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情

 穆小 2020-05-29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依托西安孔庙的基础而建成的,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也就是公元1087年,现在的碑林呈现的是一轴两翼左右对称的展陈新格局,东有宗教石刻馆,西有陵墓石刻馆。而处于中轴线,碑林广场的聚焦点上的是碑林标志性的建筑——碑亭。碑亭红绿相间,双层飞檐,碑亭牌匾上书清代虎门销烟名将林则徐题写的“碑林”二字。十分壮观,就在这座碑亭的下方,矗立着碑林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在碑林博物馆中,国宝级文物非常多,多达19组134件。但能矗立在碑林如此显眼的位置,一定有它贵为国宝的价值所在。

《石台孝经》,因为此碑坐落于三层石台之上,而上面所书写的文字内容为《孝经》,故此得名《石台孝经》。碑石刻立于唐代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745年。碑文是由开元圣主唐玄宗李隆基亲笔所抄写的孝经,并亲自作序、注解,并以隶书书写。碑石通高约6米,是由35块不同形状的青石拼凑组合而成。碑身是由四块3米15的青石板组合成长方柱体。碑石的下方有三层石台阶,台阶上生动的线刻有蔓草瑞兽。把动物和植物同时刻画的融洽无间,使整个构图既威武又不失活泼,体现了盛唐时期线刻艺术的精华。碑石的上方加额,方形的碑额犹如一顶云纹冠,覆盖于碑石的顶端。碑首的四面又浮雕有四对举足相立的瑞兽。

碑额上盖石,盖石边缘刻有优美的卷云,卷云一点点向上扩大,呈现一个云冠,所以我们也称它为“卷云华冠”。这些卷云为祥云,祥云代表祥和、安宁,祥云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谐共融的含义,也象征着吉祥如意。

《石台孝经》碑文和注释均用隶书书写,四面刻字。南、西、北面每面都是18行,东面为最后一面,前7行每行55个字。最后一面左上方还附有国子监祭酒李齐古楷书表文9行及唐玄宗李隆基行草亲笔批答3行;下层以楷书书写参与刻制此碑的诸位大臣题名4列,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李林甫等人。

正面碑额由太子李亨篆书题额。所以这块碑石的最显贵之处便是融入了两代天子不同的书体于一身。碑石碑额上书“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十六个字,字体为当时的太子,也就是玄宗皇帝之后的唐肃宗李亨奉命题额。这在碑林中有确切记载。碑石正面碑文有书“皇太子陈亨奉敕题额”。所以李亨以小篆体来书写碑额题字。工整严谨、中锋用笔、粗细均匀、平衡对称、藏头护尾、力含其中、美观大方,也体现了皇太子的沉稳与修养。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帝王,多才多艺,善音律。琵琶、二胡、笛子等乐器无一不通、没有不晓,他非常注重音乐人才的培养,专门在皇宫里设“教坊”,“梨园”就是专门培养音乐人才的地方。所以直到现在我们还称唐玄宗为“梨园师祖”。李隆基不仅是政治家、音乐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旧唐书·玄宗本纪》中称他“多才尤知音律,善八分书”,就是说他善工于书法,尤善八分,章草也不错。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在唐代书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石台孝经》上的隶书可谓是李隆基擅长的书体之一了,被称为“唐隶”,也做唐隶的典范。用笔丰腴华丽、大气磅礴、结构庄严恢弘。

其实隶书这种书体早在汉代便以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样的隶书在碑林第三展厅中陈列的一方汉代名碑《曹全碑》上就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唐隶便是在汉代隶书的基础上将每个文字的结构变得更加宽腴、更加平整。让每个字的笔画更具装饰性与修饰性。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当时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也尽显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

碑侧之上还有唐玄宗亲自写下的行书批注“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今石台毕功,众卿之善职,览所尽本深嘉用心”这三行字飘逸灵动、自然流畅。

《石台孝经》序文438字,训注2699字,不论是序还是注,文字言简意赅,阐述透彻,成为了一个经典。可见,唐玄宗的文学才智也是非同一般,他对《孝经》的研读深刻精准,见解独到,对后世影响很大。《孝经》是一部儒家经典,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曾参——曾子,关于“孝”和“悌”的一段对话。“孝”指在家孝敬父母,在朝廷要尽忠于皇上,而“悌”则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一种情谊,要相互友爱相互关心。孝是人的天性,是无私纯真的骨肉之情,是为人伦理的美德之一,向来都受到官方的推崇和民间的遵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