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波与他的玉雕艺术之路

 袁成亮工作室 2020-05-30













杨波与他的玉雕艺术


袁成亮

1977年杨波出生于安徽蚌埠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粮食局工作的父亲是一个书画爱好者,受其影响,杨波自小就喜爱艺术,对玉更是情有独钟。一次,父亲从书店买来一本介绍马王堆墓出土文物的书籍,小杨波一下子就被书中那精美的出土玉器图片所吸引了。杨波家附近有个卖古玩的小地摊,他一有空就是那儿游逛,看玉、听人讲玉也成了他童年最快乐的事情。后来,小地摊变成了古玩城,杨波所接触的玉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美了。初中毕业后,杨波考入蚌埠工艺美校室内设计专业,后又转入本校工艺美术专业,几年的学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为将来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之余,杨波也奔走于各大古玩市场,看玉、研究玉依然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时,他的一个朋友办了个工艺厂,见杨波对玉挺在行的,便请他来搞玉雕设计与雕刻。21岁的杨波很是珍惜这份机遇,虚心向厂里老师傅请教,每每碰到“留一手”师傅,杨波还要想着法子偷偷地学。他常常主动向老板提出免费加班,有时还买些烟酒送给门卫,图得就是能在厂里多呆一些时间。在玉雕厂工作了几年之后,2008年,杨波来到文化底蕴极其丰厚的苏州,在苏作玉雕发源地相王弄开了间属于自已的工作室,专门从事玉雕设计与制作。没过多久,杨波便凭着自已的艺术才华和对顾客的诚信将小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尽管生意不错,但杨波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提高自已的玉雕技艺。2010年,当他得知清华美院雕塑系要办一个为期3年的高级研修班时,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那时他刚结婚不久,研修班10万元的学费对这个小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三年外出对小店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朋友与家人都劝他不要去,但杨波怎么也不愿放弃这个对自已事业发展极为重要的机会,家人见他态度很是坚决,便随了他去。事实证明,杨波这一选择是很有见地的。清华美院这期研修班的老师汇聚了李向群、李鹤、魏小明等雕塑大师,杨波在这里接受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训练,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大提升。他利用课余时间做的一些玉雕作品还成了古玩市场上的抢手货,而老师们对这位来自苏州的小青年也很是欣赏,常常在创作方面予以指点,李鹤老师还语重心长地对杨波说:“你创作时要忘其形体与结构,要重视你自已的感受。什么都可复制,但感觉这东西是复制不来的。”

“重视自已的感觉”这是杨波在清华美院三年学习期间对艺术最大的感悟。他对笔者说:“搞艺术的就是要将平凡的东西做得不平凡,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对感觉。你做的东西首先要打动自已才能打动别人。而不是起个什么名字,获个什么奖就万事大吉了的,好东西是有灵性的。”实际上杨波做玉雕也就是在做“感觉”。佛是玉雕中最为常见的体裁之一,“门里佛”也是该类创作体裁中最为常见的造型。但杨波做的这件“门里佛”与我们寻常所见感觉就是不一样。他创造性地将门里的佛由实象变成虚影,感觉那佛就好象住进了人心里,很好地诠释了“佛在心中”这一主题。该作品一经问世,便获同行和观众好评,获得2010年“子冈杯”最佳创意奖。

杨波做玉讲究“感觉”,尤其注重让人有轻松、可爱之感。他说:“玩玉本身是件让人轻松、解乏的活儿,做的东西不能让人有沉重之感“”也正是因了这个缘故,他手下的童子很萌、佛也胖乎乎的,可爱之极,看了令人大快朵颐,爱不释手。

艺术贵在创新。玉雕是一门传统艺术,许多玉雕人一味守着传统,做出来的东西自然也不能夺人眼球了。杨波显然不属此类。虽然学艺之初他也是寻着临摹名家作品这条路走的,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学艺不久,他就开始琢磨如何才能搞出自已的“面目”来了。也正因此,他对那种形象独特,富有挑战性的玉材情有独钟。他说:“玉雕艺术与其它艺术有所不同,它是很讲究因材施雕的,每个玉材都不一样,不能一味生搬硬套。每每遇到一件好的玉材,兴奋之余,我总是绞尽脑汁使之'物得其所’。”

大概是学具象雕塑的缘故,杨波对玉材的具体形状很是敏感。大多时候,一件玉材他只要看上几眼,就能确定所雕体裁了。杨波雕玉很讲究“省”,主张“整体巧雕”,即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材的价值,而且他非常善于从整体来把握局部磬色的运用。一次,他从朋友处得到一块小玉,这块小玉白色之处很纯,绿头少,额上还有一块小黄皮。若是一般雕玉家看了大多会因了这块小黄皮,将这块小玉雕成以“小黄花”为主题的物件。但慧眼独具的杨波却将这块在常人看来不起眼的小玉魔术般变成了一件活灵活现的“小猴头”,小黄皮变成了猴头眉宇间的一撮小黄毛,与白毛的头发,墨绿的脸色相映成趣,令人拍案叫绝。这件小猴头后来被一收藏家以六万元价格收入囊中。

在玉雕市场打拚多年,杨波也练就了一双“识玉”的慧眼。一次,他在古玩市场上看到一块青花玉,给人感觉云山雾绕的,仿佛一幅水墨画,当即花了五、六万元买了下来。他原本也是想用这块青花玉做一件水墨山水体裁作品的,但仔细把玩一番后,他又改变了主意。这块青花玉虽巧,黑白相间,关系也很到位,但若做成水墨山水作品,画面又不免有些沉闷。创作体裁一经改变,这块原本有些沉闷的青花玉材在他手中立马焕发出勃勃生机:但见一条巨龙从云中窜出,三条鲤鱼在水浪中翻滚,整个画面浑然天成,气象万千……杨波给这件作品起了一个恰如其份的很大气的名字“梦之龙”。

不久前,一位朋友给杨波带来一块硕大的和田籽料黄磬玉,至于雕成什么体裁,何种式样全由杨波自已拿捏主意。一般而言,黄磬玉由于受地热影响,内芯大多有黑斑,故雕这类玉器时一般只能做“表面文章”。其实,做这“表面文章”也是很有讲究的,弄得不好就会“画虎成犬”。杨波做玉讲究“因材施雕”,黄色是中华民族最为高贵的颜色,这块玉翘起的一头仿佛昂天的龙首,杨波顺势将其雕成一条黄龙,背上驼着甲骨文、古钱币、瓦当,还有汉、郡等字样,那阵势仿佛就是一条黄龙驼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向我们款款而来……整个雕件完整大气,既可把玩,又可当作摆件,朋友看了自然也是兴奋不已。

说起杨波在玉雕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不能不提到他的爱人柳琴,柳琴曾与杨波就读同一所学校,学的也是工艺美术,绘画功底好,尤擅素描。杨波负责体裁设计与制作,柳琴则将杨波的设计变成画稿,夫妻俩算得上是玉雕界的“黄金搭裆”了。

尽管年纪轻轻就在玉雕业崭露头角,但杨波并没有丝毫的满足。他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大凡经他手的每一块玉材,他都要精心设计、雕刻,从不马虎了事,这样下来,一年也就做20来,可件件都是精品。他对笔者说:“搞艺术不能有浮躁之心,好的玉材价格很贵,而且买的人大多也是为了传世,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对得起买玉人那份虔诚之心。”我相信凭着这种理念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他的玉雕艺术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杨波玉雕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