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美术学院2020届书法专业本科毕业作品展

 朝歌淇水悠悠 2020-05-30

(图片来源:湖北美术学院公众号)

前言

       绽放的青春在浓淡不一的墨趣中定格,青春永远在线,永不落幕!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本科校园生活的最后篇章。转瞬四载,回眸历程,我们在藏龙岛这个活力四射的艺术苗圃里茁壮成长。

        罗曼-罗丹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情感、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我们在美术学院这个艺术殿堂那段时光里,有多少个日子,我们迎着黎明的屡屡晨曦,伴着傍晚的浓浓暮色在艺术的世界里徜徉,探索艺术的真谛。我们用真挚的感情书写、记录着生活和感受。在疫情这段时间里,我们通过虚拟的空间联系在一起,四年积累的灵感和情感喷涌而出,发挥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自己的毕业作品,有的幽静、有的豪放、有的灵动、有的富有象征性,所有的绘画特点都综合了我们对笔墨、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认识或许稚嫩也或许成熟,这都将成为我们成长的一个经历,也是我们青春最宝贵的回忆。

        大学生涯是人生的一小段路程,曾经我们为了梦想来到这里,现在我们为了梦想的新一阶段离开这里,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砥砺前行,扬帆起航,去迎接新的天地与艺术之路!

         百年湖美,精彩依旧,桃李盈门!

作品展示

此次为系列推送,本篇为2016级书法班作品展示,其余后期会陆续展出,望大家多多支持。



篆书《沈约杂咏》四条屏 

86cm*176cm

作品简介:

此作取材沈约的《杂咏五首》,其诗号“永明体”,从较自由的古体诗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重要过渡,与小篆风接近,故以篆书书之。
      我从《峄山刻石》入门篆书,略显板正。赵宧光说“阳冰得大篆之圜而弱于骨,得小篆之柔而缓于筋”,因此融李阳冰技法于此作。《峄山刻石》的肃穆与《三坟记》巧工搭配,方圆之内,颇有几分意趣。    

隶书《成公绥论书》轴 

92cm*180cm

作品简介:

 这件作品取材成公绥《隶书体》。成公绥赞隶书“繁简中庸、规矩有则、用之适宜”,为追求内容和形式统一,故选择隶书创作,以《礼器碑》为取法对象。

      《礼器碑》格调高古中洋溢着清新。创作中,老师强调章法上要统一、线条追求劲健,使此作品在平整中见险绝,奇古中求变化。多次实践后,终于完成此作,未来更加精益求精!    

作者姓名:赵宇欣 

作品名称:

篆书《沈约杂咏》四条屏

隶书《成公绥论书》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行书录《始得西山宴游记》轴 

106cm*180cm

作品简介:

因流疫赋闲在家已有四月之余,临近毕业,本该是在学校与诸友共研笔墨,而今不得,颇有些虚掷岁月之感。忽又觉得,这段空闲时间想必略与东晋士人的生活相仿,若过着一样节奏的生活,不知道能不能寻到通往魏晋平淡的路径。于是以《圣教序》、《淳化阁帖》为范本,写下了这件行书录《始得西山宴游记》轴。

我有一弊习始终未改,就是太在意单个字的结构形态,因而字字独立如印板排算,无法经营成为和谐的视觉效果。在毕创过程中老师教导我应该强化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在自然书写下产生虚实大小粗细等元素的对比,偶又在书中看到米芾说“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而后恍然大悟。回归古人日常书写的状态,寻找到回溯书写的实用主义的道路,将书法与生活紧密相连,是日后数年要坚定去做的事。

作者姓名:张敬儒

作品名称:

行书录《始得西山宴游记》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隶书《西都赋》四条屏

192cm*178cm

作品简介:

《西都赋》是两汉时期班固所写的一篇大赋,表现出了都城的壮丽雄伟,呈现出了汉都的繁荣景象。明代张绅在《法书通释》中云:“凡写字,先看文字宜用何法”。邓石如曾写《西都赋隶书八屏》,通篇磅礴震撼,遒丽天成,与赋中所描绘的山河之美所契合。文字中的“言外之意”与书法所呈的“象外之境”交叠融合,才能展现合乎审美的艺术作品。“骏马秋风塞北”的笔墨是无法表现出“杏花春雨江南”的静雅,这是我得到的最大感受.  材料上在反复对比之后,最终选定蜡染笺,以浓厚的纯桐油墨书,在纸上呈现的墨色乌黑光亮,犹如漆成。取法清人,用黑、厚、重、凝的格调来表现浑朴钝拙的金石趣。

作者姓名:臧智勇 

作品名称:

隶书《西都赋》四条屏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汉简节录《庄周逍遥游》书轴

300cm*180cm

作品简介:

湖美学书四载,今值毕业之际,恩师常说书学古人,多读古文,故读三玄之一《南华经》,虽不易懂,仍欲悟先人高深智慧,再读其中《逍遥游》心中甚为感触,故创此文,以做四年学书回顾。创作学《额济纳居廷前汉简》笔法,字多横扁,做成多条长幅拼接的形式,也听取恩师意见,整体多加起伏变化,尽力还原古人挥运之时的状态。此次创作不仅是对学书四年的检验,更是对自己能力的提高。从最初的内容选定到书写形式的确定,尤其是对用笔和整体风格的确立,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多帮助。虽未能与同窗回到学校感受一起创作的氛围,但在家中进行毕业创作也是一次特别珍贵的体验。

作者姓名:云瑞

作品名称:

汉简节录《庄周逍遥游》书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篆书《大医精诚》立轴

240cm*240cm

作品简介:

篆书《大医精诚》立轴创作重在磨炼自己多样性的表现能力。为表达文字的内涵,须在印章选材、字体设计、刀法运用等方面综合考虑,让各种因素密切配合,以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让人观之悦目,品之有味,思之有得。

行书《杏林撷英》立轴

90cm*150cm

作品简介:

行书《杏林撷英》立轴采取小幅手札的形式,吸取米芾行书跳跃灵动,崇尚随性意趣的特点,将对立因素充分融合,以展神韵。创作过程中,经老师指导,改变了此前结构拘谨的缺点,行书创作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

篆刻《清风徐来》印屏

45cm*100cm

作品简介:

篆刻《清风徐来》印屏创作时力求笔画均匀平和,结体庄重沉稳。在完成如此大幅作品创作时,出现不同风格融合运用不协调的问题,经老师们悉心指点,又经多次创作磨炼,对于玉箸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积累了创作经验,获益颇丰。

作者姓名:尹昭璇 

作品名称:

篆书《大医精诚》立轴

行书《杏林撷英》立轴

篆刻《清风徐来》印屏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隶书《西京赋》立轴

110cm*180cm

作品简介:

在湖北美术学院学书已近四载,感怀诸师几年来的悉心教导,使我在书法、篆刻、理论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日常的书法学习中,我最钟爱汉代隶书,此篇隶书创作取法《何君阁道碑》与《开通褒斜道》刻石,为追求书法风格和书法文辞时代的一致性,内容我选择了东汉张衡《二京赋》中的《西京赋》。创作之初,写的太过拘谨,通篇平淡,变化较少。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我渐渐放开束缚,用笔和用墨都变得丰富起来,但是结构方面还有不足,留待日后继续钻研。这次毕业展览是对我四年学习的一次展示,更是一次检验,它指引我日后继续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

作者姓名:仪骐嘉

作品名称:隶书《西京赋》立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篆书节选《海岳名言》轴

88cm*180cm

作品简介:

《天发神谶碑》造型结构特点鲜明,清代吴让之曾临此碑,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评价:“势险而局宽,锋廉而韵厚,将陷复出,若郁还深。”字形方扁,以方切入笔,中锋行笔为“韵厚”,出锋果断谓其“锋廉”。加之老师给予字形、线条上的指导意见,遂有将吴让之篆书的柔美与此碑的宽博和独特的用笔结合起来,进行了创作探索。

隶书《熙州慢》轴

97cm*180cm

作品简介: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中评价:“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而纵横阖闢之妙......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当额文为尤近。”对于字的结体、造型在篆隶之间须严谨,结构间错落协调,确能体会到包世臣所说的与秦汉碑额相近,笔锋使转与二李有异同,墨色浓淡与通篇气息环环相扣,最终对邓派隶书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姓名:阳沐寒  

作品名称:

隶书《熙州慢》轴

篆书节选《海岳名言》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汉简《晋语·叔向论忠信而本固》轴 

85cm*180cm

作品简介:

在湖美学书四年,以此汉简作品作为我的毕业创作。作品名为《汉简 晋语·叔向论忠信而本固 轴》,创作取法武威汉简《仪礼》,整幅作品包括落款在内本均为汉简创作,以多条长幅拼接的形式,制造简牍的视觉效果。创作内容为《国语》选段,曰晋以忠信守国而楚不敢犯。《仪礼》原作用笔刚健豪爽,隶书特征明显,结体扁平,布白均匀,字距较大。我在创作之初书写状态拘谨,追求形似的效果,反而难有所得。汉简的创作需要摈弃对细枝末节的刻画,充分的发挥作品整体的气度,在把握大势的情况下,再对作品局部的细节做调整。此作品在结字和用笔上都还存在不足,日后仍需细细钻研,以期进步。

作者姓名:颜冰清

作品名称:

汉简《晋语·叔向论忠信而本固》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楷书《选颜氏家训》中堂

97cm*180cm

作品简介:

楷书《选颜氏家训》中堂文850字,为吾辈者立人法也。书为楷,以孔子庙堂为则,其字尽态,无刻意雕。初之意,以见其自然之内敛之圆融之妙,忽之方也。在师下参诸意,得之矣。楷平有奇,不疾不徐,得之于心,应之于手。

草书《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堂

84cm*153cm

作品简介:

草书《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堂文84字,势跌宕,情挚笃,诗中所存者大志所宜之气。作法明祝允明之草,其书顿挫雄逸,放而不野,李潮与祝生气质一也,以求情质相通。曰:“草贵疏而畅”,辅强之势开色之变,成此。

《薛钦文朱迹》印屏

34cm*138cm

作品简介:

《薛钦文朱迹》印屏取诸子百家之言,风格鉴南北朝印风,此印格错落跳荡,以线遒劲,粗犷豪放,至霸悍恣奇险狂者效。刻之中先析法也,匠者刀俗,镌之势等,后以方直为镌刻之,由工求不工,工之极寓整于化,终于体统。

作者姓名:薛钦文

作品名称:

《薛钦文朱迹》印屏

楷书《选颜氏家训》中堂

草书《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堂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草书节录《续书谱》轴

160cm*250cm

作品简介:

这幅毕业作品主要以黄庭坚草书作为参照,我喜欢草书“任情恣性”的变化。大幅草书创作,尚属首次,这使我对草书有更深的体会。期间幸得各位老师悉心指导,才得以坚持下来,在此一并致谢!

姜夔说:“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疾,忽往复收。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我将其视为对草书节奏把握的法则,故选择《续书谱》其中一节来书写,是为应景应情。力求达到草书艺术的韵律和谐之感!

楷书《利川赋全篇》手卷

132cm*24cm

作品简介:

 这幅小楷手卷《利川赋》,曾多次请教各位老师,从初稿到定格,幸得各位老师指点,在此一并致谢。

    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喜欢野夫先生的文章,先生笔下的家乡——利川,生动活泼。我的创作往往受到主观情感的影响,我称自己是在汉求学的“江城客”,每每想到家乡,就默读一遍先生的文章,也能暂解思乡之情,在此祝故乡“万家齐欢”。

作者姓名:王涛 

作品名称:

草书节录《续书谱》轴

楷书《利川赋全篇》手卷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隶书《东坡诗二首》八尺四条屏 

129cm*248cm

作品简介:

《礼器碑》仿作。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清超遒劲,庄重典雅,高古且充满逸趣。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在老师指导下,注意其开阔结构的特点,并尝试将其笔划的粗细方圆与笔势的动静向背相结合。

篆隶铜镜仿作条幅

120cm*50cm

作品简介:

铜镜铭文的演变是一部中国文字的发展史,尤以汉代最为典型。它从侧面体现了中国书法由篆转隶,以及各种书体层出不穷、争奇斗艳的历史过程。我在书体上模仿汉代隶变时期古朴童趣的篆隶风格,运用环形排列的章法,以汉代诗词作为文本内容。同时听取老师的建议,运用不同的色彩描绘铜镜的纹饰,使作品更具有形式感和创新感。

作者姓名:王丹妮  

作品名称:

篆隶铜镜仿作条幅 

隶书《东坡诗二首》八尺四条屏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楚简《南柯子二首》轴

10cm*70cm

作品简介: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记录文字的载体,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且闻名于世界。简牍书法表现出来的书法风格,突破了传统书法的固定格式,因此,我以简牍的形式创作南柯子两首,试着让简牍与南柯子产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交融。

作者姓名: 万浟    

作品名称:楚简《南柯子二首》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小楷《节录书谱》轴 

60cm*180cm

作品简介:

孙过庭《书谱》云“且元常专工与隶书”。钟繇存世惟小楷,千百年来,各朝的小楷书家,很难有超越这位鼻祖的,尤其那份古意,雅致和自然,钟繇赋予那区区指甲般大小的字一个中国文化的灵魂。小楷更工妙,直与晋唐接。创作通过对钟繇小楷书迹风格研究,临创兼并,将钟繇小楷的特点融入创作作品中,将其章法的舒朗感夸张化,给出一种豁达的观感。内容上选择孙过庭《书谱》,形式上采用了通过蜡染色宣的拼接组合,主色调为复古黄,形状类似钟鼎,意在给以观者视觉上的冲击,留白处加以印章点缀。通过此次创作让我对钟繇小楷及孙过庭《书谱》有了深刻的认识。

作者姓名:满雪婷

作品名称:

小楷《节录书谱》轴

隶书诗经选录六条屏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小楷《书信》轴

18cm*138cm

作品简介:

这一次特殊的毕业季,我们都在家完成作品,一个人的时候可以静下来思考很多东西,总结一下大学四年的收获把学过的东西梳理一遍,给未来一个规划,所以我的作品是小楷《书信》轴,其实这幅作品最初是要抄录一些经典名著,在抄录的过程中不断理解吸收产生了许多感触,就随手记录了下来,后面突然发现把这些重新抄录一遍也很有意思,就把我所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了,也能够不断勉励自己,希望三年后的自己回首过往可以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满足,也希望读到这封的同学能够静下来和自己聊聊天,最后非常感恩这四年来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导和讲解。

作者姓名:刘月顺   

作品名称:小楷《书信》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篆书《歌头》四条屏

100cm*145cm

作品简介:

邓石如开创篆书新笔法,将篆书中融入隶书笔意,是篆书在历经千百年落寞后的又一次重生。包世臣曾描述道:“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当额文为尤近。”我的创作便是通过对邓石如“以隶写篆”笔法的分析,以《小窗幽记》为研究对象进行临摹对比。字中转折处的提按变化成为我尝试创作的第一个着重点,我将此技法进行夸张处理,使转折的过程方法更加直观明显的表达在纸上,在行笔过程中认真感受笔与纸之间的阻力,使隶书的方正与原本篆书的圆润相结合,最后创作出此作品。我作品中的诗词内容为诗人李存勖的代表作品《歌头》,诗中感情的自然流露与邓石如灵活富有生命力的线条相融合,是这幅作品的最后呈现。

作者姓名:刘晓斐

作品名称:篆书《歌头》四条屏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篆书《游洞庭湖》轴

120cm*148cm

作品简介:

这件篆书作品的内容是李白的《游洞庭湖》。该作品取法吴昌硕晚年临石鼓文篆书。总结吴昌硕一生临摹石鼓文的风格,就是从平正到险绝最后复归平正,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隶书种树成荫艺兰近石,对云思念友就月披书轴

68cm*180cm

作品简介:

这幅对联,上联写景,下联抒情。该作品取法吴昌硕和伊秉绶的隶书。伊秉绶的隶书中锋行笔,结构匀称,给人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吴昌硕隶书,引入大篆笔法,化方为圆,减少汉隶用笔的波折提按。

作者姓名:刘玮琳

作品名称:

篆书《游洞庭湖》轴

隶书种树成荫艺兰近石,对云思念友就月披书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行书《岳阳楼记》条轴 

58cm*165cm

作品简介:

我选择用《智永千字文》创作是因为它是一个过渡阶段的作品,在“二王”笔法的基础上又加以提炼,对以后追求魏晋奠定了基础。在用笔上选择以露峰起笔为主,采用捻管的方法,借助笔锋绞转所产生的力去丰富线条,以此来增加线条的质感;在字法上避免过于平均分割,我在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增加一些横势使结构更开张一些;章法上为了加强气韵的表达,在书写时要心无旁骛一气呵成;在创作内容上,我选择用行书和条轴的形式来书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文章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作者姓名:李文琦  

作品名称:

行书《岳阳楼记》条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隶书《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立轴

50cm*180cm

作品简介:

《礼器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是学习隶书的最佳范本之一。它的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锋利无比,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之中,疏秀且严密,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  《礼器碑》的线条质感与东汉时期的其他隶书存在一定的差异,我认为《礼器碑》的笔法是比较灵动自如的,要做到这一点也是最难的,笔画刚劲且具有弹性,捺画的造型独特,对整个字的结体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在创作中将笔画的粗细、方圆,笔势的动静统一在一起,夸张整幅作品的对比度。历来有很多书家临摹学习,变化之多,一字一奇,因此我选用《礼器碑》来进行创作。

作者姓名:李梦冉

作品名称:

隶书《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立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隶书《诗经选录》六条屏

49cm*180cm

作品简介:

邓石如是清代碑派书家的代表,尤以篆、隶二体为世所重。其隶书取法于汉碑而自出新意,用笔铺毫直行,裹锋而转,不拘于模仿碑刻效果,而已遒劲爽利为特点。在创作作品时,幸在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一开始的风格、结字造型的笨重,通过不断地临摹去寻找自己问题的所在。

整个的创作过程,自己从临摹在到做成集字字典,把每个字的结构拆分,重新排列组合。这一系列的学习让我在创作的领悟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创作时也有更深层的理解。

通过了学习和实践,也希望此作品对自己的所学所感有所体现。

作者姓名:李传旭

作品名称:

隶书《诗经选录》六条屏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隶书非草书轴》

34.7cm*270cm

作品简介:

隶书《非草书》轴是一副竖式作品,笔者以《礼器碑》碑侧的风格为线,记载同属东汉的《非草书》,这样可以使文与字相配。临习《礼器碑》之风自晚明方才兴起,其碑阳、碑阴风格皆被后来众位学者所推崇,而同属一体的碑侧文字风格却时常被人们所忽略,于是笔者望借此风格对《非草书》进行再创作,以此求取不同于常见隶书的纵式感。

行书《黄州寒食诗》轴——舞动的书法

230cm*32.4cm

作品简介:

“行书《黄州寒食诗》轴——舞动的书法”是一副以《裴将军诗贴》风格为线的书法作品,其“变”的艺术风格正与如今多变的时代相契合,而以此风格书《黄州寒食诗》正是为求取其新的变化,把原本并不相合的寒食诗文进行行与行、列与列的穿插与改变,以草书使转为线,形制为面,以篆隶方块与大面积空白为面,从而凸显几何学同书法的新探讨。

作者姓名:黄志翔  

作品名称:

《隶书非草书轴》

行书《黄州寒食诗》轴——舞动的书法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楷书《节录试笔》中堂

97cm*180cm

作品简介:

此件作品内容节录欧阳修《试笔》,以《大字阴符经》为创作依托。《大字阴符经》传为褚遂良所书。此帖用笔丰富,行笔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笔法,写得自然古朴,结体宽博且有隶意。每次练习这件作品时,书写时有部分字写出来后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我会借助褚遂良其他的字帖并结合《大字阴符经》的风格特点进行反复练习创作,如同《试笔·作字要熟》里说:“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此篇《试笔》文章有重复的字太多了..如:“学”、“书”、“为”、“其”、“有”、“不”、“之”、“也”、“此”等等,要反复琢磨,学习如何像《大字阴符经》里有27个“之”字,18个“天”字,14个“人”字,13个“生”字,几乎字字写法都有不同,变化丰富。感谢指导老师在我创作时,认真负责提建议,学生虚心受教,感激不尽!

作者姓名:何卓莹   

作品名称:

楷书《节录试笔》中堂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草书《郑板桥古诗词九首》四条屏

127cm*248cm

作品简介:

我一直向往古时文人生活的闲淡自适,行草书写时的行云流水。徐渭许多作品行间空白小,几乎不见行间,欣赏这样的作品时依然感觉空灵、气息流畅、狂而不乱。我采用了紧凑的章法布局,缩小行间距离,结字姿态多变,线条沉着,收放有度,墨色丰富,章法上在不平衡中尽量达到和谐自然。

篆书《蔡邕篆势》四条屏

127cm*248cm

作品简介:

篆隶的复兴离不开邓石如等一批书家的努力,而邓氏对汉篆的借鉴与发挥,将篆书进一步推进。藏锋起笔,里面稍微一点点舒缓的动作,汉篆书写从容,用笔松动,线条内容丰富,别有一番风味。孙过庭《书谱》里认为“篆尚婉而通”,而《袁安碑》笔势流美,正是深得其意。对于自己的创作变化和对汉代篆书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帮助。

作者姓名:苟晓羽 

作品名称:

篆书《蔡邕篆势》四条屏

草书《郑板桥古诗词九首》四条屏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隶书《节录论书》轴 

123cm*248cm

作品简介:

《乙瑛碑》用笔沉着厚重,结字端庄雍容,呈现森然气象,故作品取法此碑。在创作时,幸得老师指导,由刚开始的笔画扭动太过、空间和整体的虚实掌握不好,到后来的平稳有余、缺少情绪变化,期间也通过临摹等方式去练习和感悟,但如何平衡这两点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学习。

苏轼在《论书》中提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观点,认为作书不必有意求工,宜一任自然流露,感受听笔所致的尽意适兴之感。这样的观点尤为冲击,故创作内容节选于此篇,用以学习和自省。

整个创作过程,不仅让我在隶书创作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对创作时的心态与感受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望《隶书节录论书轴》这件作品能够对自己的所学所感有所体现。

作者姓名:高明慧

作品名称:隶书《节录论书》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篆书《神思》立轴

320cm*74cm

作品简介:

我被中山王三器铭文极具装饰性的独特风格所吸引。本作品从中取法,在几次尝试和老师的建议下,最终留取其修长的体态和紧凑的结体;而丰富线条变化,使其更具书写性。此外,由于中山王是战国时期的国家,文字久远与今所熟知的文字大有不同,为创作增加了些许难度,字法上我便借鉴了今人徐无闻、黄尝铭等关于中山王篆的创作。作品内容上,我因为描写写作时的想象力的一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节选了文心雕龙中论述艺术构思的《神思》篇。由此便形成《篆书神思竖轴》这幅作品。

作者姓名:范思妙

作品名称:篆书《神思》立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楷书节录《文心雕龙隐秀》轴

180cm*85cm

作品简介: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主要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此时书法处于由隶入楷的转变期,对后来隋、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件作品取法于魏碑代表作品之一的《张猛龙碑》,此碑在具有魏碑风貌的同时又极具个性,其用笔方圆兼施,结构欹正相生、出奇入胜。这也为我的楷书创作带来启示,意图追求碑中险绝的字势。创作中也一度陷入困境,因为结字的过度欹侧而打破了作品整体的平衡,而后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对作品中字势及结字的大小都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整体章法上的和谐统一;在用笔上也尽量干脆,以追求碑中爽朗质朴的线条。经过慢慢地推敲与调整,作品最终基本达到效果。刘熙载《艺概》中所言:“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只有三者兼备,作品才能达到审美的和谐与统一。

作者姓名:陈鑫芸 

作品名称:

楷书节录《文心雕龙隐秀》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行书《送高闲上人序》轴

50cm*180cm

作品简介:

我的这件作品内容取自唐代诗人韩愈与高闲上人离别时创作的一篇序。文中韩愈用了一系列例证,说明了作事必须专心致志,不见异思迁,不分散精力,才能成功。他赠与高闲上人学书的话,同样激励着我。

此件作品取法米芾手札,米芾用笔泼辣大胆,有“刷”字意味,使人感受到其中的力量。此件作品对米芾的风格进行临习,让我在平时写作中更能解放自己,运笔更加爽快。关于作品的章法,一开始想取用横式长卷形式,但于现代书画展厅来说,竖式作品的视觉冲击更为强烈,故参考多个展览,决定改为多个片段纵向拼接而成,最终形成的效果颇有趣味。

作者姓名:陈淑娴

作品名称:

行书《送高闲上人序》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楷书《小窗幽记》轴 

90cm*180cm

作品简介:

在创作前想了几种字体,最终还是选用最喜欢的楷书《雁塔圣教序》来创作,在创作中还有一些《伊阙佛龛碑》的元素,内容选择《小窗幽记》,一是题材新颖,二则是内容皆是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人生态度,我很喜欢。开始时也做过两版不同的格式,最后还是选择了画格子,这样会使整个画面饱满一些,初稿后老师指出了我的缺点,在一些字的结构上边不够严谨,细节方面还需要调整,后来我根据老师提出的我的问题又进行了一些碑帖的临摹,认识到了不足的地方,之后对作品进行一些改进。这次创作是初次写较小的楷书,是一次新的体验,在小字中体会用笔的势态,为以后的创作打开了一些新思路。

作者姓名:陈麒羽

作品名称:楷书《小窗幽记》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楷书《裂缝中的阳光》轴 

90cm*140cm

作品简介:

林俊杰《裂缝中的阳光》的歌词,书体选用的智永千字文,智永在风格上比较秀美,在字的结体上比较灵活。选择这个内容,因为这首歌很励志,而且它陪伴我度过了整个考研时期。我还想提醒自己,任何时候的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它的背后不仅要付出努力,而且要坚持不懈的向前冲。因为即使是黑暗笼罩,在黑暗背后也会有阳光从裂缝中渗透出来。

篆书《红楼梦章回名》轴 

160cm*220cm

作品简介:

《红楼梦》章节名前三十回,结合《峄山碑》进行的创作。写这个内容,是觉得《红楼梦》细节描写十分精准。文章场景的描述,将人物的性格刻画的生动到位。文体相称,我用篆书的婉转,来表达红楼中的细腻情感。宝玉黛玉初见时的欣喜,未走到最后的遗憾。若最后是幸福大结局,想必红楼梦也不会称为四大名著了。所以爱而不得,未尝不是一种圆满。

作者姓名:陈果

作品名称:

楷书《裂缝中的阳光》轴

篆书《红楼梦章回名》轴

指导老师:孟庆星、周赞、聂国强

编辑:王冰心

图片来源:16级书法班

指导:周诗佳  高越

审核:孟庆星 周赞 聂国强 曾艳

文章来源:湖北美术学院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