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档节目竟在网友眼中成了制作标准 ,《明星大侦探》做起来到底有多难?

 影视口碑榜 2020-05-29

网友纷纷以此为经典,留言批驳新节目的创新不足和逻辑缺陷,俨然把《明星大侦探》作为了明星破案综艺的制作标准。这种自发性的舆论现象,也再一次为看似热闹的推理综艺市场敲响了警钟:推理不易做,入门请谨慎。

推理综艺迎春天?

精品稀缺创意难求


进入2017,推理综艺热潮从电视荧屏向网络持续蔓延:国内首档明星推理真人秀《明星大侦探》第二季点播量即将突破10亿,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标杆;优酷通过《胜利的游戏》开始试水明星探案综艺;把“狼人杀”搬到饭桌上的《饭局的诱惑》第二季也将在腾讯视频升级回归……

除了这几档重量级的推理综艺,各大直播平台上杀人游戏直播、狼人杀直播等推理直播也备受网友喜爱。可以肯定的是,推理节目为国内疲软的综艺市场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给细分化的受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官刺激,已成为各大平台争相尝试的节目形式。

然而,用网友的话来评价:“不是看了20遍《名侦探柯南》你就可以做推理节目。”粗制滥造、逻辑混乱、照搬桌游模式导致同质化严重等诸多问题,都让推理综艺在惊喜制造过后,也备受观众质疑。

精品稀缺、创意难求,除了《极限挑战》《全员加速中》《奔跑吧兄弟》几个大体量的电视综艺能将推理元素玩出声响,目前能真正在市面上形成品牌与口碑双重效应的纯网综艺,恐怕只有芒果TV自制的《明星大侦探》。

丰富的故事题材、缜密的案情逻辑,让其成为推理综艺市场不可多得的黄金大IP。

 《明星大侦探》成行业标准,

破案综艺到底有多难?

众所周知,一档综艺节目能不能推出多季,第二季的表现至关重要。

从目前播出过半的情况来看,《明星大侦探》第二季丝毫没有热度减退的意思,豆瓣上观众口碑依旧坚挺地维持在八分以上,百度风云榜里也始终徘徊在TOP10以内。

众多网友把《明星大侦探》作为首推的推理综艺,在网络平台上留言力挺,这样的成功,却浇筑了导演组太多的心血。制作一档破案综艺有多难?《明星大侦探》给出了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剧本打磨作为推理节目的根基部分,首当其冲地决定了推理剧情的可看程度,因此也是体现节目制作水准差距的核心要素。在这一点上,《明星大侦探》力邀国内从事推理小说出版行业多年的资深人士,和拥有丰富节目制作经验的导演团队,从500多本推理小说的阅读积累中摸索规律与原则,进行题材的筛选和创作。

“第一季最长的一个案子从1.0版本写到3.42版本,我们的习惯是每满30次就从1.0进化到2.0。而这一季创作过程最长的《午夜列车》,更是从第一季结束就开始写,写到第二季开始录制的时候还在改。”

用导演组的话来说,创作案情剧本的过程就是一个纠结的过程,只有严谨的案情才能经得起观众和嘉宾的反复推敲,但往往逻辑线越严谨,也就意味着创作的时间越长。

而在明星嘉宾的选择上,推理综艺也有着区别于常规综艺的诸多标准。因为节目的特殊,半开放型的内容设定就像一个迷宫,嘉宾怎么表现全靠自己来实现,这就对嘉宾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前浙江卫视推出明星密室逃脱真人秀《星星的密室》,就因为嘉宾大咖们在现场过于“秀”却缺少“真人投入”、部分“酱油明星”暴露智商短板等各种问题,导致观众找不到推理的代入感,最后播出两季后便惨淡完结。

因此,《明星大侦探》从节目筹备的一开始,便对嘉宾的选择做出了一套自己的“筛选标准”。

在总导演何忱看来,推理综艺明星的选择要符合三个要点:一是必须要很聪明,会动脑筋,会用逻辑思维能力判断事情;二是要“有点演技”,因为是角色扮演,所以需要嘉宾能够带观众入戏;三是语言上要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是一个偏语言类的节目,需要大量的对抗和表达。

这三点综合下来,能符合全部要求的嘉宾其实并不多。也难怪节目早早就定下了两个灵魂人物——撒贝宁本身是北大法律系高材生,又主持多年的《今日说法》,所以是最符合的人选;而何炅是一个擅长讲故事、做总结、做分析的人,控场能力百分百。

后来事实也证明,这两位“老司机”也确实在节目中发挥起带领观众一边烧脑一边笑的重要功能。

突破了剧本和嘉宾的两重难题,道具的制作也至关重要。破案综艺里,每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成为“戏份很重”的关键线索,每场动辄上千件的道具布置,成为摆在导演组面前的另一道考验。

《明星大侦探》在道具的制作上也不断在寻求精致与突破:在第一季中,大量的线索是通过纸条等形式体现;到了第二季,便成为了各种技术含量十足的“手工制作”,线索也不再简单直观,往往需要进行信息拼接、道具组合才能得到。

第六案《2046》里何炅扮演机器人,一身科技感十足的机器人盔甲令人耳目一新,都是道具组想办法找材料手工完成;而《公主驾到》里的无字天书,则是道具组向化学老师请教后反复实验才达成的结果。

在所有前期工作都到位之后,后期则是对故事的第二次架构,需要跟编剧达成一致,完成精细化。不能打破编剧的缜密逻辑,又要保持综艺节目的娱乐观感,这是摆在推理节目后期工作面前最大的难题。《明星大侦探》每期录制8—10个小时,素材出来后就要做内容提炼,用视觉讲故事,后期和编剧之间的缜密配合、高度理解,成为关键。

至于团队协作,推理节目也有一套自己的模式。《明星大侦探》编剧第一轮报题的时候,其他部门就开始准备对应的工作,但有时候也会有无用功,做到一半因各种原因决定不要了,所以大家崩溃的情况也常常出现。“每天大家会相互沟通在做什么,前期同步后期,后期反馈前期,环环相扣,相互找BUG。”

角色写完后置景会说,这个不可能。内容讨论完后后期会质疑,这个事情人们日常怎么可能这么做?这就是我们说的团队经常“撕”,不停改,改到现场大家试玩还要改,所以到了明星手里的时候一般都是没什么BUG的。因为已经磨合成一个符合大部分人价值观和思维逻辑的东西了。”

在何忱看来,这种团队高度对接的协作模式是很难的,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打磨对接的过程,才会有了今天经得起推敲的推理内容表现。

 做节目也要“反套路” 

推理综艺如何实现“保鲜”?


然而推理节目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节目保鲜度。这种“保鲜”即是对嘉宾而言,也是对观众而言。“你会发现玩久了嘉宾和观众都会变得很厉害,很多网友说大侦探有套路的,知乎豆瓣上都会总结很多套路”。

对《明星大侦探》而言,在关键的第二季,最惶恐的也就是“套路”。“不能让嘉宾有倦怠期或疲倦感。所以要玩些反套路的东西,给些新鲜刺激,才能持续地投入进来。”

一方面,《明星大侦探》跟其他节目很大的不同点就是不会对嘉宾提出表现诉求,而是希望嘉宾忘掉自己原来的状态——你来,你就是玩游戏,不用找综艺感不用看镜头,节目要的就是你开心的玩耍;另一方面,导演组在剧情上也是不断玩花样,让嘉宾中的“老司机”无法预测,制造新鲜的火花。例如《2046》里,史无前例地让鬼鬼在破案过程中被杀,这突如其来的状况让“探案鼻祖”撒贝宁吓到目瞪口呆,一脸惊讶

而最新播出的《恐怖童谣》也是破天荒地采用上下集连贯剧情模式,这也让嘉宾们觉得兴奋不已。“这也是保持导演组自己兴奋度的一个方法,我们希望每期都有新鲜感刺激感。”

在何忱看来,这种对新鲜感的追求是一个痛苦但充满挑战的突破过程。“我们上线看一遍,弹幕看一遍,知乎豆瓣看一遍,反复看网友的建议,有问题的地方即使修正。网友和嘉宾真的都好聪明,每次透露一点点它们就知道我们要玩什么,所以我们也是压力巨大。

而反套路的另一层意思,还需要持续把握好“综艺”和“烧脑”之间的比例平衡。推理综艺需要本土化的创新改造,单纯的探案门槛过高满足不了大众喜好,只有把综艺感和烧脑感拿捏得当,在推理的严密性中保持观看的趣味性,才能真正在综艺受众的大盘子里引导出一群喜爱推理的人,在推理迷里挖掘出接受综艺化观看模式的人。 

“你说推理小众吗?好奇心其实人人都有的。柯南也好,唐人街探案也好,也都收获了观众的喜爱。剧情、推理、搞笑,只要做到综艺和烧脑的比例,就很好。看综艺是没有门槛的,推理是找到了一个细分门类。观众可以各取所需,这个市场也可以培养的。”何忱的思考,或许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释了《明星大侦探》为什么可以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推理综艺有市场,但不是每一个节目能称得上“向本格推理致敬”,也不是每一个节目都能保持两季8.0以上的豆瓣口碑。

网友把《明星大侦探》作为行业同类节目的评判标准,反映出细分化受众对内容更加理智的选择要求。只有在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才能真正做出推理精品,向大师致敬、向观众呈现最好的观看体验。

而《明星大侦探》在收获亮眼表现后保持“自己跟自己较劲”的战斗状态,也奠定了短期内无法被超越的行业优势,这就是内容差异化、精细化所带来的魅力。

近期精品文章

如懿传迷雾青云志我不是潘金莲

器灵比利林恩奇异博士法医秦明

骡子和金子驴得水釜山行PAPI酱


做最不一样的娱乐自媒体!

聚焦电影、电视、综艺口碑,

关于我们

影视口碑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