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新用户69097776 2020-05-29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

    要:

文章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评价标准为主线,遵循产教融合、开放办学的原则,系统总结出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出知识体系多元化、能力结构多元化、素质结构多元化、教育模式多元化的新举措,从而重构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对接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者简介: 刘洪波(1970-),男,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史和艺术设计。(广西柳州545036);

基金: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土建设计类专业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XGZJG2015A052);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承担着培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在国家战略层次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举措。

一、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评价标准

1998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际上,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创新创业人才是指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冒险精神和首创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社交和管理技能及现代社会商业经营理念,可以单独地或者与他人合作开创事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近年来,我国新注册市场主体增长近50%,新一轮创业浪潮成为保经济增长、促产业升级的重大引擎。高职教育应该抓住新一轮创业浪潮的新机遇,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深度参与创新创业。因此,高职院校应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为衡量指标,从机制、载体、方法等方面着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产教融合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产教融合是指学校或专业部(系)组织的与专业教学相关的技术服务、生产和科研协作等。产教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借助于校办工厂;二是校企联合。两者无一例外都是突出高技能实习训练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构筑校企联合或对话的新平台,把合作企业打造成学校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的第二课堂,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成为企业的人才培育和技术研发基地,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目前,各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模式上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机制:校企深度合作,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依托行业办学,办好学校服务于行业”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应该坚持的办学理念。校企深度合作,改变传统的相对比较古板的教学模式,将真实的项目带到教学中来,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运作等各个环节,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到激发,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企业实习,“真刀真枪”地进行毕业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中形成了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通过校企真实的高技能实习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载体:创设“工作室”创新实践,创设“真实职场”创业实践

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在校内以工作室的方式创设真实存在的职场环境(创业孵化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行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在生产线上就能接触到相关产业一手的运作方式、技术工艺及最新动态,获得更直观的创新创业体验,通过“产教融合”把他们的潜在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创业孵化器”总结成功经验,锻炼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方法:与产业需求对接,寻求彰显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结构、产业体系、市场主体等都在发生深刻变革,高职产教融合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力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四个结合”,即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专业教学和通识教学,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从而建立符合时代需要、彰显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可以从机制、载体、方法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孵化平台。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含糊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层次和方式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打着“创新创业”的口号,却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纳入办学定位、理念之中;高喊“以就业为导向”,却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因此,服务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只是纸上谈兵。

(二)知识体系单一,结构不合理

创业是由创业目标、观念、程序及应对等一系列要素所组成的。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开设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类课程,课程内容仅涉及政策解读、信息发布、职场应聘技巧等方面,系统地将创业课程体系设置纳入教学计划的高校还很少见,大多数是以创业活动的形式实施教育。根据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其中设置有创新创业管理类课程的高校约占1/3,设置有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的学校仅占1/20,两者系统结合开设的就更少了。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队伍薄弱,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还摆脱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书本教育模式,实战的市场教育模式还很难实现。此外,当下高职院校比较流行的“孵化器”创业教育形式,虽然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是一种可行的举措,但是聘请的企业家多半不熟悉教育规律,授课随意性较大,时间上也多为临时状态,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四)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高职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才能真正体现其特色和价值。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优势,其不尽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人才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办学规模和特色专业,而且大多数专业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缺乏专业师资,缺乏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直接导致缺乏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例如,西部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需要依托本区域民族特色产业打造自身的专业特色,并且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着力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地方民族文化产业的对接融合,凝练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办学理念,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寻求创新创业的精品项目,服务地方民族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四、高职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对策

(一)知识体系多元化:融合专业教与育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体需要构建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体系:一是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解决创新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排除障碍,不断实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和管理创新。二是人文修养知识,包括中国和世界上基础的人文、历史、艺术、法律、哲学以及宗教等多元化的知识的获得,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既能发挥专业本领,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创新点、创造新成果的高素质人才。三是相关产业的前沿知识,只有把握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才能利用创新的方法捕捉创业的商机,在创业道路上取得成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知识、专业教育而孤立地开展,要深入了解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所需求的前沿知识领域,遵循产教融合的原则,在深刻掌握本专业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

(二)能力结构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学地将相关专业理论、实践知识灵活运用到具体工作中,真正学以致用。二是逻辑思维能力及定向思维能力,这是学生今后走人职场不可缺少的能力。三是适应社会能力,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其中,社会责任感包括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是高效率运转的保证;终身学习能力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石,政府应支持指导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来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资源整合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有比普通人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要有更强的心理调控能力,能够保持积极而沉稳的心态。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应是师生间共同探究、共同学习的过程,因此,产教融合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案例、科研项目、实际问题等,通过探究式教学、科研项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运用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业意识。

(三)素质结构多元化:创新校企协同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技能和商业经营意识。要培养学生的以上四种素质,必须改变封闭办学的旧模式,进行校企协同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具体做法是共建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利用校友、家长、社会等多方力量创造条件与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共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校企成立高水平研发团队打造创新精品项目,通过真实项目式教学方式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真实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践行产教融合,开展工学交替,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技能和商业经营意识,进而将其开发成为常态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校企共同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等方式,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四)教育模式多元化:“政、产、学、研、市”多元一体的创客、众创教育实践模式

整合“政、产、学、研、市”各系统资源,依托校企一体化“产教融合”平台,探索高校多元一体的特色创业培养模式,是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1.服务地方产业,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创客空间”。具体的做法是高职院校成立“创业中心学院”,加深与地方龙头企业的合作,针对地方产业的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同谋划企业需求的核心项目,高职院校以项目管理的形式与行业企业在“创业中心学院”中共同成立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团队,企业为“创业中心学院”提供最新的研发保障,诸如政策对接、中介咨询、服务保障、团队交流等平台服务,加强商业营销和技术转化指导。“创业中心学院”以“一个中心学院+N个特色创客空间”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高校“学术导师”和企业“项目导师”,在创客空间围绕“应用技术+产品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展课题研究,完成“技术—产品—创业”的全过程,创客空间既是企业新产品研发的实验室,又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开端。

2.主动融入市场,优化孵化“众创空间”环境。广泛开展校地合作,高校要主动抓住地方产业特色进行协同育人,不断拓展合作范围,增强与政府、科技园区及企业之间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面的对接力度,形成高校优势专业“园区助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场地支持,拓展服务保障,校地共建“众创空间”。“众创空间”的宗旨是为初创业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成长为真正的企业实体提供“创业教育链”,打造校内“创业实验室”,提供创业实训载体,提供创业基金、政府贴息等优惠政策,帮助大学生初创企业融入市场,让大学生孵化器中的个人成长为企业法人,教会他们如何将项目设计落实为市场产品。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培养的人才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做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