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春时节话交响(二)—— 新时代交响音乐创演的观察与思考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5-29

内容提要 

新时代交响音乐创作和演出呈现出可喜局面,在京沪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不少力作。然而,其题材内容虽然宽泛,但还仍可进一步扩展,并应注重表达作曲家的内心感受;其表现形式虽然多样,但仍需进一步创新,并力求在“思想精深”的前提下,做到“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重视青年作曲家的培养,加强理论评论队伍建设,亦是中国交响音乐从“高原”到“高峰”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新时代;交响音乐;创作和演出

作者简介 

李吉提(1940~ ),女,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21)。

刊登于《音乐艺术》2020年第1期

(续)

聚焦京沪

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音乐文化中心。参与上海和北京交响音乐创作和演出活动的,不仅有本地音乐家,还有外来的音乐家,故两地的交响音乐活动较为丰富。

(一)上海

进入新时代的上海交响音乐活动可从2012年岁末的上海音乐学院建校85周年校庆演出活动说起。此次校庆演出活动中,上音校友秦文琛的小提琴协奏曲《山际线》得以首演(小提琴独奏:黄蒙拉;演奏:上海爱乐乐团;指挥:张国勇)。这部时长22分钟的协奏曲,标题来自作曲家对民间音乐的浓厚兴趣和感悟,表现了大山里各族山民的生活图景。第一乐章类似“花儿”的对歌;第二乐章很像“信天游”,为山民质朴的爱和思念;第三乐章是节奏性的,类似朝鲜族或藏族较为粗犷的节奏。作品风格清新,结构紧凑。出新点在于:在第一乐章,作曲家一反写弦乐类协奏曲“避让”弦乐队的写法,而让开始的四分钟均为弦乐和独奏小提琴,表现出对民歌“夸张”的艺术想象,好像是“一个人在与一万个人对歌”的场面;“领唱”与“呼应者”呈现为相互对抗、裹挟和声嘶力竭的呼喊,音响很特别。此外,音乐还采用了“歌腔化”写法。最后还用了一个由“mi-sol-#sol-la”构成的节奏。这四个音在第三乐章也有出现,同时也是作曲家所用“十一音列”中的核心音。在第二乐章,乐队写得非常节制。由于作曲家一般不愿意直接使用民歌,故此处只用了非常“隐蔽”的“半句信天游”,不求识别,只取其韵味。中段全部为泛音,演奏难度较大。结尾出现节奏性的弓杆敲击,预示着第三乐章的开始。第三乐章是节奏性、动力性的,悠长的旋律与节奏共存。后部的全乐队齐奏上述四音列,并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抗”;“弱结束”的处理也令人感到意外,好像人们都远去了,小提琴的声音才从乐队中慢慢透了出来……这部作品还曾由青岛交响乐团、武汉爱乐乐团演出,总谱将由德国Sikorski音乐出版社出版。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的交响音乐创作卓有成效,并成为上海地区交响音乐创作的主体。叶国辉创作了管弦乐《乐舞图》、交响诗《王羲之》及《再别康桥》《争春》等作品。《乐舞图》首演于2013年5月9日的“上海音乐学院优秀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演奏:上海交响乐团;指挥:张洁敏),是近年作曲家中国古代题材作品之一。《王羲之》乃又一部古代题材作品,2017年10月22日首演于第19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听见中国——叶国辉与捷克国家交响乐团音乐会”(演奏:捷克国家交响乐团;独唱:廖昌永;独奏:唐俊乔、孙嘉忆等;指挥:戴维·希门尼斯)。这部交响诗是一部为三管编制大型交响乐队而写的作品,并运用了男中音、梆笛、新笛和童声。可圈可点的是,节选了北宋曾巩《墨池记》并以童声予以呈现;但其重头戏还是男中音演唱的《兰亭序》(节选),表现出了王羲之作为“书圣”的巨大文化影响力。男高音与交响乐队《再别康桥》是为纪念徐志摩《再别康桥》发表90周年而创作,2018年9月14日首演于第11届“上海当代音乐周”开幕式音乐会(演奏:浙江交响乐团;男高音独唱:韩鹏;指挥:咸信益)。这部作品时长约12分钟,用男高音表达出“徐志摩从心底里咏唱”。《争春》则是一部为弦乐队而作的作品,由立陶宛国家室内乐团(指挥:罗伯塔斯·赛万尼克斯)2018年11月4日首演于第20届上海国际艺术节。

陈牧声的代表性作品有《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纪念”》和竖琴协奏曲《玉石之路随想》。前者为“纪念为中国人民自由解放事业奉献青春和生命的先驱者们”而作,2013年3月16日首演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上海爱乐乐团;指挥:汤沐海;大提琴独奏:Thomas Demenga)。作品由五个短小乐章组成(I.追思曲;II.爱之歌;III.有张力的广板;IV.谐谑曲;V.终曲)。这部作品还在2017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回顾展演”闭幕式及2019年第8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上演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竖琴协奏曲《玉石之路随想》2015年6月5日首演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上海爱乐乐团;指挥:汤沐海;竖琴独奏:陈妤颖;演唱:塞努拜尔)。这部作品以古老的弹拨乐器竖琴为主奏,结合交响乐丰富的音色变化,叙说了一个艰辛坎坷、有情有爱的“玉石之路”传奇,呈现出一幅内涵丰富、色彩绚丽的多民族融合的音乐画卷。第一乐章《险途》:美玉出深山,采玉之路艰辛坎坷,九死一生。第二乐章《雪莲赋》:“洁白的雪莲花啊!你这昆仑的璞玉,象征着我们美丽纯真的爱情”,其“插部-散曲”为原生态木卡姆的“散曲”吟唱。第三乐章《胡旋舞》:来自唐白居易《胡旋女》中“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的诗句。“玉石之路”铺就了一条以“玉”为媒介的多民族多文化融合之路。在2018年广西第7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的专场交响音乐会上,捷克长笛演奏家Clara Kavanova演出了其第二乐章《雪莲赋》(长笛版)。2018年11月10日,《雪莲赋》(长笛版)由汤沐海指挥上海歌剧院乐团在上海音乐厅上演。其第二章《雪莲赋》和第三乐章《胡旋舞》也于2019年10月23日由张亮指挥上海爱乐乐团在贺绿汀音乐厅上演。

尹明五的代表作有《水墨画意》和《渔猎图》。《水墨画意》是一部为管弦乐队而写的作品(时长9分钟),入选“2014文化部‘欢乐春节’10部优秀交响乐作品”,并于2014年12月由北京东方交响乐团首演于北京国图音乐厅。2015年10月,这部作品又在第17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由英国BBC爱乐乐团演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作品以中国戏曲音乐音调为素材,通过管弦乐色彩性音响造型及其对比手段,对中国水墨画中所蕴藏的多彩多姿、出神入化般富有特殊魅力的韵味之美以写意式音响化描绘。《渔猎图》(为管弦乐队而作,18分钟),为2017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并于同年3月由上海爱乐乐团首演于“四面八方·多民族民间音乐与交响乐队专场音乐会”。这部作品以赫哲民歌与典型音调为素材,结合管弦乐队丰富的色彩为手法,编织出一幅勤劳勇敢的赫哲人,在渔猎中唱着“赫尼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周湘林的代表作有《跳乐》和《天马》两部为民族乐器而作的协奏曲。为中阮与交响乐队而作的《跳乐》,在2015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由上海爱乐乐团与著名中阮演奏家吴强首演。作品取材于滇南彝族地区的“跳乐”,并以当代人的审美情趣,选用中阮替代月琴,以其丰富的技巧和强大的表现力呈现出浓郁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并以交响乐队多彩的音色、宽广的音响空间及形态多样的织体呈现,描绘出一幅生动有趣、流畅洒脱、情感炙热的民俗画卷。这部作品还在2019年12月29日“弦越千年,品鉴今昔——张碧云柳琴、中阮协奏曲专场音乐会”(演奏:上海爱乐乐团,指挥:张亮,独奏:张碧云)中上演,其总谱已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为二胡与管弦乐队而创作的《天马》首演2016年上海国际音乐节,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90周年校庆音乐会上此作也得以上演。此外,青年二胡演奏家陆轶文还与上海爱乐乐团、杭州爱乐乐团、浙江交响乐团合作,上演过多场。天马产于西域,被誉为力与美的象征,也为哈萨克人民的心爱之物。作者以风格醇厚的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运用简洁明朗的语言和清晰透彻的结构,将二胡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演奏特征置入管弦乐队变幻多端、音响饱满的织体中,描绘出一幅辽阔疆域任驰骋的壮美画面。该作品总谱已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另一位作曲家徐坚强则创作了《天风地歌3》。这部作品是为女声合唱、泛音笛与管弦乐队而作的,2016年5月10日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由上海爱乐交响乐团首演,作品运用突尼斯、埃及等国家的民间音调作创作素材,加之女声唱出的“伊代伊露”,回应了“一带一路”倡议。

徐孟东的《前奏曲·浦江晨钟》是2019年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委约作品,音乐节期间由张亮指挥上海爱乐乐团首演,获广泛好评,后来这部作品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展演”音乐会,并于2019年10月18日由于学锋指挥哈尔滨交响乐团演出于哈尔滨音乐厅。“黄浦江奔腾不息,汇集百川兼收并蓄”,乃上海城市精神的象征。坐落于江畔、始于1928年元旦奏响的海关钟声,九十多年来承载着上海几代人的沧桑记忆,诉说着近现代海派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独特品格。乐曲将源于不同时代钟声的两种形象凝练成“浦江主题”及其核心素材,并使之贯穿全曲;乐曲中部通过管弦乐色彩调配,呈现出传统音乐元素编织而成的音型化织体,并使之丰富变化和流动,再将几首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外名曲片段作为“动机”拼贴、融汇于其中,表现“浦江”“晨钟”蕴含的海派文化乃至整个现代中国容纳中西、承前启后、精深广大的意向与意象。

沈叶作为后起之秀,则创作了《缄默诗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是2018年由中国文联委约创作的,时长约27分钟。同年8月由王之炅(独奏)和东京爱乐乐团(杨洋指挥)录制于东京歌剧城音乐厅,2019年正式出版并受到广泛好评。

许舒亚的代表作则有《日巅》《冬雪》和《百川归海》。《日巅》是一部为交响乐队而作的管弦乐,时长13分钟,2014年5月14日由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首演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作品源于太古神话《夸父逐日》,作曲家力图用音乐来表现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的执着与最终的悲壮,以及其原始生命体消失转化为其他生命形式的顽强不息。《冬雪》是一部为双簧管、三个打击乐、竖琴和弦乐队而作的乐曲,时长14分钟,为2015年上海之春的委约作品,由圣彼得堡交响乐团2015年5月8日首演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作品以冬季北方一望无垠的冰雪为背景,表现出阳光下五彩斑斓的色彩和空旷无垠的雪景。乐队与双簧管独奏交替出现描绘出幻觉的色彩,尖锐的音程和柔和的音程交互,象征着冰河的凝固、冬雪的寒冷以及冰河下水流的暖意,预示春意已经来临,冰雪即将解冻。

《百川归海》则是2019年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委约作品,是作曲家“大江入海流”主题系列作品中的压轴之作,2019年4月23日由上海爱乐乐团首演于上海大剧院(张亮指挥)。《海纳百川》旨在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正以海纳百川、百川归海的宏大气势迈向新时代。作品以“号角声声”、长笛等木管律动形成的“流水”声,揭开了新时代江河奔流的序幕。在此背景上呈现出一个抒情主题,心怀激荡地抒发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间部分,音乐速度加快,节奏性增强,铜管和打击乐音响与流水律动交织,音乐中不断出现类似号子或群众歌曲的动机材料,重点刻画百川冲破激流险滩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用以表现人的奋斗精神。在“百川入海”的部分,音乐进入高潮,并综合再现。尾声中的“号角”既是庆典之声,也可以理解为是向新时代迈进的集结号。许舒亚用宏大、抒情的笔法,写出一部具有庆典特点、感情真挚的交响性音乐作品,表现出作曲家的自豪感以及为人民写作、与时代共命运的审美追求。

说到上海音乐学院的交响音乐创作,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次作为“群像”的亮相——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和交响幻想曲《炎黄颂》的创作和演出。《丝路追梦》由《序曲》《随想曲》《狂想曲》《幻想曲》《畅想曲》5个乐章组成,分别运用了5种交响音乐体裁,分别由周湘林、叶国辉、张旭儒、宋光、尹明五5位作曲家完成。这部作品是由音乐理论家钱仁平教授参与策划、组织创作演出的,完成于2016年。作品以多媒体交响剧场的形式,将现代多媒体艺术形式融入古典交响音乐传统,旨在探索中华乃至世界民族民间艺术与当代音乐创作理念有机结合,是上海音乐学院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体现。这部作品被列为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民族音乐舞蹈专项扶持项目,并入选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以及2017年度第一期、第二期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这部作品先后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国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公演。《丝路追梦》的纯管弦乐版也于2018年10月11由深圳交响乐团首演于深圳大剧院音乐厅并获得广泛好评。交响幻想曲《炎黄颂》为上海《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项目》的专项创作,全曲为“源”“生”“化”“祥”4个乐章,分别由周湘林、赵光、张旭儒、尹明五4位作曲家创作,表现了作为创世神话的华夏始祖炎黄二帝的传奇和从混沌初分到华夏一统的史诗,刻画华夏英雄的磅礴气势与铁血柔情,致敬古圣先贤所创造的伟大文明,礼赞天下归一,展望新时代天下大同联通共荣的美好明天。2018年5月17日,这部交响幻想曲在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闭幕式上,由上海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交响乐团首演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指挥:林大叶)。此后,该作品在2019年又先后由深圳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的交响乐队在西安、南京、武威以及上海的高等院校和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等场所演出,共达9场之多,产生广泛影响。交响幻想曲《炎黄颂》入选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2018年度第一期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5月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期间,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也演出了专场音乐会。阮昆申的《兵马俑Ⅱ》得以首演(演奏:上海爱乐乐团)。这部时长为12分钟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叙事性特征,它以G、 E、 #F、 #D为核心音高材料,成为全曲的种子主题,其每次变化都被赋予了新的音乐形象。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