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威尔逊瓦屋山纪行(上)

 东方欲晓10 2020-05-29

 亨利·威尔逊(E.H.Wilson),英国旅行家 、植物采集者和著述者。从1899年开始,他先后五次来到中国考察植物和采集标本,不仅为欧美等西方国家发展园艺提供种源材料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将中国的植物、地理、社会生活以及民俗文化尽可能地介绍给了世界。1908年9月,威尔逊因工作旅程途经四川瓦屋山,对瓦屋山做了短暂考察,从而成为造访瓦屋山的第一个外国人。今天尽管威尔逊第一次蹋上中国的土地已整整过去了一个世纪,但他在世界园艺史上的事迹依旧盛名传扬,我们谨此编译一篇威尔逊在其《自然学者在华西》(A NATURALIST IN WESTERN CHINA)著作中的《瓦屋山记行》,呈现给各位读者,作为对威尔逊先生的崇敬与纪念。 ---编译者

 

1908年9月4日,我们从嘉定(今:乐山)动身、取道夹江沿雅州府(今:雅安)方向的大路进发,第二天傍晚7时,就进入了洪雅县境。在洪雅,途经瓦屋山、穿过老林村、越过铜河谷,是我们此次翻山越岭、涉溪过河的真正旅程。9月8日,即将抵达毛沟前,我们爬上了一座山的山顶,第一次看见了瓦屋山。在这里远眺瓦屋山,它厚平方重,整个轮廓就象一艘漂浮在云雾之上的巨大方舟。

为了在两日之内登上相距炳灵70里、四周满是悬崖峭壁的瓦屋山顶,9月9日,我们改变了原定的行走路线,留下了多余的行李装备,开始轻装前进。清晨从炳灵出发,趟着溪流在岩石突兀的小路上走了30里,上午11时,我们到达了坐落在瓦屋山脚、海拔1220米的穹通澈寺。该寺系全木质构造,宽大、古老而破旧,它由一位和尚和一名随从管理;寺里的房间,黑暗潮湿,由于从这儿到瓦屋山顶之间没有其他的入宿之地,我们只得选择该寺落脚。晚上,我将铺有油纸的床安置在佛殿大厅中、伴着三尊面容慈善的塑像入睡。第二天清晨,天空下起了阵雨,雨越下越大,下午竟变成了倾盆大雨,这雨或多或少给这座极少有人入住、显得寂静潦落的寺庙增添了几分生气。穹通澈寺的四周种有许多溢满花香的桂花树(Osmanthus fragrans),分布着大量长势良好的栲树(Castanopsis spp.)以及我曾见过的一棵最好的银鹊树(Tapiscia sinensis),它高达24米,粗3.7米(围径), 而且寺庙附近的山头溪沟也不乏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和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到达穹通澈寺之前,我们曾路过铁厂河村,那里有间雇佣了许多工人、颇具规模的铸铁冶炼厂。据了解,该冶炼厂一般在夏季对铁矿石、木炭等生产物资进行储备,冬天才进行生铁冶炼。冶炼所需的铁矿石,大多分布在周围的山峦中,是按每万斤12000-13000元的价格收购的;所需的木炭,收购价为12-13元/斤。在这儿,每万斤铁矿石大约可冶炼高质量的生铁4000斤,而每百斤生铁的出售价可达2500-3000元。另外,在铁矿石分布山脉的对面,同样有铜矿存在,以前这里也曾冶炼过铜,铁厂也曾叫铜厂或铜铺。大约十多年前,铜矿的采掘与生产加工被政府垄断了,由于他们所支付的2800元/担的铜价远低于实际生产的成本价---3500-3600元/担,以至这里的冶铜业很快就荒废了,并被铸铁的生产取而代之。(注:文中的是当时的货币单位。

铁厂河村的铁矿、铁厂和邻近的无烟煤矿、煤厂以及被荒废了的铜矿、铜厂在这里组成了一个矿业生产中心。(注:从这些介绍我们可以推测瓦屋山钱窝子〈——10个连续的大坑组成的景点〉的来历。)

第三天清晨6时30分,我们动身出发开始登山,持续了一夜的大雨先渐渐变小成毛毛细雨,后又发展壮大为我们全天行进途中的倾盆大雨。上山的路从一开始就异常恶劣,只能凭着两条腿爬山涉溪、攀藤越沟的我们,在即将抵达山顶的760多米高程的路途上,不得不靠拽着灌木或悬藤沿着依稀可辨的木块路前进。在经历了瓦屋山的北-北-东隅角的迂回辗转之后,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使我一直感到惊异的是,跟我一起攀爬此山、且身背重物的民工又是怎样克服了重重困难、登上山顶的---毕竟这一路上,随时都可能前行一步、后退两步。

瓦屋山整个山顶地势起伏平缓,地面生长着泥炭藓(Sphagnum spp.)、1-2米高的竹灌丛和相当数量的苍山冷杉(Abies delavayi)。一些大树因为经受着风雪、岁月的侵蚀而腐朽、倒伏。山顶上的木块路,有七、八十公分宽,是利用四周的倒木劈削成木块条铺设的。沿途我们经过了三座完全荒废的寺庙,它们已经没有了任何生活的气息;而且在周围30米范围内,除了满目大雨迷雾,我看不到任何房舍和景色。我们一行人沿一条小路绕行十多里,饱经两个多小时的雨累交困,才到达观音坪寺(海拔2770米)烤干衣物、消除了疲劳。

观音坪寺庙有许多厢房,全是木质结构,农历每年夏季六、七月的十五、十六两日,总有两三千朝圣者到该寺敬香,平时则几乎没有什么朝拜者,其内许多佛像因年久失修变成了腐渣。寺里的和尚除了在朝圣期间呆在这儿,其余时间都居住在山下,寺庙平时由一个知事管理。该知事长年孤伶伶地在此生活,终年甚至没有一条狗作伴,他的酬劳为每年2000元钱(1元为0.5克朗,即2.5先令)和1.5担大米。虽然该知事在此孤独地生活、看管寺庙已经三年,但他却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他面带舒心的笑容,嘴里不时吟唱着祝辞,进里进外匆匆地忙碌着,很快就为我们生火烤干了衣服,显得非常能干,而且他的乐观情绪还无形地感化了先前对我选定的此次瓦屋山之行心存抱怨的民工,使他们停止了埋怨和嘀咕。该知事告诉我,此寺建于东汉年间,那时,观音坪共有40多座寺庙,但它们大都在明代被毁坏了。如今,这座寺庙里的景饰已消融了,其他两座残存的寺庙因没人看管、随时都可能倾塌……

9月12日,阴霾消散,太阳终于出来了,我们度过了晴朗的一天。观音坪寺位于洪雅县境内,坐落在悬崖边。眺望远方,风景很好,呈现在眼帘的是东北方向的雅河(今:青衣江)流域和西面的贡嘎山。邻近该寺的几乎都是壁立的石灰石悬崖、上面生长着别具风韵的苍山冷杉。这儿因为整个环境宽敞浪漫,被尊称为神圣之地,也算是个小小的奇迹。

瓦屋山具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甚至最新近的地图上都记载着洛罗(Lolo)(注:可能是当时国外的宗教人物或派系)在这个区域有分布,事实上,这儿能见到的人几乎只有中国的普通农民、烧炭工、矿工和采药者,根本没有洛罗们的行迹。作为瓦屋山姊妹山的峨嵋山,以前曾有外国人旅游和描述过,若排除罗马传教士来过瓦屋山的可能,我一定就是第一位拜访瓦屋山、并登上山顶的外国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