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时候,大厂里的996,只是习惯性集体划水

 昵称46638367 2020-05-29

我们大号今天聊任总说的不给钱就不算加班。

其实如今的华为比当年的华为,加班不算狠。

因为研发加班这件事儿,本来就充满了无厘头,这又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他划没划水,不好讲。

他努力加班给你整几个BUG出来,然后更努力的把它解了,你也很难追查。

如果你要较劲,代码review做得很严,几个团队同时上,竞赛,是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同时,你的成本也会急速飙升。

这和最初企图用加班赶进度,或者用加班的方式提高单位个体的产出,背道而驰。

而且实际上,大多数人长期加班之后,都会集体性的效率下降,进入麻木期。

这就叫996文化。

意思就是说这也不见得是老板想要的,但它整体氛围到那儿了,成了一种企业文化,谁也改变不了。

比如大家都加班,我明明事情做完了,也没法走呀。走了领导还以为我工作不饱和,同事以为给我的工作任务少了。反而会更累。

说白了,当996成为文化,不996的人,反而成了不合群。

关于合群与个性,是一个被聊滥的话题。

基本上大V们都会告诉你,人要有个性。但是与此同时,他们都没告诉你,他们根本不需要合群,就能赚很多钱,就能活的很自在。

比如当前明月,他肯定会告诉你,做不做得到海关关长根本无所谓,他不care这个,虽然他是。

但他没告诉你,《明朝的那些事儿》的版税高达数亿。

所以,如果你和他当年是同事,都在一个科室里混。很显然,他不加班不等于你可以提前闪人。

所以我们这一期,来公正的聊一聊合群这个话题。

合群这件事,在不同的文化体系里,影响力是截然不同的。

你都不需要去西方世界那么远,你找一家外企,找一家国企或者民企,找一家日企,吃顿饭,马上就能看出差别。

欧美外企:

主要是自助餐,就算是聚餐,也先问你有没有空,要不要参加。

你说要,到了饭局上,喝点什么是随每个人喜好的。

有喝红酒的,有喝啤酒的,也有喝果汁、水的,你会发现五花八门坐在一个桌上。

国企或者民企:

聚餐成为一种经常举行的,内部交流的必需品,这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不是你不想参加就可以不参加的。

通常都是点菜,酒水往往都是问领导或者重要的人,如果今天领导无所谓,问大家意见,也是谁接话茬的这个人替大家做主了。

而且你要注意,这个先接话茬,替大家拿主意的,往往都是揣摩领导心意给出的答案,并非他自己的主观意愿。

一旦决定了,那基本上就都喝白的,或者都喝啤的,女士可能例外。

日企:

同国企民企一样,聚餐是定时的,一周一次或者几周一次。

区别无非是看第一个人,第一个人点啤酒,大家跟着点啤酒。少了替大家拿主意的那个步骤。但结果没有任何不同。

因为日企的文化就是从众,你无法想象第一个人点啤酒,第二个人点红酒,第三个人点饮料。

这种事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所有人都会觉得与众不同是一种无礼的表现。

到现在你已经能看出来了,这就是三种文化体系。

外企代表的是欧美企业的文化,喝点什么,听自己的;

国企、民企代表的是国人文化,喝点什么,听领导的;

日企代表的是日本文化,喝点什么,站成一排,向左看齐,上一个喝什么,你就跟什么。

虽然说合不合群是一个人的自由,但如果你能合群,干嘛不合呢?

不合群,往往是一种先天环境下的技能缺失。

合群是一种技术,它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掌握。

西方文化体系里的不合群是因为他们自古就非常松散,欧洲就从没有统一过。

所谓的君主,比如法王,英王什么的,其实也得分封非常多的公爵侯爵小领主。

他们甚至连税收手段都没建立起来,所谓的收税在中世纪都主要靠吃。

就是国王带着直领的骑士们,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就算把税给收了。

这种典故在欧洲历史上非常多,那时候的漫画家喜欢把国王画成大腹便便的贪吃鬼就是借此讽刺赋税沉重。

这一点,和我们历史上很早就建立起,货币,粮食,布匹,劳役多重的税收制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一直是大一统的,走入社会之后的人际关系比西方世界复杂很多。

于是,在我们的文化体系里,合群就成了一种比较普遍建立起来的技能。

过去的人,都出生在大家庭里,所谓叔伯兄弟,两姨姐妹,林林总总,成天串门。

打小就学会了在复杂的环境里处理人际关系。

你想想《红楼梦》里面最初黛玉进贾府,第一感受是什么?

是小心翼翼。

起落坐卧,言谈举止,饮食行动,都是瞧着别人怎么做,跟着怎么做,亦步亦趋。

因为人太多了呀。动辄这个家的,那个家的,这是你的谁谁谁,那是你的谁谁谁。

很显然,是一个人际关系非常复杂的大家庭,你但凡说错一点话,经过几个人以讹传讹,它就变味了。

所以林黛玉适应不了贾府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你注意她的出身。

她是林如海的独女,而林如海,并没有亲兄弟。

说白了,她是在一个人口稀少,关系简单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没有打小经过这种复杂环境的历练。

所以不适应,不合群,是非常正常的。

那我们再看看国人长大了之后面临的环境是怎样的。

如果是古人,长大了之后,读书做官,那首先面临的就是复杂的同僚关系。

这就是门生故吏,哪个队伍里出来的,所谓站队伍的学问本来就是合群的学问。

即使是上一代人,大都终身工作于一个单位。和同事动辄相处三四十年。

这么稳固的人际关系下,合群是一门必修课,如果你不适应,那你未来几十年的日子就会很难熬。

你可以想一想,在过去的社会里,所谓的不合群,究竟是啥样的遭遇?

比如林黛玉,不舒服也得忍着,没本事嘛,又逃不出贾府去。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其实就算她是个男儿身,做了官,还是风刀霜剑严相逼,官场上更甚。

但你要放在西方社会里,她就变成一个诗人了,说不定每年版税几千万,日子过的很HAPPY,根本不把总统放眼里。

那在我们的传统社会里,不合群就没法活么?

也不是。还有另一种状态,叫做三十年的媳妇熬成婆。

《鹿鼎记》是本很有意思的电影,话糙理不糙。

你看徐锦江演的鳌拜是怎么对康熙说的?

“老夫麾下兵马何止百万,军旗一挥,千个人头落地,我需要和苏克萨哈结党?”

言外之意就是,我需要合群么?我才是群主。

所以在过去的社会里,要想不合群,往往只能等你手握兵权印巴子的时候,才敢一吐积压多年的愤懑,露出狰狞的獠牙。

但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

我们几乎所有的80后,90后都是在小家庭里长大的,包括部分70后。

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际关系变得简单。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与乡下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情淡漠。

你长大的过程里也许天天见父母,但舅甥,姨妈,表弟这些数年见一面是很正常的。

你注意我前面给你陈述的历史。

所谓的合群文化,它一定是建立在长期稳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

比如亲戚,比如日本那种动辄终身雇佣制。

当你们关系是长久的,并非临时建立的,那合群才是一种必修课。

因为你的处境就像林黛玉一样,你走不了嘛。

一个日本的员工,人家喝啤酒,他喝红酒,那他咋混呢?人家咋看他呢?

他不融洽又没法跳槽,跳槽会被整个行业认为不忠诚,不靠谱。

很显然,他最终一定是压抑着被迫合群了。

可我们的社会处境和他们不一样。

都市化打破了亲戚关系,大部分孩子从小就不需要学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下的相处。

国内企业的快速迭代,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才2.9年,你待3年比公司活的都久了。

快速更新迭代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像是组团打游戏。

作为雇佣军,组个队去杀怪,怪杀完就解散。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你有没有不可或缺的技能。

比如打游戏,你是一个医生,你是一个近身搏击的肉盾,你是一个远程神箭手或者你是个巫师。

你的技能成为了你身上最重要的标签。

但你要注意,这仅仅适用于小公司。

对于阿里,华为这种大厂,人家不会缺你一个两个的,而且也更容易形成集体氛围。

换句话说,即便你不想加班,待在这种没法展现个性的大团队里,你也得跟着走。

这就是一种取舍。

大企业有大企业带给你的相对稳定性,大企业也有大企业抹杀你个性的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