳学说”中的问题

 逸心茶舍 2020-05-29

 阴阳学说是哲学的方法,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是哲学方法在医学中的运用,显然不能全盘照搬,完全套用。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不能滥用

哲学中的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阴阳。

比如,白天为阳,晚上为阴;白天的上半天为阳,下半天为阴;晚上的前半夜为阴,后半夜为阳等等,还可以无限的分下去。所以《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在医学上,虽然可以无限的划分阴阳,但是对医学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临床治疗没有任何帮助。

如《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的脏腑形体分阴阳中有: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如体表组织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1】

显然,这是完全照搬了哲学中阴阳无限可分的原则,可是,这个原则对医学并没有必要性,这种划分对医学诊疗过程没有指导意义。

受此影响,后来甚至有人将暑和燥也分阴阳,便出现了所谓的“阴暑”、“阳暑”,“阴燥”、“阳燥”的争论。

形体的阴阳划分没有意义

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称“神藏”,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称“形藏”,故为阳。【2】

这种阴阳的划分只是为了划分而划分,对中医学而言,没有实际意义,有时还会自相矛盾。

如在讨论风邪时说: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开泄,指其伤人易使腠理不固而汗出。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如头面、咽喉、皮肤、腰背等处。【3】

能理解成风邪袭的“阳位”是上述属于阳的部位吗?“上部为阳,下部为阴”,那腹部是上部吗?按照“背为阳,腹为阴”,则腹为阴;按照“上为阳,下为阴”,则腹为阳。结果是“腹”既为阴,又为阳。由此可见,这样的理论只是徒增了理论上的混乱而已。

病因的阴阳划分没有意义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4】

病人因为生气而出现胸胁胀满疼痛、脾气急躁、食欲不振、脉弦等,辨证属于肝气郁结,根据审证求因的原则,其病因为七情中的“怒”,据此确定疏肝解郁的治疗方法,选用逍遥散进行治疗。

至此,辨证论治的过程已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辨病因的阴阳属性。临床过程中,所有的病因都不需要辨别阴阳属性,证明病因的阴阳分类没有实际意义,是多余的程序。

四诊资料的阴阳划分没有意义

色泽分阴阳:观察色泽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

气息分阴阳: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证、热证,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

寒热动静喜恶分阴阳:了解患者的动静、喜恶等情况,也可以区别病证的阴阳属性。如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等等。

脉象分阴阳:辨脉之部位、动态、至数、形状也可以分辨病证的阴阳属性。如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以动态分,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5】

对四诊资料如色泽、语声气息、寒热动静喜恶、脉象等进行阴阳属性的划分没有意义。

因为阴阳的划分并不能指导临床治疗,要确定治法,还必须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也就是说,只辨阴阳,不辨寒热虚实,不能确定治疗方法;只辨寒热虚实,就能确定治疗方法了;因此,加上阴阳的划分,就是多余的程序了。

阴阳辨证没有意义

阴、阳是归类病证类别的两个纲领。

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无所不指,也无所定指,故疾病的性质、证的类别以及临床表现,一般都可用阴阳进行概括或归类。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类经·阴阳类》:“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故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阴证与阳证是根据阴阳的基本属性而划分的,还可以用于归纳疾病的病位、病性和病势,由此可见阴、阳在辨别病证中的重要性。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反映了病变过程中几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现象。此三对证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来概括病情,所以只能说明疾病在某一方面的特征,而不能反映出疾病的全貌。

因此,为了对疾病进行更高层面或总的归纳,可以用阴证与阳证概括其他六证,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阴阳两纲可以统率其他六纲而成为八纲中的总纲。

阴证与阳证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是相对而言的。如与表证相对而言,里证属于阴证,但里证又有寒热、虚实之分,相对于里寒证与里虚证而言,里热证与里实证则又归于阳证的范畴。

因此,临床上在对具体病证归类时会存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情况。【6】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中阴阳辨证的内容。

病人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辨证为寒邪袭表,治法为辛温发汗散寒,方用麻黄汤。辨证论治的过程已经完成,临床过程中,没有辨出证的阴阳属性,可见,阴阳辨证对临床治疗没有必要性。

如果非要按照八纲辨证中阴阳辨证的程序来辨不可的话,那就是麻黄汤证属于表证(表证的概念也不规范,表里辨证也没有意义,将另文讨论,现在姑且按照现行教材,下同);

根据阴阳辨证,表证和里证相对而言,表证属阳,里证属阴,所以麻黄汤证属于阳证;因为阴证和阳证不是绝对的,是相对而言的,表证之中,麻黄汤证是寒证,与热证相对而言,则热证属阳,寒证属阴,所以,麻黄汤证属阴证。

这就是按照阴阳辨证辨出来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临床没有意义。

药物性能的阴阳划分没有意义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一般来说,属于寒性或凉性的药物,能清热泻火,减轻或消除机体的热象,热证多用之;属于热性或温性的药物,能散寒温里,减轻或消除机体的寒象,寒证多用之。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故实际上不止五味,但习惯上仍称为“五味”。

辛味有发散之性,甘味能滋补与缓急,淡味有渗泄作用,酸味能收敛,苦味能降能坚,咸味能软坚和泻下。故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如苦味药一般有降下等作用,苦与温性相配,能降气化痰,痰饮等阴性病多用之;苦与寒性相合,能清热泻下,实热等阳证多用之。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升是上升,浮为向外浮于表;升浮之药,其性多具有上升发散等特点,故属阳。降是下降,沉为向内沉于里;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7】

对药物而言,对治疗有指导意义的是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等。

比如麻黄,味辛微苦,性热,归肺与膀胱经,具升散之性,功能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水肿。根据这些就可以很准确的指导临床治疗了。如果非要对麻黄进行阴阳划分不可,就会出现概念上的混乱。

如辛味为阳,苦味为阴;性热为阳;归肺经,因肺为脏,从腑为阳脏为阴来划分则为阴,因为肺居上焦,从上为阳下为阴来划分则为阳;归膀胱经,因为膀胱为腑,从腑为阳脏为阴来划分则为阳,因为膀胱居下焦,从上为阳下为阴来划分则为阴;升散为阳。

因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还可以对以上结果再分阴阳;因为阴阳无所不指,所以还可以对麻黄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等等进行阴阳的划分。以上就是中药麻黄阴阳划分的结果,而这个结果还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5】孙广仁、郑洪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 第3版.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0

【6】李灿东、吴承玉主编. 中医诊断学. 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9

【7】孙广仁、郑洪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 第3版.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