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月亮《电影现象学》:第一本电影学视频书

 昵称0D770 2020-05-30

《电影现象学》是一部借助“现象学”为研究路径的电影艺术美学专业论著,全书从直觉、意象、符号、蒙太奇和象征等几个角度切入,旨在探索电影、影像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

《电影现象学》 周月亮著 人民出版社出版

《电影现象学》是第一本电影学视频书。讲电影的书籍势必要提到许多电影实例,书中每个例子旁边都附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即可获得相应的视频段落,这样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理解效率。

影像何为?一言以蔽之,现代“巫术”

电影是一个年轻的艺术种类。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在银幕上播放《火车进站》时,观众被惊得四散逃走——银幕上的“火车”如同真实之物冲向观众。可见,影像有着类似“巫术”、通灵的神奇功能。

现代“巫术”的诞生——电影《火车进站》

《电影现象学》开篇便指出了——影像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

电影利用自然界真实的、物理性的声、光、画,编织出与现实生活正在发生着的事件无异的“图景”,这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诸多壁垒。我们不要小看这种突破,它所带来的“艺术本质”所彰显自身的“动能”是不容小觑的,正所谓“电影通巫术(绪论语)”。

康德曾辨析过,我们通过感官所接收到的一切、通过意识所认识到的一切叫做“现象界”,也就是说我们日常通过耳目感官捕捉到的,我们自以为的“客观世界”,其实也不过是每个人的主观“印象”罢了,而真正的世界——“物自体(自在之物)”是不可被认知的。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各自的“现象”之中,世界亦在每个个体之间不停地“现象”着。

《电影现象学》标题即点出,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现象”的世界之中,而电影、影像又与现实世界成为一种巧妙的“互文”关系,“任何科学手段都不能揭示心物同一性。但是电影和现象学能够‘显现’这种同一性(第一章第四节)”。所以,影像的任务是什么,艺术的目标又是什么?不妨让它以现象学的方式娓娓诉说,彰显自身吧。

直觉与心灵 现象与良知

我们生活在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而每当我们意识到些什么的时候,它便已经成为过往。过往的那些随时随地都在成为“记忆”,即海德格尔所言——人是时间的动物。或可以说,我们的记忆本身就是一部经过自我加工的“电影”资料库,这个仓库的管理者便是“心灵”。

心灵,是一个略显文学化的词汇,我们很难科学地界定它。但我们知道它是掌管情绪、知识、行为方式的钥匙,它几乎占据了除肉体外的一切。可以说,你拥有怎样的心灵,就拥有怎样的世界,以及怎样与之“交谈”的口吻。

阿伦·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影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想要展现的便是这一主题:两个个体在对话时,因着各自心灵的差异,彼此的记忆以及各自谈话时所处的时空维度都是不同的。于是,二者时而相遇在交点,时而相隔远去。

这是一个看似很玄的话题。电影为我们可视化地呈现“记忆”“思维”本来的面貌,它呈现图景时不受时空的约束,有着高度的自由。这看似“巫术”的手段,其实彰显的正是心灵本身的能量,换句话说,心灵本身便是“巫者”,再换句话说,心灵的总集正是那令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所追寻的“道”。本书作者指出:“‘术’是让‘道’显像的智慧(绪论)”。

电影是代替我们诉说心灵图景的一把好手,因此,电影所关注的终极问题是哲学的,它呈现故事、声光画电的方式应是“直觉”的,而非逻辑性的或是功利目的论的。“直觉理论应该成为电影现象学的拱心石(第二章第三节)”。

几乎所有电影工作者都在不断探寻,究竟怎样拍电影才能出精品?《电影现象学》一书相当于给出了答案:好的电影说穿了还是要呈现“哲学思维”,在声光画电的物质材料中冲向哲学的巅峰,具体方法即“善用直觉”。若不遵循这个思路,拍出来的东西极易堕入肤浅、假大空、商业快食的怪圈。

作者在全书的结尾处给出了这样一条线索:美学作为感性学,其研究方式应是“现象”的、“直觉”的;“良知”的思维方式亦是如此,因而不妨说——美学、直觉、良知它们本就是一回事,电影艺术也好,其他艺术也罢,便要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地探索下去,在追寻“道”的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