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79-私欲的病根

 伟天英 2020-05-29

原创 :刘长志

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

先生曰:“在一时一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

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

曰:“何者为天理?”

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曰:“天理何以谓之中?”

曰:“无所偏倚。”

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

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

曰:“偏倚是有所染着,如着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上,方见得偏倚;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

曰:“虽未相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既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陆澄问先生,碰到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到符合中和之道,有点强人所难了。对平常人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好马也有失蹄的时候,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如果有某一件小事没有做好,没有达到中和,喜怒之心没能控制的好,但其他的事情都做的很妥当,都达到了中和之道的标准,这样算不算中和呢?

陆澄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平常在外面的时候处理事情都能做的很好,在接人待物方面,大家都觉得我是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但是回家了之后,偶尔也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发个脾气什么的。虽然我不能一直保持所作所为都是符合中和之道的,但至少我给自己打分也能达到90分以上了。这应该算是做到优秀了吧?

先生说,就某件事情来评价是否达到中和是可以的,但不能说达到大本、达道的高度。就像这段路况很复杂,你顺利开过去了,并不代表你一辈子都是个好司机,只能说明你这次开的比较好而已。

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盖棺才能定论。况且中和之道本来就是人天生该有的,只是平常人被私欲遮蔽的比较严重,有时候能表现出来,有时候表现不出来,时有时无的。所以在某些事情上做到符合中和之道,没什么好自满的。

人性里总是有善存在的,哪怕这个人十恶不赦,心头难道就一点点善念都没有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2008年的时候,接触过一个心理辅导方面的专家,这位老人家大概有四十几年时间在监狱系统给罪犯做心理辅导,对人性阴暗一面的理解比平常人深入的多。我当时问了老人家一个问题:“你觉得有多少人,本质上就是坏人呢?”,老人家沉思了至少有五分钟,然后回答说:“如果从这些人的成长经历和原生态家庭,以及种种外部因素来说,我觉着我四十几年里,真正能称得上坏人的人只有一个。其他的人都是有能理解,但不能原谅的理由,而成为罪犯的。”

人性本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一个人再不会办事,办事多了,中间肯定也会有那么一两件事情办的比较妥当。常人的心经常被遮蔽,如同云遮月一样,一会被遮住,一会又明亮了,遮住的时候,自然就没有办法照亮大地了。

再比如用电饭锅煮饭,就算水和米的比例很妥当,如果电通一会断一会的,最后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要想做出可口的米饭,就要保持一直通电的状态。修身要想达到大本和达道的境界,就要始终保持时时刻刻良知在线,不能有丝毫懈怠。良知始终充盈于心体,就是存个天下之至诚。

陆澄接着问,“中”字的意思,我没有完全明白?

先生说,这个事情,叫妙不可言,你只有在实修中体会,用语言是没办法说清楚的。

这个“中”的确没办法描述清楚,它是心体的一个状态,是没办法用语言和文字能说清楚的。一般实修到一定的阶段,能明确感觉到心体的气机流行的时候,就知道“中”代表的意思了。

这里打个比方,浅显的说一下“中”的状态。就是神箭手开弓如满月,在瞄准目标发射前一瞬间的状态,就是“中”。先生定义“中”就是个天理,也就是此时心体状态与天理运行是完全吻合的。

陆澄接着问,啥是天理呢?

先生接着说,去掉人欲,呈现出来的就是天理,也就是心体没有贪瞋好恶的攀附,表现出来的自然状态。

《周易 系辞传》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为物”: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游魂为变”:物既积聚,极则分散,将散之时,浮游精魂,去离物形,而为改变,则生变为死,成变为败,或未死之间,变为异类也。

阳明心学中的“物”的定义,在《传习录》中篇答顾东桥书讲到,原文是“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事在心体内就是一股气,这也是《易经 系辞传》中“精气为物”的意思。格物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要正的就是这股气。

比如某人生气了会说:“饭不要吃了,我都已经被气饱了”,“你气死我了”,说的都是气的事情。

我们讲“天理”,讲“中”,讲“心之本体”,讲“心性”等等,讲的都是一个称谓。没有贪瞋好恶攀附的心之本体,是一股纯粹的气,无所偏颇,没有倾向性,只有顺应天道,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状态。一旦有知觉进入,“意”开始动了,就有了是非善恶,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心如明镜”,心体就像一面镜子,镜子里边是什么都没有的,只要有物从镜子前面一过,镜子就能显出物的相。心体上攀附贪瞋好恶的时候,照出来的东西就会变形。正常镜子照花是花,照鸟是鸟,镜子如果出现变形,就会照花不是花,照鸟不是鸟了。镜子随时都是准备照物的,这就是个“中”的状态。南怀瑾先生说“言亡虑绝,事过无痕”就是心如明镜的状态。

究竟“心如明镜”的感觉是什么样子呢?这个真的没办法用语言和文字说清楚。就像有人问你饿不饿,如果你没有被饿过,又怎么知道“饿”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就像一个男人,是永远没办法真正知道痛经是怎样一种痛一样。心学的大头是实修,仅仅读书是没多大用处的,只有踏踏实实的实修,才能在某一天真正体会到“心如明镜”究竟是什么样子。

陆澄接着问,“偏倚”是指本来应该保持“中”的状态的心体,被好色、好利、好名的私欲拖偏了,但是在喜怒哀乐未发的时候,名利美色都没有着相,又如何有“偏倚”呢?

先生回答说,虽然你说的阶段看似没有名利美色的影响,实际上只是好色好利好名之心隐藏的比较深,没有直接表现出症状而已。比如乙肝这个事情,就有无症状乙肝这种说法,就是指没有肝炎的症状和体征,表面抗原(HBsAg)阳性持续半年以上,肝功能指标正常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你不能说这类人是健康无病的人。

如果心是一块地的话,不想让地里生出杂草,就必须把杂草清理干净,不光是把地面上边清理干净,还要把地下的部分也清理干净,斩草除根,只有这样,这块地才不会再生杂草。如果你不能彻底清理干净,那么有合适的机会,杂草还会生发出来。

079-私欲的病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